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重塑 YouTube 的權力結構。
過去十年,它靠推薦系統主導注意力;如今,AI 介入讓演算法從「推薦」變成「生成」,內容不再只是被挑選,而是被重新設計。

這意味著平台不只預測觀眾想看什麼,而是在訓練自己「讓你想看」。
根據研究,約 23% 的核心影片節點承擔 80% 以上流量,集中化正在加劇。
AI 讓 YouTube 具備「即時再創作」能力:它能依據觀眾行為調整縮圖、標題與片段,影片上傳後仍持續被演算法「微調」。
這對 Google 是效率革命,但對創作者而言,創作正在被平台模型吸收、優化、重組。
短影音則成為 AI 的訓練場。
YouTube Shorts 提供 AI 模型大量行為樣本,學習情緒與注意力節奏;
Meta 也以 Reels 和新平台 Vibes 進行自動摘要與影片重混。
Google 靠 TPU 與 Gemini 建立垂直整合,Meta 則依賴 NVIDIA H100 架構與社交資料鏈。
這場戰爭比的不是內容創意,而是誰能用更低成本生成更高留存。
對投資人來說,這代表三件事:
第一,算力即權力——TPU v5e 降低運算成本,Google 的閉環優勢顯著。
第二,內容信任是新風險——當演算法能「修飾語氣、避開爭議」,平台變得更安全卻更單一。
第三,估值需回歸結構——AI 讓獲利集中,但營運能耗高、內容多樣樣性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