開著百萬名車的老闆,卻為幾百元帳單斤斤計較;手頭拮据的朋友,反愛購買名牌精品。這種反差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揭示的不僅是金錢運用的差異,更是心態、習慣與社會環境的深層影響。

朋友A君(右1)是企業主,住上億豪宅,開600萬名車,但聚餐永遠AA制,從來不會搶著付錢請客。
富人的小氣
具富人思維者即使擁有較高的財力,但在日常消費上,卻常常顯得格外「小氣」。
例子A:朋友A君是企業主,住上億豪宅,開600萬名車,但聚餐永遠AA制,連少找10元也會立刻提出質疑例子B:朋友B君是工程師,他衣櫃裡的衣服固定只有工作與休閒各兩套,也樂於接受朋友的二手衣、物。 30歲時靠著節制存到頭款買下捷運宅,繳息三年後因房價爆漲轉手,淨賺800萬。如今,他的穿著依舊簡單。
富人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養成了理性消費、避免浪費的習慣,即使成為富人後,他們依舊延續這種思維。這種「小氣」,其實是一種對財富的審慎管理,他們的自信來自內心,而非外在炫耀。
窮人的大方
相較之下,具窮人思維者常在購物或社交場合刻意展現「大方」。
- 例子C:朋友C君是富二代,喜歡呼朋引伴聚餐唱歌,特別是遇到企業家、成功人士或名人時,他就會毫不猶豫買單交朋友。 然而,隔天他卻會找我們這些普通朋友來「均分」一部分費用。聽說他後來已賣掉家裡留下的幾間房子來維持生活。
為維護自尊與人際關係,具窮人思維者常勉強展現慷慨。這種「心理補償式」大方,源於害怕被看輕或失去認同的深層焦慮,雖暫獲面子,卻加劇財務壓力,影響未來。
思維的分水嶺
富人:把錢當成工具,追求長遠價值,而非短暫的面子。
窮人:把錢當成證明,追求即時的認同,即便超出能力。
培養「富人思維」
從 A 君和 B 君的例子,我們看到富人思維的核心:自信、理性、把金錢視為工具,而非用來炫耀或討好。想要培養這種思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著手: 1. 建立自信 像 A 君一樣做自己,從不靠請客維繫友情,內在的自信能徹底排除面子消費。 2. 正確金錢觀 像 B 君一樣樸實,將錢省下來用於長期目標,而非短暫滿足或炫耀。 3. 養成良好習慣 透過記帳與規劃,當你清楚每一塊錢的去向,就能避免無謂浪費,累積更多資源。 4. 規劃未來 將資源投入能帶來回報的地方,如學習技能、投資健康或創造機會,有長期規劃才能真正改變財務狀況。 學會像 A 君、B 君一樣管理金錢與正確心態,即使不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富人」,也能擁有較多財務自由、減少焦慮,開創更多人生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