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裡又開始「癢」了
我想,投資過程中很多人應該都跟我一樣,偶爾會被市場上的各種訊息牽動情緒,突然冒出「是不是該換一種方式?」的念頭。前陣子我甚至動了念頭,打算加一點主動型基金,還設定了一個定期定額的方案。
但沒多久,我又把這個計劃取消掉了。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前後轉變這麼快?
🌟 一、課程裡的提醒:天堂與地獄的差距
我曾經上一些財務投資觀念的課程,裡面剛好有人提出了類似的問題:「可以定期定額買主動型基金嗎?」
老師的回答讓我印象很深刻:
「如果你挑對了厲害的基金經理人,可能真的會上天堂,但這樣的人才畢竟是少數,而且很容易被挖角。當經理人離開時,原本的基金就失去了靈魂,只剩下一個外殼。」
這句話直接點破了我的貪念。市場上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不多,就算找到,也可能因職涯變動而離開,導致基金表現不穩定。換句話說,投資主動型基金不只是「挑對標的」而已,還得長期追蹤經理人的操作、基金策略,甚至管理團隊的變化。
想到自己又要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和分析,心裡瞬間覺得有點累。
🔄 二、與自己性格的拉扯:太愛「跑來跑去」
老實說,我的性格很容易被新方法吸引,覺得有機會就想試試看。這種「東摸摸、西看看」在投資上並不是優勢。每一次切換不只浪費時間,還可能增加交易成本,最後讓績效被稀釋。
當初設定定期定額主動型基金,就是因為心癢想買。但冷靜下來一想,我早已在市值型ETF,這些標的能替我「慢慢地」創造財務分身,幫我打工。只要拉長時間,市值型ETF的複利威力自然會顯現。
相比之下,主動型基金需要持續花心力追蹤,我這個「太懶的人」反而容易被搞得焦頭爛額。最終,我選擇按下暫停鍵。
🛡 三、被動型ETF的安心感
回到投資的初衷,我需要的是一種「不用一直盯盤、不用追著經理人跑」的方式。被動型ETF正好符合這個需求。它不會因為經理人離職而動搖策略,也不需要我每隔一段時間檢查團隊表現。
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一種穩定感。這份穩定,對我這種容易心浮氣躁、愛跑來跑去的人來說特別珍貴。因為投資應該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暫的拼搏。
📚 四、學觀念比追績效更重要
課程裡還有一句話提醒了我:
「投資要追求穩定績效,更重要的把觀念學完整。」
市場上總會有新的題材與操作方式。與其不斷追逐,不如把已經學會的觀念落實,培養紀律。如果我還沒真正消化指數投資的精隨,卻急著跳到另一種模式,只會平添風險。
因此,我決定安分守己,繼續透過被動市值型ETF慢慢累積資產。等到心態更成熟、策略更清晰時,再考慮是否嘗試其他工具。
🏃 五、結語: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投資市場永遠不缺新的方法,也不缺讓人心動的策略。但能不能長久走下去,關鍵在於「適不適合自己」。
對我而言,主動型基金雖然可能帶來亮眼績效,但需要耗費太多心力。相反地,被動型大盤指數ETF雖然少了爆發力,卻能給我穩定的績效與安心的節奏,讓我不至於迷失在投資的路上。
或許,這就是我此刻最需要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