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們走了一趟抽血報告的旅程:從抽血、檢驗前處理、上機分析,到資訊系統與醫師確認,至少需要 30 分鐘以上。
但是,這條路真的那麼順暢嗎?其實它更像是一條佈滿荊棘的道路。醫療團隊必須一路解任務,才能打敗 TAT 大魔王(Turn Around Time,報告產出時間)
荊棘一:檢驗流程的不可少
- 抽血後不是馬上能檢驗,還得依檢體種類做 靜置、離心、分離。
- 每一種檢體(血清、血漿、全血)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 忽略流程或加快速度,報告就可能失真。
荊棘二:品管與複檢
- 儀器需要品管液驗證,才能保證結果可靠。
- 異常數據不能直接丟出去,必須確認是檢體、儀器還是生理狀況的問題。
- 有時甚至需要重新抽血,才能保證正確。
⚔️ 這些步驟是為了 避免誤診,而不是故意拖延。
荊棘三:資訊系統的「神助攻」與「絆腳石」
- 儀器跑完後,還得靠資訊系統傳遞到病歷端。
- 若是系統斷線、伺服器過載、軟硬體不合拍,報告就卡關。
- 有時候超新儀器搭配超舊電腦,速度感人到想哭。
⚔️ 這是醫檢師最無力的環節,只能默默等工程師「救火」。
荊棘四:跨部門合作的磨合
- 醫師需要確認檢驗結果與臨床是否吻合。
- 護理師、資訊組、清潔人員、傳送人員,都是報告能否順利出爐的關鍵。
- 任何一環卡住,TAT 就會被延長。
⚔️ 這是一場大型多人協作遊戲。
荊棘五:環境與人力的現實
- 儀器需要恆溫環境,冷氣不是醫檢師專享,而是給儀器吹的。
- 醫檢師常常在實驗室冷到發抖,下檢體又熱到汗流浹背,室內中暑與感冒是常態
- 高工時、低薪水、評鑑壓力、職業傷害,都是隱形的荊棘。
⚔️ 這些往往是外界看不到的日常。
小結:
TAT 之所以成為「大魔王」,不是因為醫療人員不努力,而是這條路上布滿荊棘。
每一個等待的分鐘,其實背後是整個團隊在默默排雷,確保報告準確、安全、能被信賴。
所以,下次覺得等待太久時,可以想像這是一場 RPG:醫檢師和醫療團隊正在拼命打怪,只為了把一份可靠的報告交到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