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保險行銷通路中,保險公司必須負擔龐大的附加費用——業務員佣金、教育訓練、銀行通路費用與行政開銷。然而,在短影音時代,行銷的遊戲規則正被徹底改寫。保險科技(InsurTech)正引入「自媒體行銷」的新力量,讓一個保險經紀人、甚至一間公司,都能像網紅經營者一樣,透過影響力打造信任與品牌。
一、Gary Vaynerchuk的啟示:注意力才是最貴的保費
在《Day Trading Attention》中,Gary Vaynerchuk 強調:「在社群平台上,注意力(attention)就是新的貨幣。」
這句話對保險行銷的啟示深遠。以往保險公司爭奪的是「客戶名單」,如今爭奪的是「演算法推薦位」。短影音、直播與個人品牌,成為行銷通路中最具性價比的「流量資產」。傳統的「直接行銷業務員通路」需要大量人力成本;「銀行保險」仰賴機構合作;而「網路行銷」透過數位廣告降低成本。如今,「自媒體行銷」介於「網路行銷」與「人際信任」之間,既保留溫度,也擁有效率,是保險科技的新中介模式。
二、自媒體保險人的崛起:個人即品牌
以往的保險業務員仰賴陌生開發或親友推薦,如今透過短影音平台(如 Reels、YouTube Shorts、抖音)進行教育性內容分享,例如:
- 「教你三分鐘了解旅平險怎麼選」
- 「一次看懂汽車保險理賠流程」
- 「保單健檢不是推銷,而是幫你省錢」
這些內容不只是廣告,而是知識信任的累積。觀眾在留言區互動、追蹤帳號,轉化為潛在客戶。這種模式下,行銷成本不再是高額佣金或廣告投放費,而是時間與創意的投資。
根據 Vaynerchuk 的觀點,品牌價值的核心在於「真實」。一位以「透明、誠懇」形象經營的保險人,比任何傳統廣告更能引發購買信任。
三、行銷通路的再定義:附加費用的數位化分配
在《保險學概要》的通路成本比較中,附加費用的高低排序為:
直接行銷業務員通路 > 銀行保險 > 網路行銷。
而保險科技導入後,這個序列正在改變——出現了第四條通路:
自媒體保險通路(Creator-Driven Channel)。
這種通路運作邏輯如下:
- 內容製作成本:創作者利用 AI 工具(如 ChatGPT、CapCut、自動字幕生成)快速生產高品質短影音。
- 流量分配成本:透過社群演算法自然擴散,降低廣告投放開銷。
- 信任轉換成本:以真實互動取代陌生電銷,縮短成交周期。
- 後續維運成本:粉絲社群(Line 社群、Discord、LINE VOOM)成為自動化售後服務的延伸。
這種模式讓「附加費用」逐漸數位化,從傳統的人事與租金,轉變為演算法操作與內容製作的支出。結果是:每一張保單的邊際行銷成本顯著下降,而品牌影響力卻持續增值。
四、實務案例:用 Node-RED 與 ChatGPT 打造智慧行銷儀表板
以某保險經紀公司為例,他們導入了 Node-RED 與 AI 聊天機器人,建立「內容行銷數據儀表板」:
- 即時追蹤短影音點閱數、留言互動率與轉換率;
- 用 ChatGPT 自動生成保險商品問答;
-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整合自動報價與客服流程。
結果顯示,該公司在導入 6 個月後:
- 行銷成本降低 35%;
- 潛在客戶名單數增加 2.3 倍;
- 保單成交時間縮短 40%。
這不僅是行銷通路的升級,更是保險科技的「商業模式創新」。
五、結語:讓演算法成為新的保險經紀人
在短影音時代,最會講故事的人,不再只是網紅,而是懂得「以誠意經營信任」的保險人。
從通路成本角度看,保險科技讓行銷費用更透明、更智慧;從品牌經營角度看,自媒體讓每位保險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的「流量保單」。
正如 Gary Vaynerchuk 所言:「當別人還在爭奪客戶,你要爭奪的是注意力。」
在這場「流量即信任」的保險革命中,誰能善用科技,誰就能在成本與品牌之間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