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不再只是演算法與晶片的競爭,而是進入了基礎設施時代。從 OpenAI 到 Meta,從 Nvidia 到 Oracle,全球科技巨頭正將數千億美元資金投入雲端、電力與晶片的建設中。 這場浪潮的核心問題,不再是模型多強,而是誰能供得上電、撐得起算力、蓋得出資料中心。
AI 的基礎設施正在被三個因素卡住:電力、建築、GPU
電力決定能否維持運算,建築決定資料中心的密度與冷卻能力,GPU 則是整個生態的心臟。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 AI 時代的新瓶頸,也是全球資本湧入的方向。
全球 AI 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周期
短短幾個月內,全球已簽下超過十筆 AI、雲端與晶片相關的超大型合約。這些交易金額合計超過一兆美元,標誌著 AI 正從軟體經濟進入硬體與能源經濟。Nvidia 宣布將對 OpenAI 投資一千億美元,並提供資料中心 GPU;同時也入股 Intel 五十億美元,取得約四% 股權,以確保 CPU 與 GPU 整合生產的穩定性。 OpenAI 除了與 Nvidia 合作外,還與 Oracle 簽下為期五年的超大雲端契約,總值達三千億美元, 這幾乎是史上最大的單一雲端採購案。

Nvidia 也正式發表 GB200 NVL72 架構,這是一種整櫃級液冷系統,能大幅提升能效與運算密度。
Oracle 與多家雲端合作夥伴簽訂新的電力與資料中心擴建協議, 而 OpenAI 也開始與能源供應商談判長期電力合約,確保模型訓練不會因電力短缺受限。 這三項舉動象徵 AI 產業從軟體與晶片層,全面跨入電力與建設層的垂直整合階段。
另一邊,AMD 與 OpenAI 簽訂多年供應協議,並給予 OpenAI 購買公司約一成股權的選擇權。這使得 AMD 成為 Nvidia 之外,另一個 AI 晶片戰略供應者。
AI 聯盟的形成與算力網絡的重組
Meta、Google、Amazon 等企業則在不同層面上建立合作網絡。
Meta 與 CoreWeave 簽下十四億美元的運算合約,同時與 Google 建立長達六年的雲端協議,金額超過一百億美元; CoreWeave 也與 OpenAI 簽下十一億美元的 GPU 租用合約,確保其雲端容量不會閒置。
在更深層的基礎層,SoftBank、OpenAI 與 Oracle 正合作建設 Stargate 專案,計畫投資高達五千億美元,在美國建立新一代 AI 資料中心,這項計畫甚至獲得美國總統的背書。
Tesla 也在這場戰略中露面,與三星簽下十六億美元合約,採用德州新廠生產的 AI6 晶片,用於下一代自動駕駛平台。
同時,Meta 投資十四億美元取得 Scale AI 的四十九% 股權,讓其年僅二十八歲的創辦人 Alexandr Wang 成為新一代 AI 戰略核心人物。
(延伸閱讀:星際之門計畫與AI基礎建設)
電力與能源成為新摩爾定律
這些龐大的投資背後,能源正成為最關鍵的變數。當全球數據中心與 GPU 集群持續擴張,每一瓦電都變得稀缺。 Oracle 早已開始鎖定綠能合約,Meta 亦在全球部署再生能源設施,Google 透過 TPU 架構降低功耗。

台積電則在製造端啟動綠能轉型,與丹麥 Ørsted 簽署九百二十兆瓦離岸風電合約,2025 年起將供應台灣廠區使用,並將 RE100 目標提前至 2040 年。RE100 是 Renewable Energy 100% 的縮寫,代表企業承諾在特定期限內達成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它由 The Climate Group 與 CDP 共同發起,已成為全球科技企業的 ESG 指標之一。 企業通常透過長期購電合約(PPA)、綠電憑證(REC)或自建再生能源設施等方式達成目標。 台積電、Apple、Google 與 Microsoft 均已加入這項倡議。
因此,當台積電提前達成 RE100 目標,也意味著 AI 的能源革命正從雲端算力延伸到晶片製造與供應鏈層面。科技公司用資本預訂能源與硬體產能,能源公司則因 AI 的長期需求而加速擴建基礎設施。
在這個過程中,AI 正推動全球能源市場重分配。電力的穩定供應,將決定誰能繼續訓練、誰能繼續創新。隨著企業簽下長期電力契約,部分地區的民生電價開始波動,顯示出科技投資對能源市場的即時影響。
每一瓦電的價值正在重寫產業規則
AI 的下一輪競爭不在模型,而在基礎設施。
誰能讓每一瓦電產生更多算力,誰就能定義未來十年的科技生態。 當電力變成新摩爾定律,算力則成為新的全球貨幣。 而這場能源與資本的結盟,將決定下一個科技霸權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