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將活成自己所凝視的模樣。
聽起來像是哪本哲學書裡翻出來的一句話,但落到日子裡,卻是再日常不過的事。
每天生活裡的事件,如沙悄悄灌進鞋裡的縫隙。它們本無色無味,像剛洗好的白襯衫,乾淨而可塑。我們對它們的回應,才是那一筆筆潑上的顏料:有的濃,有的淡,有時候不小心灑了一整瓶,便成了性格上的斑駁印記。
拿「遲到」來說吧。對有些人而言,那不過是幾分鐘的彈性,時間總是流動的嘛;但對我來說,遲到本身是個結果,讓我會介意的是背後對這件事的態度。
不是追求什麼軍隊式紀律,也不至於為了一兩分鐘翻舊帳。只是當那種理所當然的隨便成了習慣,我會開始懷疑:這人,不是對我不上心,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上心。不管是哪一種,都讓我下意識地退了一步。
人可以忘東忘西、粗枝大葉,但對時間過於隨便的人,我很難深交。不是因為我嚴厲,而是我在意的事,他輕描淡寫。這之間的落差,不是對錯,是生活節奏不一樣了。
每次看完創作者的影片、文章,再往下滑留言,就像翻開一疊陌生人的心聲樣本。有人點頭、有人搖頭、有人開著飛機跑去北極圈。
起初我會困惑,但後來也就釋懷了——那些留言不是雜訊,而是路標。它們告訴我: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著。而每一則回應,其實都在出賣我們關注的事物,也出賣了我們是誰。
說到底,我們真的會長成那塊被自己盯久了的形狀。
你盯著人情冷暖太久,最後就像一杯溫開水,熱不著誰、也涼不下去。
你在乎原則太久,自己也慢慢變成原則本身,堅硬、有角,有時候連自己都不小心被割傷。
但我想——這樣也挺好。
人生不是印表機,不會給你一張統一格式的「標準答案」。
重要的從來不是你選了什麼答案,而是你怎麼回應。
每一次的回應,其實都在說明——你,是怎麼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