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整體書籍的方向,我算是還蠻清楚的。整個出版過程就像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需要處理的事項與挑戰。
我回想當初決定要將出版社的工作全部自己一手包辦時,才真正體會到其中有許多細節需要兼顧。舉例來說,參考頁的格式就有不同類型,比如 APA 格式等。而在正式出版前,還必須進行一連串繁瑣的作業,包括 版面設定、排版設計、校稿與潤稿 等。
這些步驟完成後,仍需針對各項細節進行調整,例如 段落分配、章節與節號標註、頁碼對齊 等。最後,還得考慮如何將內容轉換成不同的檔案格式。以我為例,就需要將 PDF 檔案轉換成 EPUB 檔案,以便上架至各大電子書平台。因此,每一個出版環節都需要投入時間與心力,每一個細節都決定了作品最終的完整度與品質。
在書籍製作的過程中,還必須與印刷廠進行接洽。接洽之後,還要針對 紙張的材質 進行挑選,包含紙張的 表面處理方式——是要亮膜還是霧膜,都需要仔細評估。這時候就會發現,雖然整體方向已經很明確,但每一個環節都有各自需要處理的細節與挑戰。
我回想當時在尋找印刷廠的過程,確實也花了不少時間。從網路上搜尋、比價,到實際打電話洽詢,每一步都需要親自確認。不過,我覺得這樣的過程其實相當特別,也是一次寶貴的學習與成長。
簡單來說,對我而言,這整個出版歷程不只是一本書的誕生,更是一段 累積經驗與能力的過程。我也很期待這本書能有不錯的成績,而印刷出來的樣書能如預期般呈現。
當這個階段完成後,就能進入下一個目標。接下來還需要申請實體書的 ISBN 碼,因為電子書的 ISBN 已經辦理完成。不過,目前在電子書的格式轉換上仍遇到一些挑戰,像是 如何將 PDF 檔案順利轉換成 EPUB 格式,這部分仍需要再想辦法克服。
當然,除了書籍的製作之外,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的事需要兼顧。除了工作,還有家庭。就像我目前的汽車出了點狀況,需要安排時間去做驗車與檢修;同時,我也得規劃時間回苗栗,因為家人對我而言始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時候雖然平常會透過訊息或電話聯絡,但我仍然覺得,親自回家陪家人吃頓飯、帶媽媽出去走走,這些都是必要且珍貴的時光。
在這整個過程中,發生了許多不同的事情,我都覺得很感恩。因為說實在的,很多時候,一切都是一個契機。就像我在書裡提到的概念——「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
簡單來說,一個人要崛起,除了自身要足夠努力、夠投入之外,還需要具備天時、地利與人和。這三者的結合,就像另一個比喻:「只要給我一根夠長的桿子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撐起整個地球。」
那根桿子代表的是你的能力,而支點則象徵著貴人。當你具備足夠的能力,並在正確的時機遇上對的人與對的環境,就有機會把整個事業、人生或夢想推動到新的階段。
但我始終相信,這一切都不容易。因為本來就沒有任何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是輕而易舉的。
所以我覺得,帶著感恩的心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心態能讓人更穩定,也能在遇到挑戰時,依然保持清晰與正向的思考。
我記得之前聽到 Patrick Grove——一位相當知名的 Entrepreneur(企業家)——在一次訪談中分享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他提到一個觀點:「把 Why 改成 How。」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如果總是問「Why 為什麼」,往往容易陷入抱怨或負面的情緒中。但如果我們把問句改成「How 如何」,思考方式就會完全不同。
「How」的提問會讓我們開始尋找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問題裡。它讓人從無力感轉向行動,也開啟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我開始問自己:「我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健康?如何讓體態變得更好?」
這樣的問句一出現,思路自然就會展開。
首先,我可以從飲食開始。減少垃圾食物與加工食品的攝取,是最基本的原則。早餐的部分,我可以調整成以 沙拉與蛋白質 為主;中餐若是外食便當,也可以思考「我要如何挑選更健康的搭配?」
夾菜時,盡量避開油炸或重鹹的料理,改選擇清蒸、燙青菜或豆製品等選項。
當我們開始用「How」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就會出現不同的轉變,因為我們不再被問題綁住,而是學會一步一步地去改變現況。
而在飲食這一塊,我覺得晚餐其實是最關鍵的。
舉例來說,如果中午吃的便當本身熱量就比較高,那麼晚餐的安排就要更有意識地去調整。假設家人會幫忙準備餐點,我們可以提前溝通,告訴他們「希望準備得清淡一點」或「以蔬菜、湯品為主」,這樣既能維持營養,也能讓整體飲食更平衡。
這就是「如何(How)」思維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當我們開始問自己「我該如何做得更好?」,很多問題就會自然被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
其實,這樣的思考方式也能延伸到內容創作上。過去在學習創作時,我發現「How to 系列」是最受歡迎的主題之一。因為只要把自己會的東西,加上一個「如何」的問句,就能形成一個有價值的內容。
例如:「如何錄製一支影片前的準備」、「如何提升閱讀速度」、「如何規劃一週的飲食」——這些看似簡單的主題,其實都能幫助他人,也同時讓自己更清楚地整理知識與經驗。
舉個例子來說,我自己會的一些東西,其實也能轉化成「如何系列」的內容。
像我過去有籃球方面的經驗,也持有 C 級教練證照。雖然只是國中時期待過籃球校隊,但這些經驗其實都能變成有價值的內容。你可以把自己會的東西整理出來,然後加上一個「如何」,就能成為一個實用的分享主題。
例如:「如何訓練投籃的穩定性」、「如何設計籃球初學者訓練計畫」等等。這些主題不但能幫助他人,也能讓你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識結構。
再舉個例子,我自己曾經錄製過潛意識錄音帶,後來就把這個經驗延伸成一個主題——「如何錄製潛意識錄音帶」。
這樣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擅長的事情,拆解成具體步驟,進而發展成一個可以教學、分享,甚至販售的內容或課程。
我記得曾在一本書中看過一個概念,雖然書名已經忘了,但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把你會的東西拿出去販售。」這個想法其實非常簡單。
如果你會割草,那就把割草變成一項服務;如果你會畫畫,就可以教別人畫畫,把教學變成一個技能課程。
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
你會什麼,就把它提供出來,轉化成一項商品或服務。
這樣的思維,讓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擁有能力,而是學會主動地創造價值。
當你把自己擅長的商品或服務提供給市場,接下來就能觀察市場是否買單。這個過程,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與成長。
我認為,這正是現階段一個非常好的時機點。因為在這個時代,自媒體已經成為人人都能掌握的工具。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媒體,去創造影響力,甚至開啟新的合作與收入來源。
這樣的變化真的非常特別。從過去到現在,世界一直在不斷改變,科技的進步讓很多事情都有了全新的可能。尤其是AI 時代的到來,更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運用 AI 來自我提升。
你可以學習如何運用 AI 來幫助自己建立個人品牌,如何讓 AI 成為你事業上的助力,甚至創造出額外的收入與更大的影響力。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只要願意學習、願意嘗試,任何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能力、經驗與熱情,轉化為真正能在市場上發光發熱的價值。
有時候,我真的很享受創作的過程。對我來說,Podcast 是一種創作方式,Blog 也是一種方式。
在這樣的創作中,我總能找到一種安靜的快樂。它就像是一本活的日記,記錄著我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我的想法與靈感,以及我當前正在經歷的各種大小事。
有時候也會記錄一些 project(專案) 的進展與心得。所以我常覺得很感恩——因為有這樣的工具,能幫助我把生命的片段都保存下來。
而這些紀錄,未來也許都會成為新的創作來源。它們可能是一篇文章、一集節目,甚至是一個全新的計畫。這正是我覺得特別之處。
因此,我會繼續創作,繼續記錄。
在這條路上,我深深體會到,最重要的事不是產出多少內容,而是如何管理好自己。
要學會管理情緒,保持穩定;要學會管理能量,維持專注; 要學會管理時間與注意力,讓努力能發揮最大效益。
當我們能夠把這些部分都控管好,人生自然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