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我們常常以為,記憶是一種強烈的感官反應:
濃烈的香氣、一抹鮮豔的色彩,或是一段特別的情緒。
但有時候,記憶的起點更細微,也更不可捉摸。
我第一次認識「軟枝黃蟬」,是在國小的自然課本裡。
我並不記得那頁課本的內容,也不記得花的顏色、形狀、甚至氣味。
我記住的,就是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之所以牢牢留在腦海裡,
是因為它明明是一朵花,名字卻像是一種昆蟲。
這樣的小小反差,反而讓它在眾多植物名稱中跳了出來,
成為我記憶系統中一個奇特而清晰的錨點。
一、心理學的角度:記憶來自「突出的那個線索」
心理學中有個重要的原則叫 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編碼特殊性原則)。
意思是:我們在接收訊息時,大腦會依據當下最突出的感官或認知線索進行編碼。日後當記憶被喚起時,也會優先從這些「最獨特的線索」下手。
我記住了軟枝黃蟬
不是香氣,也不是顏色,而是名字的聲韻感與語義反差,
在那個課本翻開的瞬間,成為了最顯著的記憶觸媒。
Tulving & Thomson(1973)就指出,
能夠重新提取記憶的最佳線索,往往就是當初形成記憶時最獨特的那個元素。
對我來說,那就是「軟枝黃蟬」這四個字的聲響與意象。
二、行銷學的角度:名字,是品牌的「記憶入口」
在品牌策略中,名稱往往是消費者與品牌的第一個接觸點。
行銷學者稱這種現象為 Name Fluency(名稱流暢性)——
我們對容易唸、容易記、容易形成心像的名稱,天生有偏好,也更容易記住。
這樣的名稱,就像品牌中那些能夠立刻被辨識出來的「強記憶詞」。
例如 Apple、Google、Nike——它們不只是名字,更是記憶的捷徑。
Alter & Oppenheimer(2006)指出,名稱的處理流暢性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它的熟悉感與信任感,也會提高它在記憶中的「存活率」。
結語:一朵花,與一個名字
我們的記憶,不總是被壯闊的事件或強烈的感官所牽動。
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名字、一個語感上的小小差異,就能在腦海裡種下一顆種子。
品牌策略、組織資源或個人影響力,其實也一樣。
能被記住的,往往不是最大聲、最華麗的,而是最鮮明、最獨特的一點。
那一點點不一樣,就足以讓你在人群與資訊的洪流中,被記起。
就像在我的自然課本裡的「軟枝黃蟬」,沒有特別用力,卻成了記憶的起點。
參考文獻:
Tulving, E., & Thomson, D. M. (1973). Encoding specificity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in episodic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80(5), 352373. https://doi.org/10.1037/h0020071
Alter AL, Oppenheimer DM. Predicting short-term stock fluctuations by using processing fluenc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Jun 13;103(24):9369-72.doi: 10.1073/pnas.0601071103. Epub 2006 Jun 5. PMID: 16754871; PMCID: PMC1482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