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一直有個錯覺,會看展覽的人好像變多了,越來越主流,也成為現代人的休閒生活。透納的展覽我在預售階段就買,但接近開展的時候,主辦單位突然下了超多行銷預算,請來各種名人網紅大力宣傳,也有一堆短影音出現透納展的內容。我一直有一種反主流的叛逆情節,覺得越多人去看,我就越覺得不想跟風,結果就一直再延後看展時間⋯⋯
透納真的在繪畫史上太有影響力,我一進去看下巴整個掉下來。我發現透納的畫是3D的,近看遠看的感覺完全不一樣,貼近的時候會有超多細節跑出來,站遠的時候又覺得好有力量好震撼。或是他的畫根本就是那個年代的VR,讓觀眾可以身歷其境。很多觀眾都會在畫作面前前前後後的移動,很像在跳華爾滋。
這次看展跟往常不同,我沒那麼執著於策展規劃,這次策展人還特別規劃蠻多當代藝術家和透納畫作呼應的作品,但我幾乎都是直接跳過,因為透納的畫作本身就已經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其中一件《邊緣空間》(1988,Cornelia Parker)有讓我特別留下深刻印象,藝術家曾經在TATE的維護部門工作,意外發現一櫃看起來像廢紙堆的畫布碎片,後來發現原來它們都是透納畫作曾經的襯裡和卷邊,因為經歷過洪水,所以也留下了水痕。
乍看會覺得,這些原本會成為廢料的東西怎麼又成了讓美術館特別展示,還打造一整個完整展間的藝術品了呢?這讓我聯想到「整理師」這個職業和節目在近年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新興產業,甚至是知名的生活節目。我覺得擁有獨特的視角重新看見,並用自己的觀點去好好地整理出來說一個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創作行為。
透納的畫也是如此吧?他擁有自己的觀點,畫出他想呈現的世界,贏得觀眾的認同。隨著他的年紀漸長,他的創作也越來越抽象,越來越懂得簡化畫面的重點,也是因為他看得越來越透徹了。他想表達的東西越來越精確,就像很多時候一下子就讓讀者動容的不見得是閱讀一本一萬字的小說,而是只有100個字不到的詩。
有觀眾調侃說,透納的畫作到後面好像彷彿是畫家得了白內障,讓人越看越不明白。我倒覺得他的畫怎麼越畫越回到原點,像一塊從沒開始過的空白畫布?
不過生命的循環不也是這樣?萬物終究塵歸塵、土歸土,但一定會再投入另一個精彩循環。所有的精彩畫作都是從空白開始,我想就算是窮極ㄧ生繪畫的透納,如果想再找到下一個創作的起點,還是得回到原點吧?

看參觀時的影像紀錄,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