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的音樂世界中,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1〕一直是最富爭議、最具矛盾色彩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既是對蘇聯政權的迎合,也是對極權體制的隱晦批判。1979年,音樂學家所羅門·沃爾科夫(Solomon Volkov)出版了一本名為《證詞》(Testimony)的回憶錄,聲稱這是蕭斯塔科維奇的口述自傳。這本書一經面世,立刻在音樂界和學術界掀起激烈辯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引人入勝的音樂文學文獻之一。據沃爾科夫描述,他在列寧格勒與蕭斯塔科維奇相識,逐漸建立深厚交情。起初,這位作曲家對分享私人生活與思想態度謹慎而保留,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吐露心聲,甚至親筆留下大量文字。沃爾科夫聲稱,這些手稿由蕭斯塔科維奇簽署確認,並囑託在其死後方能出版。蕭斯塔科維奇於1976年去世,《證詞》遂於三年後問世。然而,出版後旋即出現疑慮。有人質疑書中內容是否真出自蕭斯塔科維奇本人,抑或經沃爾科夫大幅編修甚至偽造。尤其在當時,蘇聯政府嚴密監控言論,《證詞》中對史達林政權的批判性敘述顯得過於大膽,令人懷疑其真實性。

Testimony :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1979)
藝術家的生命往往無法與時代背景脫離,而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可能蘊含生存的掙扎與思想的抗爭。無論《證詞》是真實的回憶錄,還是經過「再書寫」的虛構文本,它的影響已遠超一部音樂文獻的範疇。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正如《證詞》一樣,徘徊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卻永遠呼喚著自由與人性。
註〔1〕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俄羅斯/蘇聯作曲家之一,以其音樂中強烈的矛盾性聞名:既要迎合史達林政權的政治審查,又在作品中暗藏對專制的批判與諷刺。他的創作跨足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歌劇、協奏曲、電影配樂等多個領域,風格兼具宏偉、諷刺、悲劇與深刻的人性關懷。
代表作:
- 《第5號交響曲》(1937)
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被官方讚譽為「蘇維埃藝術的典範」,實則隱含壓抑與苦澀,被解讀為對極權的「偽歡樂」。 - 《第7號交響曲〈列寧格勒〉》(1941)
以二戰時德軍圍困列寧格勒為背景,象徵人民的堅韌與苦難,是其最具政治象徵性的作品之一。 - 《第10號交響曲》(1953)
常被認為暗藏對史達林的音樂控訴,其中第二樂章激烈的節奏象徵獨裁者的殘暴。 - 弦樂四重奏系列(共15首)
深具個人情感與哲思,被視為他最真誠、私密的音樂語言。 - 歌劇《姆岑斯克的麥克白夫人》(1934)
因描寫壓抑社會中的黑暗現實而遭官方批判,但後世視為現代歌劇的經典。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