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瓦拉東

瓦拉東畫中的女人身形與臉蛋雖不完美、但很貼近現實。
本次展覽三位鳳毛麟角、但在我眼中閃閃發光的女性藝術家,按展間觀賞路線順序、最先看到的是瓦拉東(1865-1938)的一張油畫與兩張素描。

瓦拉東的人生故事與藝術之路非常離奇,她曾是羅德列克、雷諾瓦、竇加畫裡模特兒與謬思;她靠大量自學與積極打入藝術圈、從單純被畫的人轉型成提筆作畫的人,她以過人頑強貫徹與突破一生波瀾,頑強是支撐她跨越生命坎坷的燃料與保護色、也是她拿來展現於畫布上的顏料。身為罪犯的遺腹子、小瓦拉東早年與四處打零工的母親相依為命、過的艱險漂泊,被現實逼著提早學獨立。她做過很多雜工如磨坊女工、葬儀花圈工人、菜販等,少女時期入馬戲團當起空中飛人、因一次重摔無法繼續耍特技、遂轉行當畫室女模--這轉折開啟她與藝術的不解之緣,她認識並交往幾位畫家,18歲就生子、但她不知孩子的爸是誰。她首嫁股票經紀人但後與小自己23歲的兒子之友交往離婚收場、爾後改嫁藝術經紀商讓她與兒子的作品打入藝術市場得以過起優渥生活 (PS: 瓦拉東的兒子Maurice Utrillo後來也成為畫家,他的展覽「烏特里羅:平靜的感性風暴」<Utrillo: Calm Beyond the Emotional Storm>於2025年9月20日至12月14日在日本東京損保美術館<Sompo Museum of Art>舉行)。瓦拉東的情史、女性身分、非科班出身、獨立叛逆且直率的鮮明個性令人非議她,她畫中女子線條深刻身形不完美,真實袒露的情緒像要割穿畫布跳出畫框,那炙熱的真令我讚佩。

莫利索〔穿綠色外套的少女習作〕
II. 莫利索
貝絲.莫利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法國人、巴黎印象派團體的一員,被公認是當時印象派靈魂人物之一,身為印象派獨立展12名創始核心成員之一,她的地位不言可喻;但那個時代無論在社會還是專業圈子中,女性身分還是隱隱影響多數人對她藝術成就的注目。當時藝評家會形容她的作品「很有女人味」,她也暗知始終有人不把她當成專業藝術家、而是作為業餘創作者看待。莫利索的姊姊也曾是畫家、但在婚後放棄繼續創作;莫利索婚後產後則仍持續在藝術這條路上努力耕耘。她與畫家馬內是好友、後來嫁給馬內的弟弟成了馬內的弟媳。她與當時另一女性畫家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也是好友關係,同為女人,她倆對女性藝術家當時受限的創作處境,有著惺惺相惜的共鳴。世人對莫利索的印象可能不是她的畫、而是來自馬內的《陽台》,畫中的她坐於陽台,美貌與氣質被馬內以畫筆記下。這次展場僅一幅莫利索的素描(穿綠色外套的少女習作),其實她有不少油畫作品,這次只看到一件素描,有點可惜。
《春天:瑪格在花園中站立》(Spring: Margot Standing in a Garden),瑪麗.卡薩特1900年的作品,也是展場焦點之一。
III. 卡薩特
在這個展場,女性畫家作品被選入最多幅的~若我沒算錯也沒看漏,當屬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卡薩特與莫利索是當時印象派時期少數活躍的女性藝術家也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不同的是卡薩特在她所處的時代是罕有的終身未婚的獨身者--長保單身,使她因而有更多自由自主的時間及空間沉浸並經營她的藝術工作。

即便如此,卡薩特與彼時女性藝術家的處境相仿,不免因性別而被歧視,比如早期念藝術學院被男老師跟同儕有意無意地輕視,又比如父親壓根不贊同她把藝術當工作、希望她趕快嫁人、故後來不太贊助她繪畫所需的資金。但卡薩特是有個性也有執行力的強者(她生命靈數是8--是會務實把自己想做的事發揚光大的類型),不愛美國的藝術學院風氣那就去歐洲取經去、不給我資金那我就自己努力賺,她深入打進歐洲印象派圈子,她和莫利索、竇加交誼深,大半生居法國、後來幾位至親還被她接來在自己房裡同住。
和莫利索一樣,卡薩特作畫取材及對象常是家人朋友及親子、自家房間後花園之類的場域,這也是女性在當時藝術圈的受限條件所致。要是她晚出生個半世紀,可以更隨心所欲地四處行動遊覽,想必能創造出更多精彩動人的作品吧~

卡薩特作於1908~9年的畫--〔梳妝台前的丹妮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