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我們來談談 EUV 光刻中的光源問題。ASML 的 EUV 機台被譽為近代最精密的製造設備之一,但它的光源系統,實際上只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過程:打中一滴錫。
只是,簡單只是故事的開頭。這一滴錫,背後牽動的是千億資金、十年工程與跨國協作的深淵。
光變成了挑戰的起點
影片從30秒開始,雷射打錫產生極紫外光(EUV),展示 CO₂ 雷射、錫滴、等離子體、反射鏡等系統配置。EUV(極紫外光)的波長僅 13.5 奈米,無法穿透空氣,也無法用傳統透鏡聚焦,只能透過多層反射鏡控制路徑。而產生這種光的方式之一,就是雷射打錫。具體來說,ASML 採用的技術叫做 LPP(Laser Produced Plasma),透過 CO₂ 雷射擊中飄浮於真空中的錫液滴,瞬間產生高溫等離子體,釋放出 EUV 光。
但困難之處不在於能不能成功產生一次 EUV 光,而是每秒擊中 5 萬次、連續運作 12 小時、天天如此都不能失誤。這是極限工程的起點。錫滴生成頻率約 50–100 kHz,每顆約 25 微米直徑,雷射必須擊中中心 ±3 μm 以內。這種準確度的要求,使得整套光源系統成為世界上最複雜的動態打擊與追蹤裝置之一。
三道關卡:功率、碎片與鏡面壽命
功率擴張的極限挑戰

雷射擊中直徑僅 25 微米的錫滴,產生 13.5 nm EUV 光,同時伴隨數以萬計的微碎片與離子。
為了提高曝光效率,ASML 將 EUV 光源的功率從 10W 提升到超過 600W。但功率提升帶來的,除了更多光能,也帶來了更高的熱擴散、更難控制的震動,以及更多難以收拾的碎片。
只要雷射有一點偏差,打不中錫滴,光就無法產生;更嚴重時,整台機台會因錯位、過熱而必須停機。這不是單一零件的問題,而是整個熱場、力學與控制系統的協同戰爭。尤其轉換效率極低,雷射轉 EUV 的效率不到 2%,大多能量變成熱與碎片,更放大了系統管理的難度。
錫滴擊發與碎片污染
當雷射擊中錫滴後,產生的 EUV 光只是副產品,主產品其實是滿腔體飛舞的高能金屬微粒(debris)。這些碎片若沾附在反射鏡上,就會讓反射率下降,造成曝光效率快速衰退。
- 鏡面反射率每下降 1%,就可能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效能損失
- 錫霧會永久性破壞鍍膜結構,造成鏡面壽命大幅縮短
- 這些污染無法用傳統方式清除,只能預防與控制

靠近錫滴的第一層反射鏡,是整個 EUV 系統中最容易受污染的元件。
ASML 因此設計了磁場偏轉器(Deflector),用來偏轉來自等離子體的帶電碎片;而最靠近錫滴的 Collector Mirror 雖原本是為了聚焦 EUV 光源而設計,卻因承受最多碎片撞擊與鍍膜劣化,實際上成了光源系統中的首當其衝者,需定期更換與精密維護。這些防護與光學設計必須長期調校,無法一次完成。
鏡面污染與維護極限
EUV 系統的反射鏡由多層 Mo/Si 結構組成,每層厚度僅數奈米,只要少量污染附著,就足以讓反射率從 70% 掉到 60%,整體機台就得停機維修。
這些鏡子無法拆下清洗,因此 ASML 必須設計:
- 即時污染偵測系統
- 自動鏡位轉換與遮蔽
- 高效率維護節點與模組化組裝

ASML 工程師需長駐晶圓廠,進行鏡面監測與腔體調整,維護 EUV 機台穩定運作。
每台 EUV 機台每年需要數名 ASML 工程師駐廠維護,進行鏡面監測、污染控制與系統調校。這樣的維運成本與工程需求,也形成 ASML 商業模式的護城河之一。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 ASML 做得出來?
表面看來,LPP 技術的組成只有三部分:雷射、錫滴、反射鏡。但這三者的協同控制,已遠超出物理學或製造的範疇,變成供應鏈整合與工程文化的集合體。
ASML 的成功並不是單靠單一技術突破,而是與 Trumpf(雷射模組)、Cymer(光源腔體與氣體控制)、Zeiss(高精度多層反射鏡)與數百家供應鏈協力商,共同優化出能連續擊中錫滴數月的穩定系統。LPP 的挑戰在於
- 功率升級會放大所有問題(熱、碎片、振動)
- 任何一環失效,都可能導致整機停擺
- 穩定運作需 10 年以上的資料回饋與工藝積累
這是一種軟實力的極致體現,不是仿製或挖角可以快速複製的。
(延伸閱讀:光刻演進 5/6|EUV 光刻技術成為先進製程的唯一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