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與技術:在真實與幻境間的雙軸生成模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當人以信念召喚幻境時,幻境即成為一種現實;
當人以技術構築現實時,現實亦成為一種幻境。
raw-image

本文的理論建構旨在探討人類信念與技術模擬之間的生成關係,並試圖在存在論與媒體哲學的脈絡中,揭示「真實」與「幻境」在當代感知結構中的交織樣態。信念可被視為一種內在的存在論力量,它使人得以透過感知、記憶與精神召喚的行為,開啟一種屬於自身的世界經驗。相對地,技術則作為一種外在的生成機制,藉由演算法、媒介與物質基礎的操作,形塑人類所能經驗的現實樣貌。兩者之間並非對立的兩端,而是彼此滲透、互為條件的生成迴路。本文主張,信念與技術共同構成人類感知的雙重基礎:信念以內在的顯現性開啟世界,而技術以外在的模擬性再造世界。此一雙軸的生成邏輯,分別可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與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思想中獲得理論上的呼應與支撐,並進而構成本研究探討「真實—幻境」關係的核心哲學基礎。

海德格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指出,藝術並非對現實的模仿或再現,而是一種「真理發生的事件」(the happening of truth)。他以「aletheia」描述「不被遮蔽的顯現」,認為真理不是靜態的知識,而是存在於人與世界互動之間的開啟性事件。藝術之所以具有哲學的意涵,正在於它使存在得以從遮蔽中被揭示,使人類在感知與創造的過程中,經驗世界的再度生成。海德格進一步在〈論技術的問題〉中指出,現代技術的危險並非在於其工具性,而在於它以「框架」(Gestell)的方式運作,使萬物被視為可提取、可操控的資源。技術不僅是工具,而是一種揭示世界的方式——它以特定的顯現邏輯重構了存在的條件。相對於技術的框限,藝術則是一種解放性的揭示行為,使真理得以在新的感知秩序中被開啟。

在本文的圖像結構中,左側以紅布、咒語與潛意識為主體,象徵「信念的召喚」與「真理的開顯」。紅布的遮蔽行為並非否定視覺,而是對現實感官的暫停與反轉,使主體得以進入內在的感知場域,重新組構自身的感性經驗。當信念成為召喚世界的力量時,幻境不再被視為虛假的象徵,而是透過感知與情感的作用轉化為現實的現象。這樣的過程,正呼應海德格對藝術的詮釋:真理不是靜態的理念,而是人類在召喚存在時發生的事件。信念於是成為一種生成世界的實踐,其作用並非宗教式的信仰,而是一種對存在的開啟行動。

相對於海德格從「存在的開啟」出發的思想,尚.布希亞在《擬像與模擬》中則揭示了現代技術社會中「真實」的消解過程。他指出,當影像、符號與資料的生成速度超越經驗本身時,現實便不再是原型的再現,而是被技術與媒介生產出來的模擬系統。布希亞以「擬像」(simulacra)與「模擬」(simulation)描述這種狀態——在此條件下,符號不再反映真實,而是直接生成真實,使現實成為自我運作的符號體系。這種情境即是他所謂的「超現實」(hyperreality),意指一種真實與虛構界線消失的感知條件。當代人類的感知因此不再是對世界的見證,而是被演算法、媒體與資料流包裹的再現過程。現實在技術的操作中不斷被轉譯、生成與替換,使其最終成為一種幻象式的構成。

本文圖像的右側軸線——VR頭盔、人工智慧指令(Prompt)與數位分身——正是布希亞所言「超現實」的具象體現。VR裝置將主體帶入由程式與資料構成的感知空間,人工智慧則將世界再度轉化為演算法可運算的符號結構。輸入Prompt的動作,成為當代語言行為的一種新型儀式——它與左側的「咒語」構成互文關係:兩者皆以語言作為生成世界的媒介,一者召喚潛意識的影像,一者召喚技術的幻境。此種語言的雙重召喚行為顯示,現實的生產已從經驗性的再現轉向運算式的生成,真實的結構因而向幻象傾斜。

綜合海德格與尚.布希亞的思想,本文提出「雙軸生成模型」以描述當代感知的形成邏輯。左軸代表由內而外的信念生成模式,強調人類透過信念召喚幻境,並在感知中使幻境成為現實;右軸則象徵由外而內的技術模擬模式,揭示技術如何構築現實,並最終使現實幻化為模擬的感知。兩軸交會處即是「潛意識—人工智慧」的對應層:潛意識作為人類內在的生成場域,人工智慧則作為外在的生成機制。兩者皆以語言為中介,透過咒語與指令實現不同層次的召喚。此一對應關係說明,當代人類的意識生成已不再是單向的,而是信念與技術之間的循環結構;內在精神性與外在技術性在此不斷交換,使感知經驗成為動態生成的過程。

這一思維可凝縮為如下命題:「當人以信念召喚幻境時,幻境即成為一種現實;當人以技術構築現實時,現實亦成為一種幻境。」此命題揭示「真實」的生成性本質——真實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由信念與技術共同生產的感知事件。人類既以信念創造幻境,又以技術製造現實,而兩者最終在同一結構中重疊,形成一種後人類的存在條件。

在此脈絡下,海德格與尚.布希亞的理論並置不僅具有哲學上的互補意義,也為本文建立了一個橫跨存在論與媒體哲學的理論框架。海德格使「信念召喚」獲得存有論深度,讓紅布與儀式性的遮蔽行為被理解為真理開顯的契機;尚.布希亞則揭示技術模擬如何重塑現實,使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成為幻境生成的媒介。兩者並非對立的理論系統,而是構成當代感知生態的雙重邊界:一端是信念開啟的內在真實,另一端是技術生成的外在幻象。人類的感知經驗正運作於這兩條軸線之間,在其中,精神性與技術性交織,形成人類於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新型存在樣態。本文據此主張,真實既是被信念召喚的幻境,也是被技術構築的幻象。這一命題不僅揭示了當代感知的生成邏輯,也指出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存在的哲學基礎與美學轉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振維的沙龍
2會員
5內容數
新媒體藝術工作者,主要創作面向為新媒體藝術研究主軸方向為人機互動、使用者經驗設計,在本專題中將會以學術研究的角度來探討與新媒體藝術以及設計等相關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何謂真實世界? 一般人眼中世界的構成,除了每天接收到的片面外來訊息,加上實體接觸的物質元素,還有就是個體本身的內在慾望了。 我只聽我想聽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相信我認為的,這就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真實 。 在眾多個體的真實之上,說不定有著一個大架構的劇本在運轉,真正的真實就在這個劇本之外,在我們
Thumbnail
何謂真實世界? 一般人眼中世界的構成,除了每天接收到的片面外來訊息,加上實體接觸的物質元素,還有就是個體本身的內在慾望了。 我只聽我想聽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相信我認為的,這就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真實 。 在眾多個體的真實之上,說不定有著一個大架構的劇本在運轉,真正的真實就在這個劇本之外,在我們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心靈的回歸:夢境消散後的真實 你是否曾經在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似真非真的世界?夢境中的一切,看似真實,卻在醒來時消失於無形。現實世界,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心靈的投射,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夢。 如《奇蹟課程》所揭示,我們的自我感,根本不存在。這個「自我」,不過是心靈創造
Thumbnail
心靈的回歸:夢境消散後的真實 你是否曾經在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似真非真的世界?夢境中的一切,看似真實,卻在醒來時消失於無形。現實世界,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心靈的投射,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夢。 如《奇蹟課程》所揭示,我們的自我感,根本不存在。這個「自我」,不過是心靈創造
Thumbnail
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你們構築的概念,是你們所發明的實相,以便去創造一個結構,在其中擺放你們的經驗。如果不是如此,你們 (我們) 所有的經驗都會重疊。 實際上它們是重疊的——也就是說,在同「時」發生——只是你們不知道。你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知覺的殼中,阻斷了整體實相。 一切事物都同時發生。一切。所以,
Thumbnail
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你們構築的概念,是你們所發明的實相,以便去創造一個結構,在其中擺放你們的經驗。如果不是如此,你們 (我們) 所有的經驗都會重疊。 實際上它們是重疊的——也就是說,在同「時」發生——只是你們不知道。你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知覺的殼中,阻斷了整體實相。 一切事物都同時發生。一切。所以,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一切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曾經發生的某一事件的影像(image),然而,即使這影像,這能量的綻放,也是你正在解釋中的東西。你個人對此影像的解釋,叫做你的想「像」(image-ination)。 你可以應用你的想像去創造任何東西。因為——這是一切秘密中最大的秘密——你的想「像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一切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曾經發生的某一事件的影像(image),然而,即使這影像,這能量的綻放,也是你正在解釋中的東西。你個人對此影像的解釋,叫做你的想「像」(image-ination)。 你可以應用你的想像去創造任何東西。因為——這是一切秘密中最大的秘密——你的想「像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