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局強化稀土出口管制,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發文回擊,
揚言大幅調高對中國加徵的關稅,美中貿易戰火恐再升溫,
美股上周五暴跌、四大指數全面收黑。台股分析師認為,台股10/13短期勢必拉回。
但如果你投資久一點,就會知道:
每一次「利空」,其實都在考驗你的「風險控制」。
先理解:這次為什麼市場會怕?
① 中美衝突不是新聞,但升溫速度太快
最近的爭端牽涉到關稅、科技、甚至稀土與晶片輸出限制。
這類議題一旦升溫,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往往就是供應鏈與科技股。
而台灣的電子比重又高,自然首當其衝。
② 外資撤退,法人轉保守
資金是市場的血液。
當國際資金開始縮手、外資轉為賣超,即使基本面沒變,股價也容易被「情緒」主導。
③ 融資水位偏高,維持率壓力加劇
這幾個月來,很多散戶看到行情熱,融資買進意願強。
但當市場轉跌,維持率就會成為炸彈。
若整戶維持率低於 130%,券商就會發追繳令;沒補錢就會被強制賣股,也就是俗稱的「斷頭」。
而斷頭潮一來,常常加速跌勢,讓恐慌更大。
問自己「如果明天跌 10%,我準備好了嗎?」
① 風險控管永遠比預測行情重要
市場短期的漲跌誰都說不準,唯一能掌握的,就是你的倉位和心態。
你可以不知道會跌多少,但一定要知道「跌多少你會被迫賣出」。
② 現金是保險
很多人以為全資投入才叫積極,但真正的高手都懂得「保留流動性」。
現金部位能讓你在跌勢中不恐慌,甚至在別人害怕時,有子彈能撿便宜。
③ 不預測,但要準備
市場恐慌的時候,別急著判斷漲或跌,先想好三種劇本,準備好對應策略,就不怕市場怎麼走。
- 最壞情境:市場連跌數天、融資被追繳
- 中性情境:開低走穩、震盪築底
- 最好情境:利空出盡、快速反彈
最該做的三件事
① 減槓桿
如果你有融資部位,現在最重要的是:讓維持率安全。
寧可少賺,也不要被逼著賣。
畢竟市場回來時,你要還在場上,而不是成為被掃出的那一群人。
② 檢查資產配置
這時候,看看自己整體投資是不是太集中:
全部壓在高股息?全部押科技股?或是根本沒現金?
試著讓資產結構更均衡:股票、債券、現金各留一些,
讓任何一邊出事時,都還有喘息空間。
③ 重新定義「風險」
風險不是市場下跌,而是你在下跌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真正的風險管理,是在平靜時就規劃好策略。
就像開車上高速公路,你不會等撞上了才想起要繫安全帶。
結語
每一次的市場動盪,都在提醒我們——投資不是比誰賺得多,而是比誰走得久。
問問自己:
- 我的倉位是不是太重?
- 維持率夠不夠安全?
- 有沒有準備好,如果真的跌,我要怎麼做?
市場會反覆、情緒會波動,但只要你有紀律、有現金、有計畫,再大的風雨,也不會讓你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