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眼鏡興起,使 EssilorLuxottica 成為第一波最耀眼的受益者。財報中的亮眼成長,看似來自智能眼鏡的浪潮,但更深層的原因其實並不在科技本身,而在品牌與通路的寡占優勢。Ray-Ban 與 Oakley 的存在,使消費者對新型態穿戴裝置產生信任與美感認同,智慧眼鏡之所以能快速跨越「尷尬期」,靠的不是功能成熟,而是品牌熟悉。EssilorLuxottica 用百年累積的品牌能量,取得這場戰爭的主導權,這是硬體品牌最難模仿的壁壘。
然而,若從供應鏈與產業周期的視角來看,這種「獨占紅利」只會存在於早期 S-curve。當需求真正放大,產能必然外溢,供應鏈必然擴散,沒有一家科技公司會允許關鍵部件只有單一來源。尤其在美國推動去中化供應鏈後,智慧眼鏡的擴張速度越快,亞洲供應商加入的時間點就越近。日本的光學底子、台灣的精密模組、韓國的顯示與感測,都將在下一階段被拉進體系。在中國被刻意排除的前提下,美、日、台、韓會形成新一輪穿戴供應鏈聯盟,產能與成本的主舞台不會永久留在歐洲。
但這裡有一個殘酷現實:**亞洲會受惠,卻吃的是毛三到毛五的生意。**鏡片、模組、鏡頭與組裝,終將走向智慧手機產業同樣的宿命——規模巨大、競爭激烈、利潤有限。真正高毛利的板塊,從來不在供應鏈,而在生態掌控權。對智慧眼鏡而言,那就是 AI 訂閱、雲端服務與代理(Agent)經濟。硬體賣一次,鏡片賺幾年,但訂閱可以賺十年。這也是為什麼 MemoAI、Gemini、Llama 等模型的競爭如此激烈,因為它們爭的不是功能,而是「入口」與「月費」。因此我們會看到一個清晰的三段式結構:
- 第一階段:EssilorLuxottica 靠品牌與通路吃下最大紅利
- 第二階段:亞洲供應鏈靠產能與地緣政治接住全球擴張
- 最終階段:平台與訂閱壟斷高毛利現金流
智慧眼鏡的戰爭正在展開,但鏡片不是終局,硬體不是終局,入口與訂閱才是最終的勝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