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羅.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1892年作。
高更(1848-1903),法國巴黎生,後印象派代表畫家之一。他以「大溪地」為題的畫作、特別是描繪姿態婀娜而自然奔放的大溪地女人,是廣為後人所知的代表作。
梵谷(1853-1890),荷蘭Zundert出生,後印象派大師、表現主義的先驅。星夜、向日葵、家鄉荷蘭的風景,還有他短暫而戲劇化的生平、死後才成名的故事,深植後世人心。

文生.梵谷,〔花朵盛開的果園〕,1888年作。
高更與梵谷,兩人曾是室友。1887年深秋,梵谷結識剛結束海外漂泊生活後重返巴黎的高更;梵谷在他與其他幾位畫家組織的畫展中和高更交換彼此的畫。隨後梵谷益發厭倦巴黎生活、萌生遁逃之意,他主動邀約、問起高更,是否願與他在亞爾同住。與梵谷手足情深的弟弟西奧居中鼓勵高更、高更遂答應邀約去住梵谷租下的黃房子。
梵谷備好兩張床、略作裝修歡迎好友高更的前來。初期他們常結伴逛博物館,可以想見兩人在藝術上應有不少交流;但後來他們關係轉趨惡劣,景仰高更的梵谷討厭高更的自大,高更則對梵谷弟弟西奧欠錢不還、暗暗不爽之於並起疑這對兄弟是否肖想自己的財產。梵谷與高更終究是反目了,在一場誰也記不得的爭執下,梵谷割下了自己耳朵。高更搞不懂事發來由、而梵谷因精神狀態不佳於是也說不清為何要自殘。
後來梵谷精神狀態每況愈下,自盡時不到40歲;高更貧病交加,梅毒、雙腿流膿、服嗎啡止痛成癮,54歲時死於心臟病。這對舊識才氣縱橫、但生活各有難以收拾的迷茫混亂,晚年都很淒涼。
在故宮別開生面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場內,這對昔日好友,均在展覽中「登場」--高更帶上他標誌性的大溪地女人畫作、梵谷則捎來一幅花朵盛開的果園。兩幅畫色彩都頗強烈,反映他們都很鮮明激越的性格,想到他們由惺惺相惜轉為形同陌路的情誼轉折、以及各自難受且顛簸的人生歷程,不禁感覺複雜起來...
| 展覽名稱: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羅伯特·雷曼收藏》
| 展期: 2025/6/14~10/12
|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