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楊修真的是雞肋洩漏軍情才被處死?(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raw-image


我先說個人看法,楊修是死在曹操的事業焦慮:繼承人問題、統一無望,楊修變成曹操必然的情緒出口。

1️⃣ 曹操的「事業焦慮」

  • 繼承問題
    • 曹丕、曹植爭位,讓曹操極度頭痛。
    • 曹植才華出眾卻輕佻,曹丕穩重卻缺光彩,誰都不完全滿意。
  • 統一無望
    • 漢中戰役(219)失利,劉備站穩腳跟。
    • 七月,關羽北伐樊城、八月于禁統領七軍被漢水淹
    • 恰好同年秋曹植闖司馬門事件
    • 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將楊修處決
  • 漢中之戰的情勢,哪怕是新來的補充兵,都看得出局勢爛到無解,從軍士心態稍微能察言觀色的人都能明白。楊修雞肋借題發揮不過是很普通的後見之明,講出基層牢騷話。真正讓曹操惱羞的是關羽北伐威震華夏,但怪罪關羽顯得自己降智,唯一解就是拿自己人開刀,不只是曹操,連歷劫歸來的于禁也沒躲過曹丕的壓迫。

把楊修之死放回 219年的大環境,整個脈絡就清晰了:


a. 時間線上的「三重打擊」

  • 夏五月:漢中之戰失利,曹操放棄漢中 → 劉備立穩西蜀根基,統一夢碎。
  • 七八月:關羽北伐樊城,水淹七軍,于禁投降 → 曹魏顏面盡失,「關羽威震華夏」。
  • 秋天:曹植闖司馬門 → 曹操在繼承問題上更添焦慮。
    ➡ 在這種「外戰失利+內部爭儲」的焦灼下,楊修的死就不是單純「雞肋暗語」,而是 政治挫敗的情緒出口

b. 「雞肋」不是死因,而是導火索

  • 基層士兵看得出形勢爛,抱怨「雞肋」本來就是營中常見的牢騷。
  • 楊修不過是把大家心裡的話說出口,恰好戳中曹操最怕承認的痛點:
    • 統一無望。
  • 曹操惱羞的並不是楊修聰明,而是這句話把**「大業難成」**提前公開化。

c. 為什麼拿自己人開刀?

  • 不能怪關羽
    • 關羽的威勢是真實存在的,怪罪他只會凸顯自己無能。
  • 不能怪劉備
    • 劉備在漢中立穩,本來就是勢力消長的必然,曹操沒有「回天之策」。
  • 唯一能怪的,就是自己人
    • 楊修說了大實話 → 殺。
    • 于禁戰敗投降 → 雖沒殺,但曹丕繼位後公開羞辱,算「政治再清算」。 ➡ 這是一種「內部嚴刑峻法,外部遮掩顏面」的治理方式。

小結:

楊修死,不是死於「才太高」,而是死於 曹操事業焦慮的爆發點

  • 漢中失利,統一無望;
  • 關羽威震,士氣潰散;
  • 曹植惹事,繼承未定。
    在這三重壓力下,楊修成了最合適的犧牲品。

👉 楊修是魏國政治挫敗的情緒替罪羊,于禁是軍事挫敗的情緒替罪羊。


兩人一文一武,命運卻殊途同歸。



2️⃣ 楊修在曹操眼裡的「雙重刺痛」

  • 象徵性刺痛
    • 楊修聰明過頭,常常「提前說出曹操心裡話」。
    • 在主帥最焦慮的時候,被人「拆穿」意圖,等於赤裸裸揭短。
  • 政治性刺痛
    • 楊修站在曹植那邊,成了繼承鬥爭的敏感符號。
    • 曹操再怎麼自稱「愛才」,也不可能留下這顆「定時炸彈」。

3️⃣ 「情緒出口」的作用

  • 曹操殺楊修,其實並沒有直接解決任何戰略或繼承難題。
  • 但這一刀,讓曹操暫時「出氣」:
    • 藉口是「洩密」「結黨」;
    • 實際上是向全場表態:「我不會容忍不聽話的才子。」
  • 換句話說,楊修死的功能,不在於戰略,而在於情緒與象徵

4️⃣ 總結

楊修之死本質是 曹操事業焦慮的副產品

  • 繼承人選擇失衡;
  • 統一大業無望;
  • 主帥的自尊心與不安,需要一個出口。

而楊修恰好就是那個「既聰明又惹眼、站錯隊還不會自保」的出口。


👉 死得不在理,但死得合時。


楊修的死,雖然表面是「雞肋洩密」「交關諸侯」,但真正的根源,其實是 當時的政治氣氛。放在那個大背景下,他無論怎麼調整,都難以全身而退。


1️⃣ 曹操晚年的氣氛:繼承權爭奪

  • 曹操臨終之前,曹丕、曹植之爭最敏感。
  • 楊修太靠近曹植 → 就算什麼錯都不犯,也會被視為「潛在政治對手的羽翼」。
  • 在這種氣氛裡,他是站錯邊的代表人物

2️⃣ 曹操性格的多疑

  • 曹操已經習慣「寧可錯殺,不可不殺」。
  • 他身邊能容忍的才子,必須要「合拍」又「不威脅繼承問題」。
  • 楊修偏偏既愛出風頭、又跟曹植走太近 → 天然引火

3️⃣ 對比于禁

  • 于禁在關羽北伐時投降,不是主動結黨,也不是站隊問題。
  • 但曹丕即位後,依舊羞辱于禁,甚至讓他與關羽畫像同坐,形同羞死。
  • 這說明什麼?
    • 在政治氣氛裡,「是否該死/該羞辱」不是單靠個人行為判斷。
    • 而是新政權需要藉某些人樹立立場,或者拿來出氣。
  • 既然于禁這種「兩邊不沾」的老將都逃不掉,楊修這種「明顯站隊曹植」的人更不可能全身而退。

4️⃣ 總結

楊修的死,本質上是 政治氣氛的產物

  • 他才華確實招人忌,但才華本身不是死因;
  • 真正的死因,是他在 繼承權鬥爭+多疑氛圍 下,被視為「必須清除的隱患」。

所以,他臨死那句「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不是矯情,而是認清大環境:


👉 在那種政治氛圍下,才子只是棋子,遲早都得死。




楊修不是死在「才太高」或「嘴太快」,而是死在大環境的轉折點


1️⃣ 為什麼他不是「孔融、禰衡型」?

  • 孔融、禰衡 → 屬於「自我膨脹+敵我不分」,不懂場域邏輯,屢屢挑戰權力者底線,屬於典型「自找死」。
  • 楊修 → 能混進曹操核心班底,甚至做到主簿,說明他懂規矩、有人脈、能幹活,不是低情商的「職場小白」。
    • 他死不是因為「愚蠢」,而是因為「太聰明+站錯隊」。
    • 他缺的,不是智商和情商,而是「上帝視角」——看不透曹魏在 219 年的外部失利與內部整肅即將交疊。

2️⃣ 「裝好朋友遊戲」的困境

  • 曹植需要文士羽翼,楊修這種才子是天然資源,他「想蹭」楊修,不是楊修能完全拒絕的。
  • 楊修即便想低調,曹植、曹操都會把他標籤化:
    • 曹植:我的智囊、我的同盟。
    • 曹操:你是我兒子的羽翼,是潛在威脅。
  • 選擇權不在楊修,這是他最悲哀的地方。
    就像職場上,有時「你成了派系標籤」,即便你什麼都不說,也被算在某一邊。

3️⃣ 「少說話就能避禍」其實是誤解

  • 在平靜時期,低調或許能活;但在多疑與整肅時期,沉默會被腦補成心懷異志
  • 反而「偶爾幾句精闢之言」會被放大成「鐵證」:
    • 例如「雞肋」事件,他可能只是順口解讀,卻正中曹操焦慮。
    • 士兵牢騷話,從楊修口裡說出,就變成「公開戳破主帥無望」。
  • 這是政治環境裡的悖論:
    • 話多會死,話少也會死,問題不在話本身,而在於氛圍要不要找替罪羊。

4️⃣ 小結

  • 楊修之死,本質不是「才子命薄」的老套戲碼,而是「外戰失利+內部爭儲」的交叉點,必須有人背鍋。
  • 他的特質(聰明、能言、靠近曹植)讓他自然成為那個出口。
  • 所以他臨死那句「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是真知灼見:
    他不是不知道危險,而是明白 「大環境下,無論說不說話,自己都會成為祭品」

其實可以把曹操晚年的「殺楊修」放到「血統潔癖 vs. 用人雜處」的角度來看,會更清楚。


1️⃣ 曹操的「大企業」人馬結構

曹操的班底,本來就是 拼裝車

  • 有從 呂布系 投奔來的將領(張遼、臧霸…)。
  • 袁紹餘部(許攸、審配舊部)。
  • 袁術、陶謙系的人。
  • 甚至還有不少是被「挖角、收降」來的,像于禁(由王朗推薦)、張郃。

這種「來源複雜」在擴張期其實是優勢,因為曹操需要人才,不問出身,用得上就用。


但進入 內部矛盾敏感期(繼承權之爭、外戰失利),這種「混血」就會顯得危險。



2️⃣ 為什麼「血統」會變成政治資產?

  • 穩定期/外戰期 → 重實力:不管你是誰,只要能打、能管事,都能容納。
  • 敏感期/繼承權之爭 → 重血統:誰「站在正統一邊」就變成了定心丸。

楊修的問題在這裡:

  • 他是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名門,血統乾淨、出身極高。
  • 在「血統潔癖」邏輯下,他應該是「曹魏政權的門面」,但實際上卻靠近曹植 → 等於把這個血統資產「借」給了錯邊。
  • 對曹操而言,這樣的高門士族一旦「站錯」,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比一般謀士更難容忍。

3️⃣ 「血統」與「情緒出口」結合

曹操殺楊修,不只是因為他聰明話多,而是:

  • 他血統太正、地位太高 → 殺了才有震懾力,能向名士集團表態:
    「就算你們四世三公,也別以為可以挑戰我這個丞相/魏王的權威。」
  • 反過來說:如果楊修只是寒門才子,講「雞肋」未必會死。因為寒門出身,說錯話頂多失寵,不會變成「政治象徵」。

4️⃣ 于禁的對比

  • 于禁打了一輩子仗,沒有站隊問題,卻因「投降」在繼承時期被曹丕羞辱。
  • 為什麼?因為他 沒有血統光環,所以羞辱他沒成本,只是殺雞儆猴。
  • 楊修卻不同,他的死能震懾到整個士族圈,這是「血統政治」的象徵性處決。

📝 小結

「血統潔癖」非常合理:


曹操早期靠「混血拼裝車」擴張,晚期卻在 統一夢碎、繼承爭奪 的敏感時期,突然需要「血統正確」來維穩。


  • 楊修:血統太乾淨,卻站錯邊 → 必須清除。
  • 于禁:血統不顯赫,戰敗丟臉 → 必須羞辱。

兩者一文一武,正好成了那個時代「血統與事業焦慮」的犧牲品。


  • 曹操的心態就像:
    「我本來就不愛吃這種東西(=對士族能否為己所用有焦慮),但眼前又餓了(=需要人才),就先拿來用吧。」
  • 楊修的問題就像:
    「這份餐還包裝得很精美(=四世三公血統、才子名聲),吃第一口味道也不差(=確實能辦事),結果越吃越膩,甚至覺得礙胃(=聰明過頭,還帶袁術的姻親陰影)。」
  • 最後曹操的爆發就等於:
    「我早知道不是我愛吃的東西,現在還敢在我嘴裡挑味道?算了,砸桌子、把餐撤掉!(=藉雞肋、交關諸侯的名義殺掉)」


1️⃣ 為什麼「文人」比「武將」更容易被清算?

  • 文人屬於話語系統:像楊修、許攸,他們最常被定義為「懂得太多、說得太多」的人。這在主帥焦慮時,就是把刀子直接架在領導面子上。
  • 武將屬於工具系統:只要能打能守,通常即便失敗,還能找藉口(天災、敵強、運氣)。
    👉 所以文人一旦踩雷=思想不純 / 洩密 / 結黨,就屬於「政治炸彈」,下場往往比武將快得多。

2️⃣ 許攸 vs 許褚

  • 許攸:典型「讀空氣失敗」的文人。官渡之戰時能出謀劃策,但自恃有功,得意忘形,跑去曹操家「開口閉口都要功勞」,結果被曹操當場斬殺。
    👉 不是因為無才,而是因為「功高震主+嘴不牢靠」。
  • 許褚:典型「忠誠工具人」的武將。幾乎不問大局,只管護主、打仗,缺點是粗魯不文,但這反而讓曹操極放心。
    👉 武將像「鐵鎚」,用起來雖粗,但沒有話語權,反而安全。

3️⃣ 于禁為什麼特別衰?

  • 于禁原本走的是「老成持重」路線,曹操最信任的將領之一。
  • 但在 219 年水淹七軍時,他是「最高層的指揮官」,責任最大。
  • 關羽威震華夏,讓整個曹魏顏面無存 → 曹操雖未殺他,但形象已經毀了。
  • 曹丕繼位後,急需立威+政治清算,就把于禁拖出來羞辱(畫像與關羽同坐,羞到吐血)。

👉 結論:于禁的「位置太高」+「軍事大敗」=天然背鍋人。他不像張遼那樣有赫赫戰功壓底,也不像許褚那樣只守本分,所以一旦失敗,成了「最佳犧牲品」。


1️⃣ 許褚:天然呆但安全

  • 性格特徵:直來直往,重在「護主」而非「謀劃」。他有時候表現得有點呆(吃肉、打赤膊、隨曹操出巡),但這種「天然呆」反而讓領導安心。
  • 政治風險:極低。因為許褚從不搶功、不插話、不爭儲,只做「忠誠的盾牌」。
    👉 在曹操眼裡,許褚就像「隨身保鑣/鐵鎚」:工具雖笨,但可靠、不可替代。

2️⃣ 許攸:懂事過頭反而危險

  • 性格特徵:屬於「聰明嘴快」的文人。官渡之戰,他的計謀確實救了曹操,但功成之後不停要功,甚至在曹操家裡張狂失禮。
  • 政治風險:極高。因為他「太懂局」,卻又不懂分寸。這種「看透但管不住嘴」的人,對領導就是赤裸裸威脅。
    👉 在曹操眼裡,許攸就像「外掛程式」:一時有用,但太顯眼、不合規,早晚要被刪掉。

3️⃣ 「傻?還是天真?」的對比

  • 許褚的呆:更多是「裝傻/不爭」→ 其實是一種保命智慧。
  • 許攸的懂:不是假懂,而是「真懂+愛顯擺」→ 在權力場裡,這種「真話」比敵軍刀劍更致命。

結論


許褚「天然呆」= 天真式安全

許攸「太懂局」= 聰明式送死


楊修想走「天然呆」這條路,等於是逆天改命。原因有三個:


1️⃣ 身份太顯眼

  • 楊修是 四世三公楊彪之子,還帶「袁術外甥」的標籤。
  • 就算他裝傻,別人也不會信,反而會覺得「你在故意隱藏」。
    👉 他一出生就自帶「話語權象徵」,不像許褚這種「老實打工仔」能靠低調混過去。

2️⃣ 才名太張揚

  • 他從小以「才辯」著稱,連雞肋都能秒懂,等於全公司都知道這人腦子靈光。
  • 這種人如果突然裝呆,反而會引來更多猜忌:「你是不是在耍我?」
    👉 曹操要的是「聽話的才子」,不是「裝傻的聰明人」。

3️⃣ 環境太險惡

  • 219 年的大環境是:統一無望+繼承焦慮
  • 在這種氣氛裡,無論你聰明還是裝傻,都會被套上「站隊」標籤
  • 楊修又明顯靠近曹植 → 等於在刀口上跳舞。

結論

  • 許褚能苟,是因為「起點低+單純武將角色」。
  • 楊修不可能苟,是因為「起點太高+才名太盛+站隊太明」。

「天然呆」人設,其實劉備在《三國演義》裡就是最經典的代表。


1️⃣ 《演義》版劉備 = 天然呆人設

  • 表面呆萌:動不動掉眼淚,「哎呀呀我這粗人不懂」、「吾不如公」天天掛嘴邊。
  • 裝傻吃飯:明明心機很深,但永遠一副「我什麼都不懂」的樣子。
  • 給人安全感:對關張、對諸葛亮,甚至對外人,總能營造出「這老兄不會害我」的氛圍。

👉 劉備的「天然呆」是高級偽裝:外表佛系、實際狠到骨子。


2️⃣ 許褚 = 真的天然呆

  • 許褚跟劉備不一樣,他不是演出來的,但不是真傻,而是自己本來就演不來。
  • 魏武帝的保鑣,一生最大特色就是「我只管護主、吃肉、打架」。
    👉 富貴人家特愛的忠犬

3️⃣ 楊修 = 完全沒法走劉備/許褚的路

  • 太聰明 → 無法裝傻,哪怕想「演呆」,別人也會覺得「這貨在暗算我」。
  • 太顯眼 → 四世三公血統,不可能「裝成粗人」。
  • 太靠近曹植 → 一身敏感標籤,想演「天然呆」也被視為「演給我看」。

✅ 所以沒錯,真正的天然呆派代表 = 《演義》劉備 + 真實許褚


楊修這種「才高+背景顯眼」的人,想演天然呆,反而會被曹操認定是「戲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7會員
309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09/27
朱熹之所以能變成「儒學界的牛頓」,靠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整套 整理、詮釋、權威化 的工程。 1️⃣ 「牛頓式總結」:整理先人碎片 → 變成一套大系統 戰國以來,儒家經典繁雜,《詩》《書》《禮》《易》《春秋》版本眾多,各家註解分歧。 宋代之前,讀書人常常各有各的解釋,像科學界百家各說。
Thumbnail
2025/09/27
朱熹之所以能變成「儒學界的牛頓」,靠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整套 整理、詮釋、權威化 的工程。 1️⃣ 「牛頓式總結」:整理先人碎片 → 變成一套大系統 戰國以來,儒家經典繁雜,《詩》《書》《禮》《易》《春秋》版本眾多,各家註解分歧。 宋代之前,讀書人常常各有各的解釋,像科學界百家各說。
Thumbnail
2025/09/27
🛑 免責聲明 本文為歷史觀點整理與個人評論,僅供討論,不代表任何官方史學定論。 前言:清談真的誤國嗎? 中國史書裡,常能看到一句批評:「魏晉清談,誤國之源。」 但仔細一看,好像哪裡怪怪的。魏晉玄學談「有無」、「名教與自然」,再怎麼空,畢竟還有一點哲學邏輯在裡頭。 相比之下,清
Thumbnail
2025/09/27
🛑 免責聲明 本文為歷史觀點整理與個人評論,僅供討論,不代表任何官方史學定論。 前言:清談真的誤國嗎? 中國史書裡,常能看到一句批評:「魏晉清談,誤國之源。」 但仔細一看,好像哪裡怪怪的。魏晉玄學談「有無」、「名教與自然」,再怎麼空,畢竟還有一點哲學邏輯在裡頭。 相比之下,清
Thumbnail
2025/09/26
1. 當時根本沒人喊「玫瑰戰爭」 15 世紀英格蘭,雙方只是蘭開斯特家(紅玫瑰徽章)與約克家(白玫瑰徽章)的權力爭奪。 同時期的文獻,常常只說「內戰」「叛亂」「某某公爵之亂」,不會有人喊「玫瑰戰爭」。 2. 莎士比亞的再包裝 到了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莎士比亞寫了《亨利六世》
Thumbnail
2025/09/26
1. 當時根本沒人喊「玫瑰戰爭」 15 世紀英格蘭,雙方只是蘭開斯特家(紅玫瑰徽章)與約克家(白玫瑰徽章)的權力爭奪。 同時期的文獻,常常只說「內戰」「叛亂」「某某公爵之亂」,不會有人喊「玫瑰戰爭」。 2. 莎士比亞的再包裝 到了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莎士比亞寫了《亨利六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曹操與馬超為什麼會打「潼關之戰」?歸咎其因,雙方都是活在自己的想像中,即便心中有疑,卻不想核對,最終造成雙方的爭戰。
Thumbnail
曹操與馬超為什麼會打「潼關之戰」?歸咎其因,雙方都是活在自己的想像中,即便心中有疑,卻不想核對,最終造成雙方的爭戰。
Thumbnail
不要看曹操那樣,晉朝可是傳說他也是很想學道術的一個人。不過他找來的道士,大多悶聲發大財,只有曹植能跟他們說上一些話……這樣講曹操的形象都要壞光了,總之,其實曹操要駕馭這些道士,也是要任命個小頭領。 今天要說的,是小頭領老師,一位練氣大師的故事。
Thumbnail
不要看曹操那樣,晉朝可是傳說他也是很想學道術的一個人。不過他找來的道士,大多悶聲發大財,只有曹植能跟他們說上一些話……這樣講曹操的形象都要壞光了,總之,其實曹操要駕馭這些道士,也是要任命個小頭領。 今天要說的,是小頭領老師,一位練氣大師的故事。
Thumbnail
邴原跟曹操不算合得來,但曹操仍決定重用他,作為曹丕的監督人。 只因邴原所奉的信條,對於「父子之爭」來說,十分重要……
Thumbnail
邴原跟曹操不算合得來,但曹操仍決定重用他,作為曹丕的監督人。 只因邴原所奉的信條,對於「父子之爭」來說,十分重要……
Thumbnail
早在董卓被暗殺,袁紹界橋續命的大半年前,袁紹剛剛恐嚇來冀州的時候,曹操得到了一個人的建議。 這個人,也是三國中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存在,一個可以媲美賈詡、郭嘉眼光的人。 他能讀人心,看大勢,他的判斷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從未出錯。 這個人叫做鮑信。 鮑信在漢末崩塌時簡短出場過,當時他奉何進命去老家招兵
Thumbnail
早在董卓被暗殺,袁紹界橋續命的大半年前,袁紹剛剛恐嚇來冀州的時候,曹操得到了一個人的建議。 這個人,也是三國中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存在,一個可以媲美賈詡、郭嘉眼光的人。 他能讀人心,看大勢,他的判斷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從未出錯。 這個人叫做鮑信。 鮑信在漢末崩塌時簡短出場過,當時他奉何進命去老家招兵
Thumbnail
人在要走大運之前,是有徵兆的,比如說曹操。 人在要倒大霉之前,也是有示警的,比如說董卓。 191年,是曹操人生爆發的前一年。 這一年曹操一直在給袁紹擦屁股,在他本初哥和東北猛男硬鋼的時候賢惠的在背後剿匪,主要是跟黑山賊幹仗。 簡要介紹一下黑山賊,這伙土匪是冀州黑山等地的農民起義軍,他們主要的
Thumbnail
人在要走大運之前,是有徵兆的,比如說曹操。 人在要倒大霉之前,也是有示警的,比如說董卓。 191年,是曹操人生爆發的前一年。 這一年曹操一直在給袁紹擦屁股,在他本初哥和東北猛男硬鋼的時候賢惠的在背後剿匪,主要是跟黑山賊幹仗。 簡要介紹一下黑山賊,這伙土匪是冀州黑山等地的農民起義軍,他們主要的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Thumbnail
等曹操自揚州募兵再回中原的時候,各路氣勢洶洶的討董聯軍已經解散,聯軍內部矛盾重重。 冀州牧韓馥怕袁紹危及自己,動不動就減少對河內的糧食供給;兗州作為反董的票王則自己集團先鬧出了人命。 兗州刺史劉岱跟東郡太守橋瑁從第一天就不對付,後來劉岱聯合了張邈和濟陰太守吳資直接殺了橋瑁,命手下王肱兼任了東郡太
Thumbnail
等曹操自揚州募兵再回中原的時候,各路氣勢洶洶的討董聯軍已經解散,聯軍內部矛盾重重。 冀州牧韓馥怕袁紹危及自己,動不動就減少對河內的糧食供給;兗州作為反董的票王則自己集團先鬧出了人命。 兗州刺史劉岱跟東郡太守橋瑁從第一天就不對付,後來劉岱聯合了張邈和濟陰太守吳資直接殺了橋瑁,命手下王肱兼任了東郡太
Thumbnail
在這裡要提前下一個定論: 曹操沒有的這個家族,他最後是擺不了這麼大的攤子的。 這個家族為曹操提供了大量忠誠的人才儲備。 第一代宗族大將中,曹仁、夏侯淵、夏侯惇、曹洪、曹純這都是各挑一攤的方面大員以及核心崗位上的幹部; 夏侯淵虎步關右,夏侯惇督導東部戰區,曹仁把守南大門,所有的重要軍區全是曹操
Thumbnail
在這裡要提前下一個定論: 曹操沒有的這個家族,他最後是擺不了這麼大的攤子的。 這個家族為曹操提供了大量忠誠的人才儲備。 第一代宗族大將中,曹仁、夏侯淵、夏侯惇、曹洪、曹純這都是各挑一攤的方面大員以及核心崗位上的幹部; 夏侯淵虎步關右,夏侯惇督導東部戰區,曹仁把守南大門,所有的重要軍區全是曹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