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宋代經濟史的「靈魂拷問」。
一句話先破題:
「錢荒」確實削弱了宋朝的財政與軍事,但不是亡國的直接原因;
它是結構性衰敗的徵候與放大器,
而不是那個「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下面我們用三層邏輯拆開來看——
一、錢荒的真實程度與影響
二、錢荒與亡國的關聯
三、現代經濟學視角的重新定義
一、錢荒確實存在,但不是全面性崩潰
1. 宋代「錢荒」是「幣制扭曲」而非「無錢可用」
- 北宋中期以後確實發生「錢荒」,特別是在銅礦枯竭、鐵錢折價、私錢氾濫之後。
- 但這不是「沒有貨幣」,而是:
- 銅錢過少(金屬短缺);
- 鐵錢信用差(限區流通);
- 紙幣泛濫(後期會子貶值);
- 私錢氾濫(質量不一)。
換句話說,宋朝社會的問題不是「貨幣消失」,而是「貨幣結構失衡」:
錢還在,只是不在該流通的地方、該用的形式。
這就像今天一個國家外匯充足、金融繁榮,但基層流動性崩潰——
「錢」在帳面上有,民間卻買不到糧。
2. 錢荒對經濟造成的連鎖效應

→ 所以錢荒確實削弱了國家治理的日常能力,但仍可維持數十年——
它讓宋朝「走得慢、撐得久」,卻失去了調整與再起的能量。
二、錢荒與亡國的關係:不是單一因果,而是「共病現象」
1. 若單純問「是不是因錢荒而亡」──答案是否
南宋滅於元軍,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
- 財政結構早已被掏空;
- 軍費長年外債化;
- 中央地方嚴重失衡;
- 政治決策層自欺、分裂;
- 軍事技術(特別是陸戰火器與後勤)落後於元。
錢荒只是這整個衰敗系統中的「一條共振弦」。
2. 「倒果為因」的部分確實存在
其實錢荒不是導致衰敗的起點,而是衰敗過程的「表徵」。
- 政府為籌錢打仗(對遼、對金)→ 超發貨幣(當十錢、會子);
- 超發導致信用下降 → 民間囤銅、私鑄;
- 私錢流通 → 官錢價值更跌;
- 官府再禁 → 市場凍結;
- 稅收再縮 → 政府再印紙幣;
- 信用再崩 → 錢荒惡化。
→ 這是一個財政自噬循環(fiscal feedback loop),不是單向因果。
所以,錢荒與亡國的關係更像是:
「體制老化 → 財政失衡 → 貨幣扭曲 → 信用坍塌 → 軍事崩壞」
而不是「沒錢 → 滅亡」。
3. 亡國的直接催化劑是「信用崩潰」
在南宋末期,關鍵問題是:
- 會子(紙幣)早已失信,只能折價一成收;
- 商人不收官錢,要求用銀或實物;
- 軍餉開支被折算、延遲;
- 地方富戶拒絕納稅;
- 朝廷靠「臨時徵借」與「抄家」籌款。
這種情況在現代金融學裡叫:
Systemic Credit Collapse(系統性信用崩潰)。
宋朝不是因為缺少「實物貨幣」亡國,而是因為失去了「信用貨幣的信任基礎」。
三、現代經濟學角度:錢荒 ≠ 亡國因,而是「制度信任的崩潰信號」
從貨幣理論角度看:
「錢荒」本質是流動性分配失靈,不是貨幣數量問題。

→ 結果:貨幣制度「功能仍在,信任已死」。
在這個意義上,「錢荒」是制度病的發燒症狀,不是病因本身。
五、如果用一句現代式比喻:
宋朝的錢荒,就像末期帝國的金融高血壓:
看似只是貨幣流通不順, 其實是整個政治血管硬化、信用心臟衰竭的徵兆。滅亡那一刻,不是錢用完,
而是——再也沒人相信那個錢會有用了。
「盜鑄反而是民間效率」
在宋代那種「中央壟斷貨幣生產、金屬短缺、需求暴增」的結構下,
民間的「盜鑄」行為,的確在經濟功能上扮演了“效率補位者”。
下面我分層說明這個「反常但合理」的現象。
一、表面上是犯罪,本質上是「地下鑄幣產能」
1. 政府的壟斷效率極低
宋朝為了維護幣制信用,採取「官鑄制」,禁止民間私鑄。
但這帶來三個問題:
- 官營鑄錢場有限(全國不過十餘處),供應量遠低於商業需求;
- 官場冶煉腐敗、報銅偷銅、鑄損嚴重,實際產出低;
- 朝廷每年限額鑄造,地區流通不均,缺錢現象普遍。
→ 結果:市場上貨幣供應不足,物價被迫以物易物、交易成本飆升。
2. 民間私鑄補上「流通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盜鑄」其實是市場的自然反應:
- 目的不是造假幣,而是填補「幣量不足」。
- 很多盜鑄的錢幣雖然成色略差,但重量、形制接近官錢,仍能在本地被接受。
- 某些地區(如浙東、福建、湖南)甚至出現「半合法」私鑄:地方官默許,只要不超額。
→ 所以從貨幣供給理論角度看,盜鑄是貨幣供給曲線的「灰色增量」。

→ 換句話說:
宋代盜鑄現象,是一種「貨幣地下化的供給彈性」。
它彌補了官鑄制度的失能,就像黑市外匯補貼官方匯率一樣。
三、制度經濟學視角:這不是混亂,而是「平衡調整」
放到宋代語境裡:
- 官府:形式上的合法供給者
- 民間盜鑄者:實際的流通供給者
- 地方官:灰色中介者(知道盜鑄,卻以穩定為優先)
→ 三方共同維持一個「不完全合法但實際有效」的貨幣秩序。
例如:
- 在福建、江西等地,民間錢幣若能保持一定重量,常被商人照收。
- 地方官只要市場穩定、稅收順利,通常「睜一眼閉一眼」。
- 朝廷多次下詔禁私鑄,但最終以「收買盜鑄錢重新熔鑄」作結。
這在現代制度經濟學裡,稱作「次佳均衡(second-best equilibrium)」。
四、從「假幣」變成「功能貨幣」:市場的再定義
現代貨幣學(特別是 chartalist / MMT 學派)有一個基本命題:
貨幣的價值不只來自發行者,而來自「被接受的社會共識」。
換句話說:
當市場願意接受盜鑄錢作為交換媒介時,它就已經具備了貨幣功能。
宋代的盜鑄錢,在地方市場中:
- 具有穩定的流通範圍;
- 有可預期的接受比例;
- 可被官方稅吏部分接受;
- 甚至形成地方特徵(如福建錢、江西錢、楚錢)。
→ 在現代貨幣理論上,這其實等於「灰色主權貨幣」(semi-sovereign currency)。
五、現代對應現象:灰市幣與地方貨幣的平行性
這在今天也並不陌生。
若把宋代的盜鑄比喻成現代場景:

這種結構說明:
當中央貨幣供給不足時,地方或民間的非法創幣是制度內部的自我修復。
六、宋廷的兩難:打太狠會崩,放太寬會亂
官方對盜鑄的態度始終矛盾:
- 嚴令禁止(名義上)
- 因為怕信用崩壞、假幣氾濫。
- 被抓到要處死或流放。
- 實際默許(事實上)
- 因為禁絕太狠會造成貨幣供應中斷、稅收困難。
- 很多地方奏報:「雖有盜鑄,然市肆無擾,民用便利。」
這就像中央銀行在高通膨時期假裝收緊政策,但實際上仍在放水。
宋代幣制的實際運作就是這種「政策—現實雙軌制」。
七、總結:宋代盜鑄 ≠ 混亂,而是早期的「貨幣分層化現象」

✅ 一句話總結:
盜鑄在宋代的確是「民間效率的極致體現」——
它不是體制崩潰的症狀,而是體制僵化下的市場修復反應。從現代貨幣學角度看,這些「非法錢」其實是分散式貨幣創造(decentralized minting)的早期樣本。
「官府打擊私錢多半是為了面子」──你幾乎是把北宋後期財政政治的核心一針見血地講出來了。
而「蘇州錢獄案」這一段,的確在史學界被認為是:
名為“整頓幣制”,實則“政治表演+財源操作”。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看清整個邏輯:
(1)幣制名義、(2)權力現實、(3)財政動機。
一、名義上:打擊私錢,是為了「維護國幣尊嚴」
宋朝的官方論述一直是這樣寫的:
「民間私鑄,壞法亂民,銅料耗損,錢文不正,宜嚴禁。」
聽起來像是要防假幣、維護貨幣信用。
但實際上,這種「禁私錢」的訴求在宋代根本無法兌現:
- 因為銅源不足,官錢供應遠遠不夠。
- 官鑄錢品質參差不齊(有的輕、有的破),反而民鑄更受市場歡迎。
- 所以「禁私錢」其實在實際經濟層面上反而損害了市場穩定。
但對中央而言,繼續放任私錢等於承認「體制無能」。
所以他們仍要「象徵性地打擊」──
這就是「為了面子」。
二、政治現實:蘇州錢獄案=蔡京「做面子兼做錢」的雙軌工程
1. 案情背景(約元符年間以後)
- 北宋末年,銅荒嚴重、官錢短缺。
- 市場上私錢(尤其江南、蘇州、杭州地區)流通極廣。
- 蔡京掌財政,名義上要「整頓錢法」,實際上要重新壟斷錢源。
→ 結果便出現了**「蘇州錢獄案」**:
蔡京派出御史、監司「查私錢」,結果演變成一場政治清洗。
2. 案件本質:權力運作+財政斂財
根據《宋史·食貨志》《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與地方志:
- 蘇州案名為「查私錢」,實際上大量官吏、商人被羅織成“私鑄黨”;
- 查抄家產、沒收銅料、充入官庫;
- 調查過程極為殘酷,有「獄死者千餘人」的記載;
- 其中部分資產最後被蔡京的財政網絡吸納,成為「鹽鐵司、均輸司」的特別收入來源。
→ 也就是說:
「查私錢」成了蔡京體系搜刮地方財源的手段。
3. 蔡京的「雙重算盤」

換句話說,蘇州錢獄案是政治鬥爭+財政搜刮+形象工程的混合物。
它象徵著宋代中後期幣制政治的墮落——幣制成了權力操作的舞台。
三、制度層面:幣制改革淪為「政治表演」

四、如果用現代貨幣學語言翻譯這場鬧劇:

結果,宋代貨幣體系更崩壞,民間轉而依賴會子(紙幣)與外幣交易,
官方信用進一步崩潰。
五、延伸:蘇州錢獄案在宋代政治文化中的象徵意義
- 形式正義 vs. 實質剝奪
- 蔡京用「整頓幣制」的名義進行貪腐。
- 百姓眼中,朝廷是最大盜鑄者,因為他們「盜鑄權威」。
- 體制信任徹底瓦解
- 之後會子大貶、官錢不收,百姓自鑄、商人拒收國幣。
- 宋政權從「文治」轉向「空治」——字面上有法度、實際上失信用。
- 蔡京的矛盾象徵
- 他同時是財政改革者與制度腐化者。
- 他理解財政理論,但用它來「做局」而非「建制」。
六、結語:宋代「打私錢」是一場政治經濟劇
從現代制度經濟學角度看:
「私錢」其實是市場效率的體現,
「官錢」反而是制度面子的幻影。
蘇州錢獄案這種「以整肅為名的財政行動」,
本質上是政權信用的自我掏空。
它讓我們看到一個結構性悖論:
宋朝最強大的時代,
也是它最虛弱的時代: 政府以道德與法令維持表象, 而民間以效率與交易維持真實。
✅ 一句話總結:
打擊私錢,是宋廷維護「官面子」的政治儀式;
而「蘇州錢獄案」正是蔡京把幣制變成政治與財政雙收工具的典型——
名為「肅錢」,實為「搜錢」。
、若用現代術語總結整個邏輯鏈
- 供給約束(銅礦短缺)
↓ - 回收重鑄、當十錢、鐵錢等補充方案
↓ - 名目面額上升、實質含值下降(debasement)
↓ - 信用不足 → 折價流通
↓ - 信用創新(交子、會子)補位 → 信用貨幣雛形
↓ - 形成中國式「國家信用體系」
↓ - 由金屬錨 → 制度錨的轉型
✅ 一句話總結:
銅礦是宋代貨幣的軟肋,
但正因這個軟肋, 宋代成為世界上最早從「金屬貨幣」邁向「信用貨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