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電影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多次的電影之一,10年前我才21歲,那時候大學剛畢業我非常慌,因為即將面對社會,感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這件事。可是當初我看了這部電影,我深深感動,因為我那時候有個導演夢,而這部電影似乎在告訴我,只要堅持夢想、熱愛夢想,現實的挫折不算什麼,我的觀念也變成,「人活著就是要為了夢想而活、而不是為了賺錢」,然而這電影指的夢想是什麼? 剛好就是演藝術家們的夢想,作家、演員、音樂家、詩人、畫家,這類針對創作者們的夢想,而不是其他類型的夢想。所以當時這部電影是在鼓勵我做導演夢。


那時候的難熬,是身邊人說我不上進的批評,為什麼不好好去把心思放在賺錢,而是每天看電影醉生夢死,但我還是覺得我是對的,因為夢想比賺錢更重要。25~26歲時候,我就有想說,好吧? 竟然不可能當導演,我就好好寫小說,但是卻寫不出東西,寫了20多篇故事摘要,也有幾篇小故事寫完,但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我的文筆不好,老是想表達什麼卻找不到要用什麼詞來寫的窘境,或者是寫到一半,不知道要演什麼的挫折,常常寫到一半就自責說,自己根本沒有寫故事的天份。但這些都還只是小問題,真正大問題是,大環境對藝術創作的不友善。即使自己寫完了小說po在網路上,看得人也寥寥無幾,連要被看見都成問題了,何況是要靠這麼賺錢? 我看連副業都不可能。還要面對那種孤獨,努力完成一件事,但是沒人跟你回饋,那我寫這東西是要幹嗎?

夢想很美,但他不能當飯吃,加上科技時代對藝術創作上的不友善,更不可能像電影裡面演的那樣去完成夢想,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可能完成夢想的。所以我曾有段時間我過得行屍走肉,因為我放棄夢想、小說寫不出來、影評也不寫,也不看電影,但也沒心想上班,但又不得不上班,上班也不想求上進。夢想被掏空後,人生就像白白活著,曾經有那段白白活著的時間,我還把它寫成小說叫《白活》。我就是想體現一種,什麼事都不做,白白活著的人生,就誕生這部小說。
那段時間就是這樣。在底層工作賴活,晚上跑去忙一貫道的道務,這樣我的存款沒想到也能到7位數,我都不知道怎麼存的,明明薪水都那麼低。而且即使這樣白白的活著,我也還是過得很累,因為還是要上班,還是要付出勞力,下班還不能休息,都去佛堂。那段時間我差不多是在26歲到27這一年是這樣過,就是做外送員那段期間,活得像個廢物。

所以20幾歲的下半場,我回想lalaland這電影,根本就是假的,人不可能面對現實,還會那麼堅定要堅持夢想。
27歲末我踏入電子廠工作,到現在快31,只是工作比較穩定一點的低薪。我又重拾我的夢想,我開始認真地去寫小說,而且這次不一樣,我有很多東西想寫,靈感滔滔不絕,我也不在乎能不能當飯吃。在網路上連載小說,第一次有人回應我,說我的東西不差,有些好評,第一次有這種,沒想到我創作故事,還有辦法影響一些人,雖然沒有錢賺,但我好像有點能體會到藝術創作的成就感。因為我的作品,讓一些人觸動,這個感動是比賺錢還要重要。
要31歲,我的工作履歷非常難看,通通都是底層工作,通通都低薪,通通都不用大學畢業就能做,而且我還曾經失業過。是一個被人看見,人人都會想勸兩句,你努力點過生活好不好?過的跟廢人一樣。但我心裡很清楚,我是一個把夢想看得比賺錢還重要的人。因為一部作品影響了少數人的感動,不是金錢能衡量。因為有一個讀者看,所以我一定要持續創作下去,這種動力,即使沒有錢,又怎麼樣呢?

現在我又再看一次la la land,快31歲又再看一次,機會難得,有IMAX版本。我訂了票去看,還是滿滿感動,我更清楚這部電影到底再講什麼? 他看似很夢想,他其實很現實,他在致敬那些藝術創作者們,最後那首Audition,就是在鼓勵這些藝術創作者。這世界需要他們,哪怕他們感覺很傻。那些把夢想看得比現實重要的人。
我也感覺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藝術創作,他很空泛很不切實際,但我越來越清楚這就是我的存在意義。一直往塞納河裡跳是要幹嗎呢?
藝術忠於自己的思想,不淪落於利益,大部分的藝術創作者都是這樣,沒有什麼錢,電影也是這樣演,就像賽巴斯汀一樣,沒有錢又如何? 自己的爵士樂退流行又如何? 成為了電子樂的鍵盤手,還不高興。假如是現實,賽巴斯汀就是不努力而每天醉生夢死逃避社會的人,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蜜雅跟賽巴斯汀,都是不好好努力賺錢,而每天醉生夢死泡在藝術裡。假設他們夢想沒有達成,是不是有可能就像大多數藝術創作者一樣。在這利弊社會中,要背負「不好好努力賺錢,只想逃到在藝術世界裡」的罵名。它們兩個一個當上好萊塢明星,一個成功開了爵士樂酒吧,這是萬分之一的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這樣。

而我覺得,蜜雅最後唱的那首Audition,就是在敬那些沒成功的藝術創作者。
十年了,我更能認同這部電影的極高價值。這絕對不是不切實際的故事。
我還想創作很多小說,去填補我20幾歲失意那段期間,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 但我覺得,我就是個為夢想而活的人。我為什麼這麼篤定,因為我放棄過,放棄過後才知道我放棄不了,想嘗試其他路走,也走不了的感覺。
藝術創作跟功利主義會牴觸。未來我還要繼續不斷地被人罵說,你怎麼不好好上班賺更多錢,而是醉生夢想地創造小說? 但不重要了,我要為自己的存在負責。
藝術創作,是即使作者死了,它還是能繼續影響著世界;但是錢,只要自己死了,它就是別人的人,後世人根本會不會在乎你有沒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