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個小說狂人,我過去四五年看了數百本小說,常常覺得小說比所謂的「靈性書籍」更能帶來啟發,因為小說裡充滿了矛盾:人物的掙扎、事件的對立、真相與謊言的拉扯。 但在現實社會裡,學校和媒體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就像課本一樣,有清楚的標準答案。當我們真的感覺到衝突時,多數人會選擇忽視,因為「常識」早就幫我們把問題封住了。
《阿特拉斯聳聳肩》裡有一句話,我深有所感:
"Contradictions do not exist. Whenever you think you are facing a contradiction, check your premises. You will find that one of them is wrong.”
翻譯成中文就是:
「矛盾並不存在。當你覺得自己面臨矛盾時,檢查你的前提,你會發現其中有一項是錯的。」
學校與主流媒體最擅長的是提供「常識化的前提」。但許多所謂常識,其實是近百年才被建立的規範性說法,甚至一路被包裝、被簡化、被貼標籤。
以下是常見的前提(僅列舉,不是定論):
- 減肥=先運動
- 補充營養=吃營養品
- 口腔保健=刷牙最重要
- 天氣變熱=全球暖化
- 植物性食物一定比動物性食物健康
- 動物性脂肪=萬惡
- 健康飲食=清淡飲食
- 預防疾病=打疫苗+做健檢
- 「陰謀論」=一定錯
- 「有科學證據」=一定對
這些前提之所以穩固,是因為——
- 敘事被簡化:複雜問題被壓成一句口訣。
- 標籤可複製:好/壞、科學/反科學,二分法最好用。
- 情緒強過證據:安全感比真相更有黏性。
- 管道很單一:你只聽得到一種「安全版」說法。
我想問的是:
- 這個預設從何而來? 說「有科學證據」時,問:研究設計如何?終點指標是什麼?誰付錢?有沒有選擇性報告或語意偷換?(我在〈科學的祭壇〉與〈AI論文工廠〉談過:證據也會被包裝。)
- 預設可能來自哪個脈絡? 歷史條件、商業利益、政策框架如何塑造了這個「常識」?誰因此獲益,誰因此噤聲?
- 為什麼主流只剩一種聲音? 是不是某些平台激勵更偏好「可量化、好傳播」的敘事?無腦內容?或是符合某群體利益的說法?
- 換角度會看到什麼? 把常識拆開:概念是否被混用?指標是否偷換?時間尺度是否搞錯?當你換一個觀察框架,世界會出現第二層可能。
越檢查前提,越覺得現實比小說還精彩。
#批判性思維 #科學證據 #檢查前提 #阿特拉斯聳聳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