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介紹文的結構設計 今天的任務其實很明確,就是要把前兩天整理出來的那些素材——《茶品基本資料》、《風味描述》、《風味聯想》——整合成一篇完整的介紹文。我得承認,前面做的那些東西其實都還只是材料而已,真正要呈現給客戶看的,是這篇最終的介紹文本身。這個認知很重要,因為它讓我知道:素材歸素材,成品歸成品,兩者的定位不一樣。 說到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坦白講不只是為了有個文案交差而已。我更在意的是,這篇介紹文寫好之後,能不能讓後面的步驟——不管是上架、行銷,還是其他推廣動作——都能順順利利地接上。換句話說,這篇文案已經不只是寫作本身了,它其實是整個流程設計裡的一個關鍵環節。每個字、每個結構的安排,都得為最終的商業目標服務。
關於 70/30 的比例分配,我是這樣想的 在規劃整體結構的時候,我很快就決定要把重心放在《風味描述》和《風味聯想》上,大概佔整篇的七成左右,然後《基本資料》只給三成。為什麼這樣分配?因為如果只有那些年份、產區、發酵度這類基本資訊,其實每家都寫得出來,根本展現不了差異化。但風味描述和風味聯想就不一樣了,這是我個人的強項,也是我們團隊比較難被複製的地方。 這個決定背後其實有個簡單的邏輯:任何專案在規劃的時候,都應該先問自己「我的優勢是什麼」,然後把最多的資源和篇幅放在那上面。這不只是為了放大優勢,更是一種務實的競爭策略——我們沒必要在大家都能做的事情上拼命,而是要專注於我們做得特別好的部分。
具體的結構安排,我目前的想法是這樣 說到實際怎麼編排這些素材,我的構想是這樣的: 首先是《基本資料》的部分。既然這些是客觀事實,那就簡單條列出來就好,包括年份、季節、產區、品種、烘焙度、發酵度這些核心要素。我不打算在這裡寫太多敘述性的文字,因為客戶看這部分主要是要快速掌握資訊,寫太多反而會造成閱讀負擔。然後是檢測報告的部分。農藥檢測和台茶檢測這些東西,雖然不是用來吸引人的賣點,但它們是支撐客戶對食品安全信心的客觀基礎。所以我決定把它們放在文案的最底端,這樣一來,那些比較謹慎、會想查證的客戶可以找到他們要的資訊,但又不會在開頭就分散大家對風味本身的注意力。 接下來是《風味描述》。為了展現專業度,也為了讓客戶有個統一的標準可以比較不同茶品,我打算把湯色、香氣、口感、滋味、尾韻分成前調、中調、後調來一一條列出來。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一方面能把抽象的感官體驗變得有條理,另一方面也能讓客戶感受到我們在品評上的認真和專業。至少,當他們看到這樣的架構時,會知道我們是有系統、有方法在做這件事的。 最後是《風味聯想》的部分。我會把這個放在文案的中後段,目的是要讓前面那些比較客觀的感官資訊——香氣啊、味道啊——昇華到情緒和情感的層次。我希望客戶不只是「知道」這款茶的味道是什麼,更能「感覺」到這款茶的整體氛圍和樣貌。這種情感性的連結很重要,因為它能創造一種「即視可感」的體驗,讓茶品的形象在客戶心中變得完整而立體。
這篇介紹文的延伸價值 還有一點也挺重要的。這篇介紹文寫好之後,它其實不只是一個獨立的文案而已。因為我們之後要做的聲音產出、影像產出,都會以這份內容為基準。換句話說,這次把結構設計好了,後續不管要轉換成什麼形式的內容,都可以直接沿用這個架構。這樣一來,不僅能提升產出效率,也能確保不同媒介上的內容保持一致性。 所以現在的任務,就是先試著做出這個最小可行性的文案版本,看看這樣的結構設計是不是真的可行、好用。如果這一步走穩了,後面的事情就會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