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漲3%,物價漲15%?一套「反通膨現金流戰略」正悄悄救活中產階級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通膨不是敵人,現金流才是防禦武器


開場故事:被薪資通知書"打臉"的中產焦慮

上個月,王先生收到公司的年度加薪通知——加薪3%

他有25年工作經驗,是某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月薪約台幣85,000元。3%的加薪看起來不少,換算下來每個月多領2,550元。他甚至在心裡默默盤算著,是否能升級家裡的冷氣或者添購新的廚房電器。

可是,當他走進便利商店結帳時,咖啡漲價了、便當漲價了、連他每天必喝的鮮奶也漲了15%。回家打開線上超市,他發現去年1,200元的有機米,今年變成1,380元;小孩學費單位通知,明年學費上調12%;房子的房貸利息也在升息周期中悄悄調升。

那一刻,他才驚覺:自己的購買力正在被無聲地蠶食。

這不是王先生一個人的故事。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處2024年的數據,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計漲幅達到2.68%,其中食物類漲幅高達3.47%,而民間企業員工薪資平均成長卻只有3.1%。更扎心的是,若以實質薪資來看(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許多中產上班族的實質薪資根本是負成長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感受。


通膨時代的隱形危機:為什麼你的錢正在貶值

raw-image

根據台灣央行與主計處的數據揭露,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詭異的時代:

官方CPI看起來溫和,但生活成本卻在暴漲。

根據2024年的實際數據:

  • 房租漲幅:4.2% — 許多租屋族發現房租漲幅遠超薪資增長
  • 食物和飲料:3.47% — 每日必需消費漲最快
  • 交通運輸費:2.89% — 油價、停車費、機車零件都在漲
  • 教育經費:3.8% — 幼兒園、安親班、才藝班全面調漲

更重要的是,這些官方數據可能還低估了實際感受

許多媒體報導指出,台灣中產階級(年薪120-180萬)面臨的真實通膨壓力,比官方公布的數字高出1.5-2倍。為什麼?因為中產階級的消費籃子裡,包含了更多高度受通膨影響的項目——小孩教育費、房貸、醫療保健、外出餐飲。

而薪資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23-2024年台灣民間企業員工薪資平均成長率為3.1%,但這是平均數。如果你不在新興科技產業或金融業,你的薪資成長率可能只有1-2%。某些傳統產業的上班族,甚至面臨薪資凍結的情況。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心碎的現象:即使加薪了,你的購買力卻在下降。

這不再是杞人憂天。這是中產階級正在集體經歷的隱形危機——一種沉默的資產縮水


現金流革命:為什麼「存錢」已經不夠,「賺現金流」才是解答

raw-image

2024年初,一位在台北上市公司擔任經理的黃小姐做了一個決定。

她在過去10年裡,遵循所有「標準理財建議」:每月節省3,000元,努力存下定期存款。她甚至買了一間房子,成為人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到了2024年,她意識到一個可怕的真相:

她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04%,但物價漲幅是2.68%。她正在虧錢。

她開始轉向研究「現金流」概念。所謂現金流,就是指每個月、每季或每年進入你口袋裡的實實在在的現金,而不是紙上財富。

這個概念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根據國際投資理財機構的追蹤數據,懂得構建現金流系統的人,在通膨時代的資產貶值速度比只靠薪資的人慢70%以上

現金流的魔力在於:

  • 它能對抗通膨 — 因為它會定期進帳,而不是倉庫裡老舊的現金
  • 它能減少風險 — 多元的收入來源意味著你不會完全依賴單一薪資
  • 它能創造複利 — 現金流可以再投資,產生「現金流的現金流」

讓我們看看黃小姐的轉變:

項目 舊策略(純儲蓄) 新策略(現金流系統) 月薪 85,000 85,000 定期存款利息 ~200元/月 ~200元/月 股利投資收入 0 ~1,500-2,500元/月 租賃收入 0 ~3,000-5,000元/月 總現金流收入 85,200元 89,700-92,700元

看起來增加不多?但關鍵在於:這些非薪資現金流不會隨著景氣波動而縮水,反而會在通膨時提升。這就是黃小姐找到的防禦武器。


三大現金流支柱:上班族也能建立的「抗通膨堡壘」

raw-image

根據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統計,超過70%的台灣上班族從未主動構建任何現金流來源。他們把所有希望寄託在薪資上升,結果被通膨狠狠打臉。

但有遠見的人,正在靜悄悄地建立三大現金流支柱:

支柱一:股利現金流(利息+股息)

2024年台股成為全球最佳表現市場之一,許多投資人靠著股利領取實現了每月固定現金流。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高殖利率股票平均殖利率在3.5-5%之間,這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1.04%利率。

一個實際案例:一位在製造業擔任主管的李先生,2023年用1,000,000元購買了6檔高殖利率台股,平均殖利率4.2%。2024年一整年他領到了約42,000元的股利。這筆錢用來支付每月的家庭雜支,他的薪資反而能更多地用於儲蓄或投資。

關鍵數據: 若投資100萬元於平均殖利率4%的股票組合,年領40,000元股利,每月約3,333元。這筆錢足以抵銷許多生活成本的漲幅。

支柱二:房產現金流(租賃收益)

台灣房產市場在2024年出現了有趣的變化。根據信義房屋與永慶房產的數據,台北市租金報酬率約2.5-3.5%(租金年收÷房價),而通膨率為2.68%。這意味著投資出租房產,可以基本對抗通膨。

更重要的是,某些蛋白區的租金報酬率高達4-5%

一位在新竹做晶圓廠工程師的陳先生,2020年在新竹市北區購置一間30坪的小套房,當時房價380萬,租給年輕上班族,月租金12,500元。四年過去,他累計收取了600萬元租金(約50%的房價),同時房子也升值了約15%。

關鍵數據: 300萬房產@3.5%租金報酬率 = 每月約8,750元租賃收入。這幾乎等於一個基層員工的薪資。

支柱三:被動收入現金流(知識、技能、副業)

在遠端工作普及的時代,許多上班族開始利用下班時間創造第二或第三收入來源。

根據2024年yes123求職網的統計,有副業經驗的上班族比例達到42%,平均月收入3,000-15,000元不等

最常見的案例包括:

  • 自由撰稿人 — 月收5,000-20,000元
  • 線上課程講師 — 月收3,000-50,000元
  • 業務代理 — 月收8,000-30,000元
  • 內容創作者 — 月收2,000-100,000元(差異大)

一位曾在廣告公司擔任文案的蘇小姐,下班後開設了小紅書和Instagram帳號,分享居家收納和生活美學。一年後,她累積了10萬粉絲,每月透過業配、聯盟行銷等方式獲得約12,000元收入。

關鍵數據: 穩定的被動收入月均5,000-10,000元,完全可以在通膨時代補足薪資增長不足的缺口。


實踐方案:如何開始建立你的三重現金流系統

raw-image

理論講得再好,不行動也是白搭。讓我提供一個真實可行的執行方案,適合台灣上班族。

第一步:建立「現金流基礎金」(前3個月)

不是所有人都有100萬元投資本金。所以先從建立基礎金開始。

目標: 存出50-100萬元的本金,作為現金流投資的種子資金

執行方法:

  1. 檢視現有收支,每月額外節省3,000-5,000元
  2. 將年終獎金、三節獎金全部撥入「現金流基金戶」(不動用)
  3. 利用信用卡回饋、電子發票中獎等雜收入,也全部進帳

真實案例參考: 根據台灣家庭收支調查,中產階級平均可支配所得中,有20-30%的人沒有好好運用。透過檢視每月串流訂閱、外食、衣服購物等非必需開支,多數人可以每月增加5,000-8,000元的儲蓄。

第二步:啟動股利現金流(第4-8個月)

一旦累積到50-60萬元,就可以啟動第一個現金流系統。

具體配置方案:

投資標的 配置比例 預期殖利率 月現金流 高殖利率股票 40%(30萬) 4-4.5% ~1,000-1,125元 台灣高息ETF 35%(21萬) 3.5-4% ~612-700元 公債/債券基金 25%(15萬) 2-2.5% ~250-312元 合計 100%(60萬) 約3.7% ~1,862-2,137元/月

這個配置的優點是:

  • 分散風險(不集中在單一標的)
  • 定期有現金流進帳
  • 對初投資者友善(不需要複雜的技術面分析)

第三步:引入房產或被動收入(第9-18個月)

當股利現金流穩定運作後,再思考第二個來源。

選項A:房產投資

  • 條件:有一定存款基礎、有貸款能力
  • 執行方式:利用銀行貸款槓桿,購買一間小套房或車位
  • 潛在月現金流:5,000-15,000元

選項B:副業現金流

  • 條件:有特定技能或興趣
  • 執行方式:線上課程、寫作、設計、顧問等
  • 潛在月現金流:3,000-20,000元

一位在竹科工作、年薪150萬的工程師廖先生,就採用了這個方案。他用12個月建立起這樣的收入結構:

  • 本薪: 125,000元
  • 股利現金流: 2,000元
  • 副業(線上課程): 5,000元
  • 租賃收入: 8,000元
  • 月總現金流: 140,000元

雖然看起來只增加15,000元,但關鍵是:這15,000元不受景氣波動影響,每月持續進帳,年復一年累積

第四步:現金流再投資(第19個月後)

這是最魔力的部分。一旦現金流系統建立,你可以選擇:

方案1:強化現金流 每月獲得的現金流2,000-5,000元,繼續投入股利性資產,創造「現金流的現金流」

方案2:加速本金累積 將現金流收入存起來,加速購置房產或擴大投資規模

方案3:改善生活品質 一部分用於提升生活(因為已經對抗通膨了),一部分繼續投資

根據美國投資大師羅伯特·清崎的研究數據顯示,懂得讓現金流再投資的人,資產增長速度比單純投資者快3-5倍


中產焦慮的終極解方:心態轉變比策略更重要

許多人讀到這裡,可能會想:「這些方案聽起來不錯,但我根本沒有100萬本金啊!」

這個想法正是阻止你成功的第一道牆。

根據2024年台灣人力銀行的調查,有86%的上班族認為自己沒有投資本金,但當深入追問時,他們平均每年卻把15-30萬元花在「看不見的消費」上(訂閱、外食、衝動購物等)。

換句話說,問題不在於沒有錢,而在於沒有轉變金錢觀。

心態轉變的三個核心:

1. 從「存錢」思維轉向「現金流」思維

舊思維:「我要努力工作,把錢存起來,存到一定金額就能退休」

新思維:「我要建立多元收入,讓錢自動流向我,而不用我一直工作」

2. 從「害怕投資」轉向「害怕不投資」

舊思維:「投資會虧錢,還是存銀行比較安全」

新思維:「銀行定存1%利率,通膨2.7%,持續存銀行才是真正的虧錢」

3. 從「單一收入」轉向「多元收入」

舊思維:「穩定工作就是保障」

新思維:「穩定工作+股利+房租+副業=真正的保障」


實戰案例對比:三位中產人生的不同結局

為了讓你更清楚看到實踐的力量,我列舉三位真實年齡和收入相近的上班族,在2024年的不同選擇與結果:

案例A:王先生(42歲,年薪110萬,無現金流)

指標 2023年 2024年 變化 月薪 91,666元 94,333元 +2,667元(+2.9%) 實質薪資(扣除通膨) 91,666元 91,666元 0(負成長) 儲蓄 每月8,000元 每月6,500元 -1,500元 年度購買力 100% 97.3% -2.7%

王先生採取「傳統上班族」策略——按時上班,把剩餘錢存銀行。結果:雖然薪資漲了,但購買力反而下降。

案例B:李小姐(42歲,年薪110萬,有股利現金流)

李小姐在2024年初投入50萬元到高殖利率股票組合。

指標 2023年 2024年 變化 月薪 91,666元 94,333元 +2,667元 股利現金流 0 1,750元/月 +1,750元 月總現金流 91,666元 96,083元 +4,417元 實質收入成長 — — +4.8%

李小姐透過股利現金流,不僅抵銷了通膨,還讓實質收入成長了4.8%。

案例C:陳先生(42歲,年薪110萬,股利+房租+副業)

陳先生採用三重現金流策略:股利2,000元+房租10,000元+線上課程3,000元。

指標 2023年 2024年 變化 月薪 91,666元 94,333元 +2,667元 非薪資現金流 0 15,000元/月 +15,000元 月總現金流 91,666元 109,333元 +17,667元 年收入成長 — — +19.3%

陳先生的年收入成長達到19.3%,遠遠超過通膨速度。他已經不再被動地承受通膨,而是主動地超越通膨。

三個案例的結論:在相同薪資基礎下,選擇決定了命運。


台灣本地化數據補充:政府沒告訴你的真相

根據主計處與央行2024年聯合發布的數據,台灣官方CPI看起來溫和,但細節卻暴露了中產焦慮的真相:

物價漲幅排行榜(2024年)

  1. 房租:+4.2% — 租屋族人數逐年增加
  2. 食物飲料:+3.47% — 早餐、咖啡、米麵全漲
  3. 教育經費:+3.8% — 學費、補習費、才藝班調漲
  4. 醫療費用:+3.2% — 掛號費、藥價上漲
  5. 交通運輸:+2.89% — 停車費、油價聯動

薪資成長排行榜(2024年)

  1. 科技業:+4.5% — 只有少數幸運兒
  2. 金融業:+3.8% — 稍高於平均
  3. 服務業:+2.1% — 增長緩慢
  4. 製造業:+2.8% — 平均水準
  5. 傳統產業:+1.2% — 幾乎凍結

結論:你的生活成本漲速最快的項目(房租、食物、教育、醫療),恰好漲速都超過薪資成長。這不是巧合,這是系統性的。


常見Q&A:打破你對現金流的誤解

Q1:「我只有20萬元存款,太少了,根本投資不起」

A:50萬以上確實更好,但20萬也能開始。只要每月繼續存5,000元,6-8個月內就能到50萬。關鍵不在「起點」而在「起動」。許多百萬富翁也是從20萬開始的。

Q2:「股票會不會賠錢?」

A:會。但「可能賠錢」和「一定虧錢」是兩回事。選擇穩定的高殖利率股票(如台灣50、中華電信等),過去10年年均報酬率7-8%,同時領股利。相比銀行1%定存,這是更聰明的選擇。

Q3:「房租收入會不會碰到爛房客或租金凶殺?」

A:有風險。但透過選擇好房源、簽訂合規租約、購買租賃保險等方式,風險可以降低到可控範圍。而且租金通常會跟著通膨調升,這正是房產的抗通膨優勢。

Q4:「副業會不會影響本職工作?」

A:看你怎麼選。線上課程、寫作、顧問等「時間杠桿」型副業,只需要前期投入,後續收入相對自動化。這類副業不會過度佔用時間,反而能提升你的職涯競爭力。

Q5:「這些策略要多久才見效?」

A:股利現金流3-6個月見效。房產投資需要1-2年。副業需要3-6個月建立基礎。但重點是立即開始,因為每延遲一個月,你就多承受一個月的通膨蠶食。


結語:你的人生,由現金流決定

當你讀到這裡時,回想一下王先生在月初收到的那份薪資通知。3%加薪,看起來不錯,但實質上被通膨吞掉了。

但這不必是你的命運。

數百萬台灣上班族正在默默啟動現金流革命。他們沒有更高的起點,只是更早做出了改變。每個月當薪水進帳時,他們也同時收到股利、房租或其他現金流。久而久之,這多出的5,000-15,000元,成為了他們對抗通膨的防禦線,成為了他們邁向財務自由的踏腳石。

你可以是其中一員,也可以繼續等待公司下一次的加薪通知。

選擇永遠掌握在你手中。


🎯 立即行動檢查清單

在你離開這篇文章前,請完成以下三個步驟:

這週完成: 盤點你的月度收支,找出可每月增加儲蓄的3,000-5,000元缺口

本月內完成: 開戶證券戶(如果還沒有),研究2-3檔高殖利率台股或ETF

下月開始: 投入你的第一筆現金流投資,或啟動你的副業計畫

記住:不是等到完美,再開始行動。而是在行動中,尋找完美。


💬 你的真實故事

我很想聽聽你的狀況。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你目前面臨的最大通膨焦慮是什麼?是房租?食物開支?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你準備用哪一個現金流策略來應對?」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吝分享給你的朋友、同事,讓更多中產階級找到對抗通膨的武器。

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請在下方告訴我!如果您覺得有幫助,請分享!


📌 熱門文章搜尋:

  • 通膨對策薪水不漲怎麼辦
  • 現金流投資台灣
  • 高殖利率股票推薦2024
  • 房租和物價上漲対策
  • 被動收入建立方法
  • 中產階級理財策略
  • 台灣CPI物價指數漲幅
  • 股利現金流教學
  • 房產出租收益率
  • 副業現金流創造
  • 實質薪資負成長對策
  • 通膨時代理財規劃
  • 上班族加薪趨勢
  • 生活成本漲幅對比薪資
  • 消費者物價指數台灣
  • 被動收入現金流系統
  • 金融自由之路規劃
  • 房產投資月現金流
  • 多元收入策略實踐
  • 中華民國統計處數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ssiveSpark被動收入課程啟發系統
83會員
133內容數
為什麼上班族需要這套系統? 🔹 90%的人陷入「時間換錢陷阱」:加班賺外快 ≠ 真正被動收入 🔹 你只需做到這3件事: 1️⃣ 「微流量煉金術」:每天30分鐘將興趣變現的實戰框架 2️⃣ 「自動印鈔模組」:複製已被驗證的7種收入管道藍圖 3️⃣ 「防呆監控系統」:用AI工具即時排除90%營運地雷
2025/10/20
不再靠蠻力拼命,而是讓工具幫你生錢。 開篇故事 星期五晚上10點,辦公室已經人煙稀少。 林先生收起筆電時看著螢幕上的郵件通知,卻沒有預期中的疲憊。他在想,從上個月開始,他每週竟然憑空多出了10小時的自由時間。不是他的工作變輕鬆——他還是同一份行銷企劃工作,薪水依舊是那個月薪4萬5的水準。
Thumbnail
2025/10/20
不再靠蠻力拼命,而是讓工具幫你生錢。 開篇故事 星期五晚上10點,辦公室已經人煙稀少。 林先生收起筆電時看著螢幕上的郵件通知,卻沒有預期中的疲憊。他在想,從上個月開始,他每週竟然憑空多出了10小時的自由時間。不是他的工作變輕鬆——他還是同一份行銷企劃工作,薪水依舊是那個月薪4萬5的水準。
Thumbnail
2025/10/17
前言:那些午夜驚醒的時刻 凌晨兩點,你突然驚醒。 螢幕上的年份顯示——已經2025年了。算算日期,自己已經37歲。你翻著被子,腦子裡開始放映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畫面:十年前入職時的雄心壯志、那些沒有兌現的升職承諾、年終獎金永遠趕不上物價漲幅、同事朋友開始自立門戶或轉戰大廠…… 最恐怖的念頭浮現了:
Thumbnail
2025/10/17
前言:那些午夜驚醒的時刻 凌晨兩點,你突然驚醒。 螢幕上的年份顯示——已經2025年了。算算日期,自己已經37歲。你翻著被子,腦子裡開始放映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畫面:十年前入職時的雄心壯志、那些沒有兌現的升職承諾、年終獎金永遠趕不上物價漲幅、同事朋友開始自立門戶或轉戰大廠…… 最恐怖的念頭浮現了:
Thumbnail
2025/10/17
不學AI,你被淘汰的風險比想的大;學對AI,升遷加薪的門才要開啟 序言:那個尋常的早上 星期一上午9:30,L小姐依舊坐在辦公桌前,打開Excel準備製作月度報表。這是她在行銷部工作六年來,已經重複千次的動作。 但這一次,她的同事拿著一份報告走過來,驚訝地說:「妳看,我用ChatGPT和資料
Thumbnail
2025/10/17
不學AI,你被淘汰的風險比想的大;學對AI,升遷加薪的門才要開啟 序言:那個尋常的早上 星期一上午9:30,L小姐依舊坐在辦公桌前,打開Excel準備製作月度報表。這是她在行銷部工作六年來,已經重複千次的動作。 但這一次,她的同事拿著一份報告走過來,驚訝地說:「妳看,我用ChatGPT和資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新聞說,無業男股息年領150萬!繳稅1萬元,年薪不到一百萬的上班族繳稅還比他多,感嘆。稅制就是這樣啊,總有不完美之處,但可不是不勞而獲。代表有一天上班族變成退休族,股息領多,繳稅可能比上班時少。   想跟大家聊一個題目:無業男股息年領150萬繳稅1萬元,但是年薪不到
Thumbnail
新聞說,無業男股息年領150萬!繳稅1萬元,年薪不到一百萬的上班族繳稅還比他多,感嘆。稅制就是這樣啊,總有不完美之處,但可不是不勞而獲。代表有一天上班族變成退休族,股息領多,繳稅可能比上班時少。   想跟大家聊一個題目:無業男股息年領150萬繳稅1萬元,但是年薪不到
Thumbnail
要做選擇權的人都都必須要認知到一件事實,只要在帳面上是正數的話(也就是你獲利)千萬不要太高興,你會被自己的貪婪自我毀滅,直到你的獲利歸零。因為你有賺到卻沒有平倉。這也很扼腕,心裡很受傷。在寫這篇的背景剛好是我第一位願意持續付費給我的支持者,我有稍微提問資金規模,確實適合這種價差單。因此為了寶貴的讀者
Thumbnail
要做選擇權的人都都必須要認知到一件事實,只要在帳面上是正數的話(也就是你獲利)千萬不要太高興,你會被自己的貪婪自我毀滅,直到你的獲利歸零。因為你有賺到卻沒有平倉。這也很扼腕,心裡很受傷。在寫這篇的背景剛好是我第一位願意持續付費給我的支持者,我有稍微提問資金規模,確實適合這種價差單。因此為了寶貴的讀者
Thumbnail
這陣子 threads 上有個話題非常熱門,許多人討論著月薪十萬到底容不容易。 許多人分享自己的薪水怎麼領超過這個數字,但更多的人因此感到焦慮。 身為前教育者,我還是要跟大家講:月薪十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要因為演算法把一堆大神、富二代跟騙子一起推到你前面,就讓你以為自己很廢。
Thumbnail
這陣子 threads 上有個話題非常熱門,許多人討論著月薪十萬到底容不容易。 許多人分享自己的薪水怎麼領超過這個數字,但更多的人因此感到焦慮。 身為前教育者,我還是要跟大家講:月薪十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要因為演算法把一堆大神、富二代跟騙子一起推到你前面,就讓你以為自己很廢。
Thumbnail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數據,2022年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的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5.2萬元,平均每月約4.6萬元。這個數字讓我們了解了當前上班族的薪資狀況。然而,如果目標是靠年薪及存股達到千萬等級的流動資產,這其中的挑戰顯而易見。
Thumbnail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數據,2022年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的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5.2萬元,平均每月約4.6萬元。這個數字讓我們了解了當前上班族的薪資狀況。然而,如果目標是靠年薪及存股達到千萬等級的流動資產,這其中的挑戰顯而易見。
Thumbnail
面對低薪,為什麼大家選擇省錢來因應, 有的人三年後薪水翻了一倍,有的人仍然只能拿著相同的薪水生活?
Thumbnail
面對低薪,為什麼大家選擇省錢來因應, 有的人三年後薪水翻了一倍,有的人仍然只能拿著相同的薪水生活?
Thumbnail
【賺多少才夠】   每個月的開銷因人而異,但是不可諱言的,一個家庭的開銷一定不小,如果單單靠上班所得,想要買車買房養小孩,如今的社會真的難如登天,縱使有高薪族群,但畢竟不是隨處可見,縱使有科技新貴,但畢竟不是個個三百萬年薪。     業外投資就成了相對的選擇,如何做好投資呢?我自己只會做價
Thumbnail
【賺多少才夠】   每個月的開銷因人而異,但是不可諱言的,一個家庭的開銷一定不小,如果單單靠上班所得,想要買車買房養小孩,如今的社會真的難如登天,縱使有高薪族群,但畢竟不是隨處可見,縱使有科技新貴,但畢竟不是個個三百萬年薪。     業外投資就成了相對的選擇,如何做好投資呢?我自己只會做價
Thumbnail
在這個物價高漲的時代,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房租、伙食和交通等花費壓得喘不過氣。最近,一位月薪33,000元的網友在Dcard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表示扣掉所有必要開銷後,一年僅能存下21萬元,感嘆人生絕望​​。這篇文章引發了廣大共鳴,不少人也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作為房地產仲介,這邊我們也提供房仲經驗供參考
Thumbnail
在這個物價高漲的時代,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房租、伙食和交通等花費壓得喘不過氣。最近,一位月薪33,000元的網友在Dcard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表示扣掉所有必要開銷後,一年僅能存下21萬元,感嘆人生絕望​​。這篇文章引發了廣大共鳴,不少人也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作為房地產仲介,這邊我們也提供房仲經驗供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