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記錄的,是我在建立《風味聯想》工作流程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做久了,就會形成某種直覺,但這種直覺往往很難複製、很難傳遞,甚至連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我意識到,如果想要持續穩定地產出風味聯想,就必須把這些藏在直覺裡的步驟挖出來,變成可以被看見、被理解、被重複執行的流程。 這不是要把創意變成公式,而是要為創意建立一個可以反覆啟動的引擎。就像一個音樂家需要先熟練音階和和弦,才能即興演奏一樣,我需要先把品茶和風味聯想的基本流程釐清,才能在未來更自由、更穩定地發揮。 這篇文章記錄的,就是我如何從個人經驗中提煉出這套流程的過程。 從個人經驗到可複製的流程——我怎麼規劃風味聯想這件事 規劃《風味聯想》的工作流程時,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麼讓每次的發想都能穩定輸出?不是說要把創意變成機械式的東西,而是希望有一套清楚的方法,讓我在未來可以持續產出,甚至大量產出。這有點像是在為自己的思考建立一個可以反覆使用的框架。 你知道嗎?我發現要設計這種流程,不能憑空想像,而是要回到自己實際做過的事情上。 所以在展開細節之前,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回想:平常品茶時,我到底是怎麼做風味聯想的?把那些已經在做、而且覺得有效的個人經驗先挖出來,這樣設計出來的流程才會實用,而不只是理論上好看。 把感知拆開來看——三個階段的品茶流程 回想起來,我品茶的過程其實可以分成三個步驟:先看水色、再聞湯面香、最後才入口品嚐。 這三個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其實都在收集不同層次的資訊。 看水色這件事,我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主要就是觀察顏色是偏綠、黃、橘、紅還是褐色,再看看深淺、明暗,還有水質清不清澈。這個步驟雖然快,但它給了我一個視覺上的參考點,讓我在還沒聞香、還沒入口之前,就能大概猜測這茶的發酵或烘焙程度。有點像是在看一本書的封面,雖然不能決定內容好壞,但能給你一些初步的預期。 聞香,才是重頭戲 然後就是聞香了。說真的,這才是整個品茶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值得花時間的環節。 為什麼? 因為氣味最能觸發我的聯想,最能讓我開始發散性的思考。 我在聞香時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1.「如果這個氣味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它會是什麼?」 2.「如果這個氣味是大自然的植物,它最有可能是什麼東西的氣味?」 這兩個問題就像是開啟聯想的鑰匙,把抽象的茶香連結到我已經熟悉的具體事物上——食物也好、植物也好,都是我生活中實際接觸過、有記憶的東西。 有趣的是,透過這兩個問題,一款茶通常會讓我聯想到大約2到6種不同的風味。 這個數量範圍是我觀察自己經驗後得出來的,它也成為我判斷自己有沒有深入聯想的一個標準。 如果只想到1種,可能是我還不夠專注;如果超過6種,可能就有點過度發散了。 讓氣味活在時間與空間裡 找出風味種類之後,我不會就此停住。我會繼續問:「這些氣味最可能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關於時間,我會聯想季節——春天的清新、夏天的酷熱、秋天的涼爽、冬天的嚴寒。 也會聯想成一天中的時段,清晨剛醒來時的清爽感,還是深夜獨處時的寧靜感? 甚至會想到特定的節慶,比如過年的喜氣、中秋的團圓、聖誕節的溫馨。 這些時間上的聯想,讓氣味不只是氣味,而是變成了有生命感的記憶。 關於空間,我也會問自己:這些氣味最可能出現在哪裡?是人造空間還是自然場域?如果是人造空間,是廚房裡正在烹煮食物的熱鬧、客廳裡慵懶的午後、還是陽台上微風吹過的舒適?如果是自然場域,是山頂上的清冷、林間的潮濕、湖邊的開闊、還是溪邊的活潑?這些空間上的聯想,讓氣味有了場景,讓人可以在腦海中「看見」那個畫面。 為什麼要做這些聯想?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多力氣去做時間和空間的聯想? 答案是,這些聯想讓一款茶的印象變得鮮明了。 原本茶的氣味只是一種物理特性,但透過這些多維度的情境化,它變成了有個性、有獨特性的存在。 這種轉化,讓茶不再只是一種飲品,而是一個可以被記住、被談論、被想像的故事。 這也是我做風味聯想最想達成的目標:不只是記錄客觀的氣味,而是創造出有情感、有溫度的描述,讓接受這些描述的人能在心中建立鮮明的印象。 這才是品茶體驗真正的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單純儲存資訊,而是創造出新的、有意義的洞察。 回顧整個思考過程,我發現建立工作流程最關鍵的一步,其實是願意停下來好好檢視自己平常是怎麼做的。 很多時候我們太急著往前衝,反而忘記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 而那些看似隨意的個人習慣,其實藏著最有價值的方法。 這套風味聯想的流程——從觀察水色、聚焦聞香、到時間空間的多維度聯想——不是我憑空發明的,而是從我反覆品茶的經驗中整理出來的。 它之所以能成為一套可重複的流程,是因為它本來就已經在我的實踐中被驗證過無數次了。 我只是把原本隱藏在直覺裡的步驟,一一挖掘出來,讓它們變得可見、可理解,可操作。 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讓我明白了一件事:標準化不是要扼殺創意,而是要為創意提供一個穩定的起點。 有了清楚的流程,我反而可以更自由地發揮,因為我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該往哪些方向去探索。 這就像是有了一張地圖,你可以更放心地去冒險,因為你知道自己不會完全迷路。 接下來,我會繼續深化這套流程的細節,把它應用在更多款茶的風味聯想上。 我相信,隨著實踐的累積,這套方法會變得更精煉、更有效。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今天這篇文章記錄下的思考。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alalin的沙龍
2會員
28內容數
Lala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9
本文探討茶品介紹文的結構設計,強調結合基本資料、風味描述及風味聯想,並以70/30的比例分配資源,重點突出獨特風味。作者詳細闡述了從客觀資料到感官體驗,再到情感連結的敘事流程,並指出此結構化的介紹文不僅能提升銷售轉換率,更能作為後續多媒體內容產出的基準,確保品牌訊息的一致性與效率。
2025/10/09
本文探討茶品介紹文的結構設計,強調結合基本資料、風味描述及風味聯想,並以70/30的比例分配資源,重點突出獨特風味。作者詳細闡述了從客觀資料到感官體驗,再到情感連結的敘事流程,並指出此結構化的介紹文不僅能提升銷售轉換率,更能作為後續多媒體內容產出的基準,確保品牌訊息的一致性與效率。
2025/10/08
本文探討如何將茶葉的感官體驗,特別是嗅覺和味覺,透過「感官翻譯」轉化為能引起消費者情感共鳴的文字描述,藉由「風味聯想」表單的設計,從客觀的感官刺激延伸至情感、記憶和故事,最終建立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情緒性連結,並分享了從氣味到故事的五步驟方法,以及建立聯想架構時的感官元素層級思考。
2025/10/08
本文探討如何將茶葉的感官體驗,特別是嗅覺和味覺,透過「感官翻譯」轉化為能引起消費者情感共鳴的文字描述,藉由「風味聯想」表單的設計,從客觀的感官刺激延伸至情感、記憶和故事,最終建立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情緒性連結,並分享了從氣味到故事的五步驟方法,以及建立聯想架構時的感官元素層級思考。
2025/10/07
延續昨天的想法,我想把《品茶紀錄》和《風味聯想》重新設計一遍。
這兩個表單的核心目的是:讓每次品茶的體驗能被有系統地保存下來,不只是記下來而已,而是要用固定的結構來蒐藏,這樣之後要拆解、連結、重組,都會變得比較容易操作。
更進一步說,如果能把每種風味特性、每個聯想內容互相撞擊,或許就能激發出新的
2025/10/07
延續昨天的想法,我想把《品茶紀錄》和《風味聯想》重新設計一遍。
這兩個表單的核心目的是:讓每次品茶的體驗能被有系統地保存下來,不只是記下來而已,而是要用固定的結構來蒐藏,這樣之後要拆解、連結、重組,都會變得比較容易操作。
更進一步說,如果能把每種風味特性、每個聯想內容互相撞擊,或許就能激發出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