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23:27:47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OpenAI與前蘋果首席設計長Jony Ive的合作,是數位經濟近十年來最具象徵性的事件之一。據外媒報導,雙方正聯手開發一系列新型AI裝置,包括無螢幕智慧音箱、智慧眼鏡、數位錄音機,甚至是可穿戴的AI別針,最快可能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問世。消息同時透露,OpenAI已與蘋果供應鏈的重要廠商立訊簽約,並接洽歌爾聲學(Goertek)。這項合作若屬實,無疑是全球最強AI軟體公司與iPhone設計師的強強聯手,企圖開創一個AI時代的全新入口。
要理解這項合作的重要性,必須從數位匯流的脈絡來看。過去20年,數位經濟大致經歷了從網路、手機終端到應用程式的演進,但近幾年卻陷入瓶頸。智慧手機的年度更新缺乏驚喜,新分流裝置如穿戴裝置也難以推升到「匯流」的等級,整個數位經濟彷彿一攤死水,等待下一次的結構性破口。
這也是為什麼OpenAI與Ive的結合引起高度關注。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曾表示,他希望開發的不是另一支智慧手機,而是一種「口袋大小、具備情境感知,且不需要螢幕」的裝置。這意味著未來的數位入口可能不是螢幕,而是以AI主導的語境理解。
若這樣的構想成功,使用者將不再需要長時間盯著螢幕,而是透過語音、手勢甚至環境感測,與數位世界互動。這正是「新匯流」的核心意義:打破過去以螢幕為中心的互動模式。
然而,從理想走向落地有極大挑戰。Humane的AI Pin和Rabbit R1都曾以「AI為介面」的口號登場,但市場反應冷淡。核心問題在於效能、功耗與使用情境不明確。AI模型若要在小型裝置上即時運作,必須在硬體設計、邊緣運算、低功耗晶片上有重大突破,更別說續航、散熱與成本控制。OpenAI雖然掌握最強大的AI模型,但能否將軟體能力順暢轉換成硬體體驗,仍是未知數。
不過,OpenAI在供應鏈與人才方面的布局透露出其決心。選擇Luxshare和Goertek不僅因為它們是蘋果的代工廠,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代表著一套成熟的品質控管與大規模量產能力。這意味著OpenAI不打算從零開始,而是直接借用iPhone供應鏈的成熟體系,加速產品落地。
此外,人才挖角更是關鍵。據報導,已有20多位蘋果的硬體與設計工程師加入OpenAI,再加上Jony Ive的設計團隊LoveFrom,這組合幾乎複製了蘋果的設計DNA,只不過這次服務的不是iOS,而是AI模型。
這項合作也給蘋果帶來隱憂。隨著人員流失、供應鏈合作夥伴的轉向,蘋果必須更謹慎地保護自己的生態系統。如果OpenAI成功將無螢幕AI裝置推向市場,將對iPhone的地位形成挑戰:數位入口的中心,可能第一次出現「非手機化」的選項。
這項嘗試是否能真成為下一次匯流的契機?答案仍未可知。AI裝置要成功,必須跨越三大門檻:技術上要解決效能與功耗的矛盾;市場上要說服使用者改變長久以來依賴螢幕的習慣;生態上則要吸引開發者投入新平台,否則裝置將成為缺乏豐富應用程式的孤島。Humane的失敗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即便風險巨大,這場嘗試的象徵性仍不可忽視。OpenAI是這個世代最具代表性的軟體公司,Jony Ive是上一個世代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當兩者選擇攜手,並將蘋果供應鏈與人才一併納入,這背後就是一次「新匯流」的宣言:數位經濟的下一個入口,不會再是單純的手機或應用程式,而是以AI為核心的全新裝置。如果這項合作成功,我們或許將看到十年前iPhone帶動應用生態的歷史,在AI裝置上再次重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