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辨】《2+2=?》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二加二等於四。這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確定,一種像日出日落一樣的真理。數學的冷靜與絕對性,曾經是我們信仰的最後堡壘。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可能被爭辯、被詮釋,但數字不會。數學似乎免疫於詮釋,不會被意識形態的狂熱所污染,不會被那種讓事實變得可商量的特殊本領所扭曲。然而,當有人開始以一本正經的口吻,宣稱「二加二等於五」時,我們才驚覺,連數學也不再純粹。它成了一場忠誠的測試,一面檢驗你是否願意跟隨權力的旗幟

這並非全然陌生。歷史上,我們早就習慣了政治語言的模糊:權力人物用文字遊戲粉飾謊言,用修辭將虛構包裝成真實。但數學不同。數學曾是神聖的,它象徵人類能超越偏見與黨派、共同理解的語言。當「二加二」也開始動搖時,代表我們所倚賴的現實地基正在崩解。

倘若,今天的世界,真相變得隨意。新聞需要聲明,專業知識被當作陰謀,事實查核成了禁語。「自己做研究」不再是探求知識的起點,而是推翻一切專業的藉口。人們甚至能看著兩個蘋果加兩個蘋果,卻在需要時數成五顆。這不是小事,尤有甚之,文明就是這樣死去的。當一個社會無法同意最基本的現實,它便無法阻止自己的崩潰。當我們不能就「水的溫度」達成共識時,我們便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煮沸。

冰川融化,我們卻懷疑溫度計;森林燃燒,我們卻辯解那是自然現象;病毒擴散,我們卻爭吵該不該戴口罩。事實被瓦解,科學被消解,懷疑本身成了武器

問題在於,我們早已習慣了矛盾。美國的建國精神就帶著這樣的基因:人人生而平等,卻同時存在奴隸制度。這種對立的共存,曾是國家彈性的來源,如今卻成了致命的習性。當地球資源有限時,這種自欺將不再只是思想遊戲,而是自毀之路。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寫過:暴民統治的理想條件不是缺乏真相,而是人們再也無法分辨真與假。我一邊看晚間新聞,一邊滑社群媒體,一邊聽超市裡的對話,總會想到這句話。我們已經走到鄂蘭所說的境地,只不過沒有人約定要變成這樣。最詭異的是,這一切現在竟然顯得如此正常。我們很快就習慣了生活在一個基本事實都需要加註聲明的世界裡。

如果我們的祖輩仍在,他們會怎麼看?那些相信橋樑不是站得住就是坍塌的工程師;那些相信疾病有醫學答案,而不是政治立場的人。他們會如何面對這個「民主事實」的時代,一切意見平等,專業成為偏見,真理只是多數人的投票結果?

或許,真相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固。或許,它一直都需要我們主動選擇。只是,當誘惑的謊言包裝得比事實更好聽,我們是否還有勇氣站在「二加二等於四」的那一邊?

文明的毀滅,往往不是因為外敵,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看見真實的能力。當社會習慣了「五」比「四」更方便,我們便切斷了與現實的最後連結。所以,堅持某些簡單的事實,也許已經是一種反叛。二加二等於四。太陽東升西落。愛是真實的,即便它會失敗。這些微小而確定的真理,在一個真相被操弄的世界裡,顯得如此珍貴。

問題不是我們是否能熬過「事實的死亡」,而是我們是否能重建一個選擇真相的社會,不是因為真相好聽,不是因為它方便,而是因為它讓我們活下去。外頭的冰依然在該融化的溫度融化,地球依然繞著太陽運轉,不需我們的同意。自然的法則不會與我們談判。我們能否看見,是我們的選擇。但選擇的後果,沒有人能逃避。二加二等於四。這不是意見。不是口號。不是妥協。它只是如此,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相信。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也歡迎來信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域空間讀書會
37會員
89內容數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畢。 喜歡現代詩、推理、科普、有趣的人事物,人生光譜的代表色系:天青色。 連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開域空間讀書會的其他內容
2025/09/23
一個社會不會因為真相的到來而崩潰 , 它會在人民不再相信謊言時倒下。
Thumbnail
2025/09/23
一個社會不會因為真相的到來而崩潰 , 它會在人民不再相信謊言時倒下。
Thumbnail
2025/09/22
20 世紀三部反烏托邦小說——薩米爾欽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與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更像是對未來社會的預言。當人工智慧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這三本書所揭示的隱憂,對今日的 AI 社會依舊有著深刻的啟示。 《我們》:演算法極權的隱憂 《我們》(俄語:Мы
Thumbnail
2025/09/22
20 世紀三部反烏托邦小說——薩米爾欽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與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更像是對未來社會的預言。當人工智慧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這三本書所揭示的隱憂,對今日的 AI 社會依舊有著深刻的啟示。 《我們》:演算法極權的隱憂 《我們》(俄語:Мы
Thumbnail
2025/09/22
提供成年後學語言,最重要的是先「忘掉」一些錯誤的心態,才能讓進步更輕鬆。
Thumbnail
2025/09/22
提供成年後學語言,最重要的是先「忘掉」一些錯誤的心態,才能讓進步更輕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歸納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到學術研究,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深入探討歸納的方法、優缺點,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Thumbnail
歸納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到學術研究,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深入探討歸納的方法、優缺點,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Thumbnail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Thumbnail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