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先生相信,過去數天除了花蓮的鏟子超人外,「搏鬥座」短片應該是網上最熱門的話題,所以也想說說博愛座,不過我不是在評論搏鬥座短片就是了。(在香港還有一段一對男女在火煱吃到飽拿走大量食材被逮到的片段又是爆紅,這個我下回再談)。
博愛座(在香港是關愛座,但功能相同),其原意出發點也是好的,在世界各地其實也有這類措施,少說也有將近二十年的歷史。
姑勿論你看完短片後覺得誰對誰錯,或者雙方皆錯也好。其實這類爭執並非一單半單,在台灣、在香港其實也常有人因此動口、動武,以致惹上官非。
左先生反而想討論一下博愛座的存在意義。
數年前我的想法是「讓座權」問題。我相信自己在見到有需要的人在之後上車時會讓座,而不能確定其他人會否這樣做,所以我在沒人坐的情況下坐了一個座位,我至少保證「我會讓座」,不論那個是否博愛座。所以在捷運上如果有座位而關門後仍沒人坐,我是會有機會坐下來的。
現在,我除非真的很疲倦或真的吃藥不舒服,不然我已經沒興趣去理會座位,一律都站在一旁。因為我覺得坐下來還要常常怕被人唸,常常要留意附近有沒有需要的人,這種打醒十二分精神好像比起站在一旁還要費神。
至於博愛座,其實在香港的情況是多少令很多人不敢坐。完全沒有「優先席」的想法,是直接想成博愛座坐不得。
在效益上想,這是最浪費的。盡管座位坐不爛,但就好像變成了一卡列車12座位變成了10個座位那樣。
同時間大家又有了一個錯覺:「我是坐普通座位所以不用讓」,我是見過有老人家進來後沒座位,但數個年輕人看到後,第一個反應是將目光投射去了正在坐博愛座的那邊。
當然,社會其實是文明的,絕大多數情況下,在台灣和香港的捷運裡,如果有明顯能目測需要的人,在捷運要有座位真的不難。這是惻隱之心,也是人之常情,也是經年的文明教育的結果。
半年前我在台北旅遊,因為住在板橋區,每次都捷運出外時,我行得疲倦也有坐下來(因為搭去淡水太遠了),然後在中間有老人家上車,我想讓座也不夠其他人反應快,老人家甫一上來,列車裡已經好幾個人站起來爭着讓位子,真的很暖心。
其實在現今教育文明也好,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也好,其實會不會沒有博愛座大家仍然會博愛地讓給有需要的人,會不會減少了爭端?不過這個說法,有人會覺得我太「人性本善」了。
反過來,我也看過有年輕人掛着低頭玩手機,也真的坐在博愛座上沒禮讓中段上車的有需要的人。他可能是無意識到,太專注沒留意周圍,就算說到很嚴重是「人性本惡」那博愛座還是沒有發揮到它的功用就是了,這情況下不讓就是不讓,博愛座也沒有罰則。
我在老人院、獨居長者探訪時,曾聽過一些老人家的想法:正因為博愛座是他們的權利,多少令他們有的真會想像成「年輕人不應坐」,出師有名的要拿回這個座位。這個我認為也是爭端源頭之一,大家想法錯了,變成了對立面,所以才常常出問題。
捷運的座位問題回想起來真的頗多:
左先生是和平主義者,但很多年前也遇過因為自己明明已經坐在座位上,後來的一對年輕女人明顯遲了3-4秒,也可以覺得座位是他們的,不斷的嘴炮。當年自己年輕才高中沒回嘴,很無奈也成了童年陰影之一。
另一次我更試過我起身讓座給一位老人家,另一內地女人夾硬撞開我坐下來。我望着她,她還故意望另一邊(很證明她是故意的),然後那位老人家反而說「沒事沒事,讓她坐。」
也試過香港捷運是平排6個座位,有些人硬是要擠多一個小朋友,夾硬來,最後要逼到其他人起來,他才得意洋洋的整家坐下來。(我覺得這種人更值得踹一腳!)
好像說得太遠......不過因為已經不想再去理會社會的公義、不公義、讓座權或者無力回天的問題,我現在搭捷運,幾乎一律站在兩卡中間的位子好好站,既不阻人上下車,也不參與「搏擊寶座」爭奪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