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茶葉「說話」:一場關於感官翻譯的思想實驗 說起來,當我開始思考《風味聯想》這個表單的設計時,腦海裡其實一直盤旋著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也可以說是整個設計的起點。你想想看,我們賣的是茶葉,一種必須透過嗅覺、味覺、觸覺才能真正體會的商品。但是在實際銷售過程中,尤其是線上行銷,我們能用的工具卻只有視覺和聽覺。這就像是要用黑白照片去描述一場煙火秀,或者用文字去傳達一首交響樂的震撼——你知道它很美,但那種隔閡感始終存在,像是隔著一層看不見的玻璃窗。 這個困境讓我意識到,我需要找到一種「翻譯語言」。不是那種生硬的、技術性的描述,而是能夠引發共鳴的、能夠喚醒記憶的表達方式。我想做的,其實是一種感官資訊的轉譯工作——把那些只有喝下去才懂的感受,轉化成人們一眼就能想像、一聽就能期待的畫面或情緒。這讓我想起,香水產業不也是這樣嗎?他們用「海洋調」、「木質調」這些詞彙,其實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把氣味變成可以溝通的語言。
從「好喝」到「有故事」:我想建立的不只是描述 當我真正坐下來思考這個表單該包含什麼內容時,我很清楚一件事:我絕對不想只是客觀地告訴消費者「這茶很甜」、「這茶很香」。這些描述太空洞了,就像在餐廳裡服務生告訴你「這道菜很好吃」一樣,聽了等於沒聽。 我的野心其實更大一點。我希望透過這個表單,能夠把單純的感官感受延伸到情感和情緒的層面,讓每一款茶葉都擁有一個立體的、有溫度的、讓人記得住的整體形象。想像一下,如果一款茶不只是「清香甘甜」,而是能讓人聯想到「夏日午後外婆家廚房裡飄出的桂花香,那種慵懶又安心的感覺」——這兩種描述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對吧? 這其實就是在建立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情緒性連結。我們不只是在賣茶,我們是在賣一種感覺、一段記憶、一個可以讓人暫時逃離日常的片刻。這樣想的話,這個表單設計就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說故事的框架了。
把腦袋裡的東西寫下來:一場自我訓練 不過,真正讓我下定決心把這套系統文字化的原因,還有另一個層面的考量。以前我在跟客人介紹茶葉時,這些聯想和描述都是脫口而出的,隨性、即興,當下講得很開心,但講完就散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這種方式對我個人的成長其實是有限制的——知識始終停留在「內化」的階段,沒有經過真正的整理和精煉。 所以我決定,把這些「講出來就沒了」的想法,認真地轉化成規範的文字內容。這個過程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在標準化產品說明,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寫作訓練。書寫文字會逼著你把腦海中那些模糊的、跳躍的念頭,重新整理成清晰的、有邏輯的思路。這種從口語到文字的轉換,本身就是一次思考的升級,也是知識從內化走向外化的必經之路。 而且說實話,這個過程也讓我對自己的品茶經驗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懂了,但當你真正要把它寫下來時,才發現有些細節其實還沒想透。這種發現的過程,雖然有點痛苦,但也特別過癮。
誰是主角?感官元素的層級思考 在建立這套聯想架構時,我面臨的第一個實際問題就是:這麼多感官元素,到底該以誰為核心?誰該站在舞台中央,誰又該退居二線? 經過反覆思考和實際品茶的經驗,我的結論是這樣的:對茶葉來說,風味——也就是香氣——毫無疑問是絕對的主角。為什麼?因為香氣的層次最豐富,它能觸發的聯想也最多。一款好茶的香氣,可能包含花香、果香、蜜香,甚至還有木質調或青草香,每一種香氣都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記憶深處的某扇門。如果香氣這個基礎沒有建立好,後面的故事根本沒辦法展開。 接下來才是味覺——那些鮮、甜、酸、苦、鹹的滋味。這些元素很重要,但它們更像是輔助角色,負責讓風味的聯想變得更具體、更立體。比如說,當我們聞到花香時,如果同時感受到甘甜的滋味,那個聯想就會更完整,更容易讓人記住。 至於觸覺——茶湯的厚薄、澀滑、粗細、軟硬這些質感——它們則是更安靜的背景角色。但別小看這些背景,它們提供的是一種整體感受的支撐,就像一部電影的配樂,你不一定會特別注意到它,但少了它,整個氛圍就是不對。 這種主次關係的釐清,對我來說很關鍵。它確保了我們在做聯想時,永遠是從最能激發情感的那個維度出發,而不是迷失在細節的堆砌中。
從氣味到故事:五步驟的魔法 當我把主次關係理清之後,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一個清晰的路徑——一個可以把單純的氣味,一步步轉化成完整故事的方法。我把它整理成五個步驟,就像是一條從感官通往情感的小徑。 第一步,從風味出發,去搜尋記憶中那個最相似的氣味。這是整個聯想的起點,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比如說,當我聞到某款茶的香氣時,我會問自己:這個味道讓我想起什麼?是桂花?是蜜餞?還是雨後的草地? 第二步,把這個氣味和具體的情境綁在一起。也就是去回想:我通常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聞到這個味道?是在夏天的傍晚?還是在春天的清晨?是在鄉下的小路上?還是在城市的公園裡? 第三步,聯想這個情境中常出現的人物。當我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聞到這個味道時,通常會遇到誰?是家人?是朋友?還是某個特別的人? 第四步,回想和這個人在那個情境下,我們通常在做什麼。是一起散步?是聊天?是默默地坐著?還是忙著什麼事情? 最後一步,把這些碎片整合起來,編織成一個立體的故事,然後為這個故事賦予情感和情緒的連結。這個故事不需要很長,但它必須是真實的、有溫度的、能夠引起共鳴的。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能把一個簡單的「這茶聞起來像桂花」,轉化成「這茶讓我想起外婆家廚房的桂花香,那種夏日午後的慵懶和安心」。前者只是一個客觀描述,後者卻是一個有畫面、有情緒、有記憶的完整體驗。 未完成的旅程 說起來,當我把這套聯想體系的架構梳理到這裡,心裡其實既興奮又有點忐忑。興奮的是,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讓茶葉「說話」的方法;忐忑的是,接下來要做的,是把這些理論真正轉化成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文字。這會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我知道這是值得的。 因為我想做的,從來不只是「賣茶」這麼簡單。我想賣的,是一種美好的回憶,一種情感的連結,一個可以讓人在忙碌生活中暫時停下來、感受當下的理由。如果這個表單能夠幫助我做到這一點,那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現在,該捲起袖子,開始真正的設計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