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免費服務,但真正的「產品」是你自己
每天用 Google 搜尋、看 YouTube 或用地圖導航,幾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服務幾乎全免費,但 Google 到底靠什麼賺錢?
答案很直接:「如果一個產品是免費的,那麼你就是產品」。我們在網路上的每一次點擊與搜尋,都是 Google 千億帝國的基石。
Google 的數位王國:你幾乎無法避開它

Google 產品市場數據圖表,包含相應的圖標和數據
Google 的服務滲透我們的日常,想完全避開幾乎不可能:
- 搜尋引擎:掌握全球約 90% 市場。
- Android 系統:全球 7 成以上手機使用。
- Chrome 瀏覽器:市佔率近 68%。
- Gmail:超過 18 億使用者。
- Google 地圖:每月 20 億人使用。
- YouTube:每日 1.2 億活躍用戶。
甚至就算你沒開 Google App,它仍可能在背景運作。研究指出,若封鎖 Google 伺服器,連 Spotify、Uber 都可能出問題。
千億印鈔機的核心:廣告
Google 的主收入來源並非硬體或雲端,而是廣告。2024 年約有 75% 收入來自廣告,達 2,640 億美元。
廣告之所以值錢,全靠「用戶數據」。你在使用免費服務時產生的行為資料,讓廣告商能精準鎖定潛在客戶。這種模式被稱為「監控經濟 (surveillance economy)」,企業透過收集與分析個資來賺錢。
你的「數位足跡」:Google 收集的資料
Google 為了建立用戶畫像,會收集包括:
- 位置資訊:你在哪裡、去過哪裡。
- 聯絡資料:電子郵件、電話、通訊錄。
- 搜尋與瀏覽紀錄:你看過什麼、找過什麼。
- 購買紀錄:你買了哪些東西。
- 使用資料與識別碼:帳號 ID、App 使用方式。
這些資料共同構成了你在網路上的「數位影子」
Google 的追蹤術:Cookies 與設備指紋
Google 收集數據有兩種方式:
- 主動輸入:如搜尋紀錄、登入資訊。
- 被動追蹤:透過技術暗中收集。
Cookies
網站會在你的瀏覽器存放「小餅乾」,記錄你的偏好與行為。Google 的廣告 Cookies 幾乎遍佈全網,可追蹤你在不同網站的活動。
設備指紋辨識 (Fingerprinting)
比 Cookies 更難防。它會收集裝置型號、作業系統、螢幕大小、甚至電池使用速度等資訊,建立一個獨特 ID。即使清除 Cookies,也難擺脫這種追蹤。
Google 賣的不是你的個資,而是「通往你的門票」
Google 並不直接賣出個資,而是販售「接觸特定用戶的機會」。
它會根據特徵把人分入不同「桶子 (buckets)」,例如年齡、收入、興趣等。廣告商可指定條件,讓廣告只投放給符合族群的人。 Google 不會說出你是誰,但能保證廣告出現在「像你」的人面前,這才是 Google 真正帶進來的收入。
雖然 Google 宣稱資料已匿名化,但研究顯示,利用匿名數據反推個人身份並不難。
更值得關注的是,當這些資料被用來訓練 AI(如 Gemini)時,未來風險可能更大。一旦政策改變,這些個資可能被更廣泛應用。
奪回數位隱私的三個步驟
即使無法完全避開 Google,你仍可採取行動:
- 使用更注重隱私的工具:
選擇重視資料保護的瀏覽器與應用程式,減少向單一公司集中授權。 - 調整設定:
關閉「個性化廣告」
停用「位置紀錄」
定期刪除搜尋與瀏覽紀錄 - 建立心態:
永遠記住:「免費的產品,你就是產品」。提高警覺、減少不必要的授權,才能掌握自己的數據命運。
結論:做個聰明的使用者
Google 的免費服務背後,是一套以數據為燃料的龐大商業機制。它蒐集你的資訊,描繪你的樣貌,再把接觸你的「門票」賣給廣告商。
理解這個運作機制,並非要拒絕科技,而是讓我們能有意識地選擇。 從今天起,開始保護自己的數位足跡,讓它不再只是別人賺錢的工具。做個有意識、聰明的網路使用者,你的線上世界將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