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是為了自我救贖——被刻意淡化的生死議題
《開端》是常見的網路小說題材,從多年前《涼宮春日的消失》延續至今,仍是小說界裡時常被運用的素材——而《開端》的亮點在於,該作品在不斷循環的時間裡看見人生百態。
倘若這起爆炸事件是真實案件,那麼受害者、加害者與犯罪都是不可逆的。因此,電視劇藉由「不斷循環」讓悲劇歸位,凸顯人性在面臨無可挽回的事件時,總是盼望著「如果一切都能重頭再來⋯⋯」的想法,然而事實就是,不切實際的希望只能仰賴電視劇自我救贖。
生活本就是充滿遺憾。
對家人不諒解的逃避、掙扎在底層生存的辛苦人、被困在名為愛的家庭,一切種種唯有在生死交關時,才有機會和解。關於這段的劇情描繪,電視劇版的處理比原著還要優秀,一起公車爆炸事故勾起觀眾的好奇心,一同看見眾生百態,不再侷限在一本爛俗的網路小說框架之中。
被漠視的受害者成為報復社會的加害人
人生諸多選擇受限於現實無奈,市井小民面對社會洪流勘勘自保,他們艱難得活著、艱難得跨出腳下的每一步,只為了迎接沒有未來的明天。這一點,電視劇編導的劇情十分到位,甚至能引發觀眾的共情,亦或劇中台詞都曾被每個人脫口而出:我能理解,輕飄飄的四個字、一句話語隱含著出言者站在道德制高點下,對他人的輕易批判。如此諷刺又極度傲慢的言詞,無論是對著陌生人,還是對著家人、親朋好友,我們都曾說過。
語言的表達可以是溫暖的,同樣也能成為一把傷人的利刃。我很喜歡的網路段子:唯有你成為那個人去走他走過的路,才知道有多艱難,然而當我們成為他時卻發現,自己舉步維艱。道德與法律僅能維持整個社會最基本的框架,情感與社會聯結則是它的運作方式。當運作方式發生錯誤,框架也能輕易被瓦解。
既然無法感同身受,不如拋棄惺惺作態的語言。然而令人兩難的是,缺少了語言,便更難以表達情感了,更何況並非所有的真誠都能被好生安放,「真相」往往被掩藏在框架之外,這同時也是生命的原罪,至今尚未找到解方。
我們都是凶手
我不喜歡被強行塑造的悲劇色彩,只是社會的殘酷不斷提醒我們,看不見的殘酷不曾消失,它依舊在現實社會真實上演。被遺忘的角落,唯有透過戲劇與媒體方能窺探一二⋯⋯你我都是假意活在烏托邦內被囚禁的籠鳥——更何況,你我皆是凶手。
現代科技發達,除了惺惺作態的言詞以外,網路言論霸凌如今成為常態,劇中有一幕台詞說道:「我剛剛有反駁,但彈幕太多,把它淹了。」⋯⋯「淹了」豈不是將人心最後一塊遮羞布都給揭開?徒留醜陋的惡意,將受害者最後的理智淹沒。因此,我們都是凶手,他們也是凶手。
究竟網路言論為何如此尖銳呢?其原因恐怕與人心、道德息息相關,來自社會的目光成為一道無形枷鎖,在現實無法說出口的言語,披上面紗就能暢所欲言——網路犯罪,詐欺、公然侮辱,在成為社會漏洞之後,法律勘勘補位——只是薄弱的法律仍難以完全制衡多重面紗的網路世界。這同時也讓大眾思考,缺少法律,擁有近乎沒有限制的「自由」是否能約束自我,還是一如千百年前百家爭鳴時探討的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
自我與大眾
劇中除了刻意淡化生死議題以外,同樣將自私與大愛的尖銳問題拉出檯面,李詩情與肖鶴雲在面對也許是最後一次循環時,面對一干無辜乘客與自己之間抉擇,是在同樣類型的作品裡少見的劇情。
當生死能夠重頭再來,如同網路遊戲一樣可以復活,生死的界線便不再清晰,屆時,該如何抉擇成了整部作品的亮點之一。除此之外,導演藉由盧笛的角色窺探被社會汙名的次文化——動漫、網遊,近年來不少社會案件都披上「加害人沉迷在血腥暴力遊戲中」造成社會轟動——然而真是如此嗎?當群體面對未知事物時經常抱持排他性,從而導致不曾看見真實⋯⋯意即,劇中也藉此點出自我認知的真相謬誤。
結語
電視劇是現代社會的縮影,現實生活中遇見的困境與矛盾是應該要去思索的,如何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事物,以及在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網路言論時的自處⋯⋯彷彿成為當代人的共業。自我、群體、道德、律法,每個課題我們又該如何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