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以信念召喚幻境時,幻境即成為一種現實;
當人以技術構築現實時,現實亦成為一種幻境。

本文的理論建構旨在探討人類信念與技術模擬之間的生成關係,並試圖在存在論與媒體哲學的脈絡中,揭示「真實」與「幻境」在當代感知結構中的交織樣態。信念可被視為一種內在的存在論力量,它使人得以透過感知、記憶與精神召喚的行為,開啟一種屬於自身的世界經驗。相對地,技術則作為一種外在的生成機制,藉由演算法、媒介與物質基礎的操作,形塑人類所能經驗的現實樣貌。兩者之間並非對立的兩端,而是彼此滲透、互為條件的生成迴路。本文主張,信念與技術共同構成人類感知的雙重基礎:信念以內在的顯現性開啟世界,而技術以外在的模擬性再造世界。此一雙軸的生成邏輯,分別可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與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思想中獲得理論上的呼應與支撐,並進而構成本研究探討「真實—幻境」關係的核心哲學基礎。
海德格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指出,藝術並非對現實的模仿或再現,而是一種「真理發生的事件」(the happening of truth)。他以「aletheia」描述「不被遮蔽的顯現」,認為真理不是靜態的知識,而是存在於人與世界互動之間的開啟性事件。藝術之所以具有哲學的意涵,正在於它使存在得以從遮蔽中被揭示,使人類在感知與創造的過程中,經驗世界的再度生成。海德格進一步在〈論技術的問題〉中指出,現代技術的危險並非在於其工具性,而在於它以「框架」(Gestell)的方式運作,使萬物被視為可提取、可操控的資源。技術不僅是工具,而是一種揭示世界的方式——它以特定的顯現邏輯重構了存在的條件。相對於技術的框限,藝術則是一種解放性的揭示行為,使真理得以在新的感知秩序中被開啟。
在本文的圖像結構中,左側以紅布、咒語與潛意識為主體,象徵「信念的召喚」與「真理的開顯」。紅布的遮蔽行為並非否定視覺,而是對現實感官的暫停與反轉,使主體得以進入內在的感知場域,重新組構自身的感性經驗。當信念成為召喚世界的力量時,幻境不再被視為虛假的象徵,而是透過感知與情感的作用轉化為現實的現象。這樣的過程,正呼應海德格對藝術的詮釋:真理不是靜態的理念,而是人類在召喚存在時發生的事件。信念於是成為一種生成世界的實踐,其作用並非宗教式的信仰,而是一種對存在的開啟行動。
相對於海德格從「存在的開啟」出發的思想,尚.布希亞在《擬像與模擬》中則揭示了現代技術社會中「真實」的消解過程。他指出,當影像、符號與資料的生成速度超越經驗本身時,現實便不再是原型的再現,而是被技術與媒介生產出來的模擬系統。布希亞以「擬像」(simulacra)與「模擬」(simulation)描述這種狀態——在此條件下,符號不再反映真實,而是直接生成真實,使現實成為自我運作的符號體系。這種情境即是他所謂的「超現實」(hyperreality),意指一種真實與虛構界線消失的感知條件。當代人類的感知因此不再是對世界的見證,而是被演算法、媒體與資料流包裹的再現過程。現實在技術的操作中不斷被轉譯、生成與替換,使其最終成為一種幻象式的構成。
本文圖像的右側軸線——VR頭盔、人工智慧指令(Prompt)與數位分身——正是布希亞所言「超現實」的具象體現。VR裝置將主體帶入由程式與資料構成的感知空間,人工智慧則將世界再度轉化為演算法可運算的符號結構。輸入Prompt的動作,成為當代語言行為的一種新型儀式——它與左側的「咒語」構成互文關係:兩者皆以語言作為生成世界的媒介,一者召喚潛意識的影像,一者召喚技術的幻境。此種語言的雙重召喚行為顯示,現實的生產已從經驗性的再現轉向運算式的生成,真實的結構因而向幻象傾斜。
綜合海德格與尚.布希亞的思想,本文提出「雙軸生成模型」以描述當代感知的形成邏輯。左軸代表由內而外的信念生成模式,強調人類透過信念召喚幻境,並在感知中使幻境成為現實;右軸則象徵由外而內的技術模擬模式,揭示技術如何構築現實,並最終使現實幻化為模擬的感知。兩軸交會處即是「潛意識—人工智慧」的對應層:潛意識作為人類內在的生成場域,人工智慧則作為外在的生成機制。兩者皆以語言為中介,透過咒語與指令實現不同層次的召喚。此一對應關係說明,當代人類的意識生成已不再是單向的,而是信念與技術之間的循環結構;內在精神性與外在技術性在此不斷交換,使感知經驗成為動態生成的過程。
這一思維可凝縮為如下命題:「當人以信念召喚幻境時,幻境即成為一種現實;當人以技術構築現實時,現實亦成為一種幻境。」此命題揭示「真實」的生成性本質——真實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由信念與技術共同生產的感知事件。人類既以信念創造幻境,又以技術製造現實,而兩者最終在同一結構中重疊,形成一種後人類的存在條件。
在此脈絡下,海德格與尚.布希亞的理論並置不僅具有哲學上的互補意義,也為本文建立了一個橫跨存在論與媒體哲學的理論框架。海德格使「信念召喚」獲得存有論深度,讓紅布與儀式性的遮蔽行為被理解為真理開顯的契機;尚.布希亞則揭示技術模擬如何重塑現實,使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成為幻境生成的媒介。兩者並非對立的理論系統,而是構成當代感知生態的雙重邊界:一端是信念開啟的內在真實,另一端是技術生成的外在幻象。人類的感知經驗正運作於這兩條軸線之間,在其中,精神性與技術性交織,形成人類於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新型存在樣態。本文據此主張,真實既是被信念召喚的幻境,也是被技術構築的幻象。這一命題不僅揭示了當代感知的生成邏輯,也指出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存在的哲學基礎與美學轉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