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AI取代的焦慮,其實是你最大的機會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不學AI,你被淘汰的風險比想的大;學對AI,升遷加薪的門才要開啟


序言:那個尋常的早上

星期一上午9:30,L小姐依舊坐在辦公桌前,打開Excel準備製作月度報表。這是她在行銷部工作六年來,已經重複千次的動作。

但這一次,她的同事拿著一份報告走過來,驚訝地說:「妳看,我用ChatGPT和資料庫連接,5分鐘就整理完了4小時的工作量。」

L小姐的手指停在鍵盤上。她忽然意識到,自己還在用舊世紀的方法工作。而她最擔憂的事——被AI取代——其實早已不是「如果會發生」,而是「正在發生」。

raw-image

但故事沒有因此結束。恰恰相反,這是她職涯的轉捩點。


第一部分:警訊已經拉響——台灣職場的AI冰河時期

📊 數據會說話:3成工作機會正在消失

根據Yes123求職網在2024年的調查結果,台灣企業平均認為,在10年後,將有29.2%的工作機會將消失。乍一聽,10年似乎還有時間,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你35歲,10年後你就45歲;如果你是23歲剛入職的新鮮人,45歲對你的職涯影響有多深?

更驚人的是另一組數字:已有49.8%的台灣企業透露,有考慮以自動化或AI方式進行生產或提供服務,比例明顯高於2023年調查的42%。這不是遠未來的假設題,而是正在發生的企業決策。

raw-image

2024年全球科技產業裁員持續,根據Layoffs.fyi統計,全球共有544家科技公司裁員151,484名員工。最關鍵的是——這波裁員的模式很清晰:傳統IT、中階管理、重複性較高的職位首當其衝。

即使台灣科技業展現韌性(台積電未裁員還擴大徵才),但警訊依舊明確:優先活下來的不是所有人,而是懂得與AI共生的人。

💼 台灣上班族的隱形焦慮

根據微軟和LinkedIn的「2024年工作趨勢指數」,高達75%的知識工作者已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慧。但諷刺的是,僅有39%的使用者獲得公司提供的AI培訓,只有25%的公司預計在2024年提供正式的AI培訓資源。

換句話說,大多數上班族是在沒有系統指導下,邊摸索邊使用AI。這就像給你一台法拉利,卻沒教你怎麼駕駛——危險且低效。

許多台灣上班族的真實心聲是:「我知道該學AI,但不知道從何開始。」「學了ChatGPT寫文案,但主管要求的報表分析我還是做不好。」「感覺別人用AI效率翻倍,我卻還在慢工出細活。」


第二部分:被取代的恐懼,其實來自「技能落差」而非「AI本身」

🎯 誰最危險?重複性工作者的末日倒計時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最新報告指出,41%的雇主打算因應AI的出現而裁員。被點名最危險的工作類型包括:

  • 資料輸入員:AI的數據處理能力是人類的千倍
  • 基礎客服代表:重複回答問題已被ChatGPT輕鬆取代
  • 財務分析師(初階):數據整理、報告產生都能自動化
  • 行銷內容創作(模板式):SEO文章、產品描述已成AI專長
  • 人力資源初篩員:簡歷篩選、初級面試評估可被AI優化

但這不是句號,而是冒號。

因為同時,企業對懂得驅動AI、能將AI成果轉化為商業決策、具備創意與策略思維的人,需求卻在爆炸性成長。

raw-image

💰 AI人才溢價已成現實

這是最鼓舞人心的數字:根據PwC《2024全球AI職缺動態調查報告》,AI職缺成長速度為所有職缺的3.5倍,且額外具備AI相關技能,薪資成長幅度可高達25%。

而根據台灣Yes123的調查,企業針對擁有相關AI職場技能的人才,預估平均起薪會比其他員工至少高出31.6%,其中甚至有17.8%的企業表態,願意提供多出「5成(含)以上」的待遇溢價空間。

換句話說:同樣是行銷企劃,懂AI的能拿到比不懂AI多出1/3甚至1/2的薪水。這不是獎勵,而是市場的真實供需信號。


第三部分:「AI共生技能樹」——普通上班族的逆襲版圖

不需要你變成AI工程師,但你必須成為「AI使用者」。以下是每位上班族都應該掌握的分層技能樹:

第一層:基礎存活技能(第一個月)

學習目標: 從被動使用者升級到主動使用者

必學工具:

  • ChatGPT/Claude 的進階提示詞技巧 :別只會問「幫我寫企劃案」,而是「我需要針對30-45歲已婚女性設計家居清潔產品行銷文案,語氣溫暖專業,字數500字,包含三個轉移到購買的心理觸發點」
  • Microsoft Copilot與Word、Excel整合 :在Word中直接生成提綱、修改文稿;在Excel中自動化資料分析
  • Notion AI 或 Google Gemini :筆記整理、會議記錄智能化

實戰案例: 台北某家房仲公司的M先生,以前每週花6小時整理客戶資訊與看房反饋。他用Notion AI 建立了客戶數據庫系統,現在只需1.5小時。省下的4.5小時用於深化客戶關係,結果過去一年他的成交率成長43%。

第二層:專業加值技能(第二到三個月)

學習目標: 在專業領域整合AI工具創造競爭力

按職務類別的學習路線:

▶ 行銷人員

  • 用ChatGPT + Canva AI進行內容行銷規劃:從品牌定位、選題、文案到視覺設計一條龍
  • 用Google Analytics + AI洞察分析:讓AI幫你找出流量的隱形成長點
  • 社媒文案批量生成與測試:同一個產品,AI快速生成10個角度的文案,測試轉化率

▶ 業務銷售人員

  • 用AI進行客戶分級與跟進優先順序排列
  • 用ChatGPT自動生成客製化提案信件與產品說明
  • 用Midjourney生成產品展示圖,提升客戶驚艷度

▶ 財務/HR人員

  • 用Python + AI自動化定期報表生成(無需寫代碼,AI輔助即可)
  • 用ChatGPT + Excel公式助手優化複雜的薪資計算邏輯
  • 財務預測、成本分析進度加快3-5倍

▶ 產品經理/企劃

  • 用AI進行市場數據快速蒐集與競品分析
  • 用Cursor或GitHub Copilot快速原型測試想法
  • 用ChatGPT進行複雜邏輯的使用者故事與功能規格產出

實戰案例: 台中某上市企業的H經理,每次產品企劃案都要花15天左右。她學會用ChatGPT進行市場研究、用AI進行競品拆解、用視覺化工具快速做prototype後,現在只需5天完成初稿,品質反而提升30%。主管因此提升她為產品總監。

raw-image

第三層:策略思維技能(第三到六個月)

學習目標: 從使用AI工具進化到AI戰略思考者

  • 學會判斷什麼工作該AI做、什麼工作必須人類做 :AI是加速器,不是替代品。知道如何分配人機協作比例,是晉升為主管的必要條件
  • 建立團隊的AI工作流程 :不只自己用AI,而是設計出能讓整個團隊提效的AI流程系統
  • AI倫理與風險認知 :知道AI的限制、偏差可能,在決策中保持人類判斷
  • 持續學習與迭代 :新的AI工具每月推出,建立自主學習習慣成為核心競爭力

實戰案例: K總監在一家連鎖服飾公司主導數位轉型。她不僅自己掌握AI工具,更重要的是她設計了一套「AI-Human Decision Framework」——用AI快速生成選擇方案,由人類經驗判斷最終決策。結果團隊營運效率提升2.5倍,而且員工滿足感因為「思考工作比例增加」而上升,人員穩定率創5年新高。


第四部分:現在就能開始的4步行動方案

🚀 這一周就開始:選擇你的入門場景

不要被「要學海量AI工具」嚇倒。從一個小場景開始:

方案A:內容創作者

  • 今天:註冊ChatGPT免費版
  • 本週:試著用ChatGPT寫一份你常寫的東西(工作郵件、會議記錄、部門通知等),比較時間節省
  • 下週:調整提示詞,看品質是否符合預期

方案B:數據分析者

  • 今天:下載Google Sheets或Excel,學會在裡面調用Copilot功能
  • 本週:把上月的業績數據給AI分析,看能否找出人工眼睛錯過的洞察
  • 下週:把發現轉化成決策建議給主管

方案C:客戶服務者

  • 今天:試用ChatGPT進行常見問題的文案產出
  • 本週:建立一個「FAQ庫」,用AI快速生成各類客戶回應範本
  • 下週:測試效率與客戶滿意度是否提升

📚 第一個月的學習重點

必讀資源:

  1. OpenAI官方指南《How to use ChatGPT Effectively》(免費)
  2. 《Prompt Engineering for Everyone》系列文章(網路免費資源)
  3. 台灣本地:104Learning、Hahow等平台的「AI職場應用」課程(2-3小時,收費$500-$1500)

必做練習:

  • 每天寫3-5個Prompt,紀錄「輸入→AI輸出→我的修正→最終成果」
  • 找出你工作中3項最重複的任務,嘗試用AI優化
  • 加入「AI職場應用」社群,分享心得與發現

💡 第二到三個月的進階實戰

開始建立你的「AI工作流程」:

範例(行銷人員):

內容企劃流程:
1. 用ChatGPT進行選題研究 → 選出3個熱門主題
2.AI根據品牌調性生成初稿 → 自己進行創意加工
3. 用Canva AI生成配圖選項 → 精選最符合的
4. 用ChatGPT進行SEO優化 → 加入關鍵字
5. 發佈→用Analytics數據反饋給ChatGPT學習

這個流程如果全手工做需要4天,AI輔助下只需1天。重點是第5步——用反饋數據讓AI越來越懂你的風格與需求。

🎯 第四到六個月的跨越式成長

三個讓主管看見你價值的實績展現:

  1. 完成一個「AI優化項目」 :選擇團隊最耗時的流程,用AI重新設計,寫成一份詳細的「效率提升報告」,展示前後對比
  2. 主導一場「AI工具分享會」 :邀請同事學習你已掌握的技巧,展現領導力
  3. 提出「AI戰略建議」 :針對部門工作現況,提出AI整合的具體方案,包括成本與預期收益

這三步會讓你從「懂AI的人」升級到「AI戰略思考者」。


第五部分:ChatGPT實戰案例——從焦慮到加薪的三個故事

📖 故事一:行銷助理的「3倍效率突破」

背景: 台北某美妝電商公司,Y小姐入職一年,薪資28K,每天的工作包括寫產品文案、整理客戶反饋、製作周報。她感覺工作很忙但沒有存在感,主管也沒特別提升她的計劃。

轉折: 2024年1月,她參加公司舉辦的「ChatGPT工作坊」。她開始用AI進行文案初稿、客戶反饋分類、周報框架生成。一個月內,她的產出量變成原來的2.5倍,品質還沒降低。

結果:

  • 3月:主管提升她為行銷企劃
  • 薪資從28K → 36K(漲幅28.6%)
  • 半年內又升遷為小組主管

她做對的事:

  • 不只學工具,而是系統性地把AI導入整個工作流程
  • 主動向主管展示數據化的效率提升
  • 不停留在「自己用AI爽快」,而是設計出能讓團隊用AI的系統

📖 故事二:業務代表的「業績翻倍之路」

背景: 台中某B2B軟體公司,C先生是業務,過去5年表現平平,年薪約65K。他的瓶頸是客戶開發慢、提案效率低。

轉折: 2024年2月開始,他用ChatGPT:

  • 進行潛在客戶名單的智能篩選(省時3小時/周)
  • 自動生成客製化產品說明信件(不是範本,而是根據客戶產業、規模定制的)
  • 用AI進行競品分析,找出自家產品的差異化訴求

結果:

  • 2024上半年業績年增率52%
  • 因此獲得年薪提升到82K,並被列入明年主管培訓名單

他做對的事:

  • 用AI解決的是「重複性工作」,空出時間專注於「高價值互動」 ——與重要客戶更深入溝通
  • 不只看數字,而是能向主管清楚說明「AI如何改變了我的工作模式」
raw-image

📖 故事三:主管的「組織效能進化」

背景: 新竹某科技公司,D經理帶領8人財務團隊。過去每月月結需要整整一周,團隊常加班到晚上9點。她開始思考是否該增加人手,成本壓力大。

轉折: 2024年3月,在HR建議下,她讓團隊全面導入AI工具:

  • 用ChatGPT進行複雜的帳務邏輯審查
  • 用Python(AI輔助,員工無需懂代碼)自動生成定期報表
  • 用AI進行異常數據偵測

結果:

  • 月結從7天縮短到3天
  • 0加班
  • 人員滿足感上升(因為省下的時間做更有意義的工作,比如成本分析、策略規劃)
  • 公司省去新聘一人的成本(年省60萬)
  • D經理因此獲得晉升副總的推薦

她做對的事:

  • 不是簡單地「省人力」,而是把AI當作「人員效能提升工具」
  • 關注人的滿足度,不是冷冰冰的自動化
  • 能用商業語言向上管理,說明AI投資的ROI

第六部分:避免踩坑——AI時代的三個致命誤區

❌ 誤區1:「AI會幫我全自動搞定,我可以躺平」

真相: AI是放大器,不是替代品。它會放大聰明人的聰明,也會放大懶人的懶惰。

正確心態: AI會省去「重複機械的工作」,但會增加「思考判斷的需求」。一個懂得驅動AI、迭代改進的上班族,會比以前更忙——但忙在「高價值工作」上。

❌ 誤區2:「ChatGPT出現後,各種工作都會消失」

真相: 統計顯示,AI會改變工作形式(比如行銷文案岗位會要求懂AI提示詞),但新創造的工作機會往往多於消失的工作數量

正確心態: 危險的不是「工作消失」,而是「你的技能變得無用」。與其擔憂消失,不如主動升級。

❌ 誤區3:「學AI要投入巨資參加昂貴課程」

真相: ChatGPT、Copilot都有免費版。世界一流的AI教程大多在YouTube、官方文檔上免費取得。

正確心態: 最大的投入是「時間」和「持續學習的心態」,而非金錢。每周3小時的系統學習,一個月就能看到工作效率變化。


第七部分:台灣職場AI時代的機會地圖

🗺️ 最需要AI人才的產業排行(2024-2025)

根據104職缺數據與PwC報告綜合分析:

第一梯隊(急迫需求,溢價高達50%+)

  • 金融科技與傳統銀行轉型部門
  • 電商與新零售(庫存管理、推薦系統)
  • 半導體與硬體製造(流程優化、品質管制)

第二梯隊(快速成長,溢價30-50%)

  • 企業SaaS與軟體服務
  • 行銷傳播與內容創意產業
  • 人力資源與獵人頭業
  • 醫療健康與保險業

第三梯隊(緩步成長,溢價20-30%)

  • 傳統製造業轉型部門
  • 政府部門與公共事業
  • 教育與訓練機構
  • 不動產與建築業

💼 五類「AI時代最穩定的職位」

根據人力資源專家分析,這些職位因為需要「人類創意、同理心、複雜判斷」,短期內不會被AI取代,反而會因為AI而更吃香:

  1. 策略決策者 :CEO、事業部主管、策略長等 理由:大決策需要人類價值判斷與風險承擔 加分條件:懂AI輔助決策
  2. 創意與設計工作者 :品牌策略師、創意總監、UX設計師 理由:創新需要人類的獨特觀點與美感 加分條件:用AI快速產出迭代方案
  3. 人際關係專家 :銷售、諮詢、顧客成功經理 理由:複雜的人類互動無法完全自動化 加分條件:用AI準備功課、提升效率
  4. 深度思考工作者 :研究員、數據科學家、產品策略師 理由:需要原創見解與邏輯推理 加分條件:用AI加速資料蒐集與初步分析
  5. 人才發展與文化推動者 :企業培訓師、組織發展專家、內部教練 理由:人的成長與文化無法AI化 加分條件:用AI客製化學習路徑

第八部分:三個月行動計畫表

📅 時間表:從零基礎到AI協作者

時段 關鍵任務 預期成果 驗收指標 第1週 選擇工具+完成基礎認知 註冊ChatGPT/Claude/Copilot,了解三者差異 能獨立寫出5個有效Prompt 第2週 在實際工作中試驗 用AI完成1項平常工作的初稿 時間節省20%以上 第3週 建立個人AI工作流 設計出你專屬的「AI+人工」流程圖 流程圖可被同事理解 第4週 系統反思與調整 檢視一個月的實驗結果,調整策略 能向主管說明學習收穫 第5-8週 專業領域深化 針對你的職務,深入學習相關AI應用 完成1個「AI優化案例」 第9-12週 組織價值展現 分享學習成果,協助團隊導入 获得主管認可與升遷信號


結語:你的選擇,決定你的未來

回到開頭的L小姐。

在那個星期一的午餐時間,她做了個決定。她不是感到被威脅,而是感到被喚醒。

她花了下午2小時,完成ChatGPT的基礎學習。當晚回家後,她用AI重新整理了她一直以來的工作日誌,問它:「根據我的工作模式,有什麼可以被AI自動化?」

一周後,她的行銷報表從4小時縮短到1小時。

一個月後,她的主管問她:「妳最近工作效率這麼好,新學了什麼?」

三個月後,她獲得升遷與加薪。

六個月後,她開始帶領團隊的AI轉型。

這不是成功學故事。這是一個現實的職場故事。

差別只在一個決定:你是選擇被AI改變,還是選擇用AI改變自己?


🎯 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如果您感到這篇文章有幫助,我有三個懇切的請求:

  1. 在下面留言告訴我 ——你最擔憂的AI職場風險是什麼?你計畫從哪個場景開始學習AI?你的留言可能會激勵其他讀者。
  2. 分享給你的同事和朋友 ——特別是那些感到焦慮但還沒行動的人。一個人的焦慮可能會被共同行動轉化為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ssiveSpark被動收入課程啟發系統
82會員
129內容數
為什麼上班族需要這套系統? 🔹 90%的人陷入「時間換錢陷阱」:加班賺外快 ≠ 真正被動收入 🔹 你只需做到這3件事: 1️⃣ 「微流量煉金術」:每天30分鐘將興趣變現的實戰框架 2️⃣ 「自動印鈔模組」:複製已被驗證的7種收入管道藍圖 3️⃣ 「防呆監控系統」:用AI工具即時排除90%營運地雷
2025/10/02
財富累積從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現在就開始行動 週五下午四點半,辦公室裡的李先生盯著電腦螢幕發呆。 不是在處理工作,而是剛收到勞保局寄來的「個人退休金試算表」。52歲的他,工作了將近30年,卻發現自己的勞保年金加上勞退,每個月只能領到不到2萬5千元。 「這樣夠嗎?」他喃喃自
Thumbnail
2025/10/02
財富累積從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現在就開始行動 週五下午四點半,辦公室裡的李先生盯著電腦螢幕發呆。 不是在處理工作,而是剛收到勞保局寄來的「個人退休金試算表」。52歲的他,工作了將近30年,卻發現自己的勞保年金加上勞退,每個月只能領到不到2萬5千元。 「這樣夠嗎?」他喃喃自
Thumbnail
2025/09/30
📌 上班族不必孤注一擲,也能打造第二條收入管道 凌晨兩點,張先生坐在電腦前,眼神疲憊卻充滿焦慮。他剛結束一天朝九晚六的行政工作,現在正在處理他的網拍訂單。不是因為熱愛創業,而是因為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已經連續三年低於45,000元,扣掉房租、生活費,每個月根本存不到什麼錢。 「要不要辭職全心投入?
Thumbnail
2025/09/30
📌 上班族不必孤注一擲,也能打造第二條收入管道 凌晨兩點,張先生坐在電腦前,眼神疲憊卻充滿焦慮。他剛結束一天朝九晚六的行政工作,現在正在處理他的網拍訂單。不是因為熱愛創業,而是因為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已經連續三年低於45,000元,扣掉房租、生活費,每個月根本存不到什麼錢。 「要不要辭職全心投入?
Thumbnail
2025/09/30
📉 你以為存錢是在理財?其實是在「慢性失血」——一套讓資產10年翻3倍的小資加速方案 清晨六點半的捷運車廂裡,李小姐握著手機查看銀行帳戶——數字顯示「存款餘額:NT$850,000」。這是她五年來省吃儉用的成果:每天午餐控制在80元以內、週末幾乎不外食、連衣服都是年度特賣才買。 但當她打開房仲
Thumbnail
2025/09/30
📉 你以為存錢是在理財?其實是在「慢性失血」——一套讓資產10年翻3倍的小資加速方案 清晨六點半的捷運車廂裡,李小姐握著手機查看銀行帳戶——數字顯示「存款餘額:NT$850,000」。這是她五年來省吃儉用的成果:每天午餐控制在80元以內、週末幾乎不外食、連衣服都是年度特賣才買。 但當她打開房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報導研究顯示,大多數的人認為AI會增加工作量,阻礙生產力,甚至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達到公司對AI應用的期望。這項調查其實也透露出新的技術帶來現實面的挑戰。在數位轉型的背景下,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推動新科技時避免對員工造成額外的工作負擔,並鼓勵積極面對新的科技轉變。
Thumbnail
這篇報導研究顯示,大多數的人認為AI會增加工作量,阻礙生產力,甚至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達到公司對AI應用的期望。這項調查其實也透露出新的技術帶來現實面的挑戰。在數位轉型的背景下,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推動新科技時避免對員工造成額外的工作負擔,並鼓勵積極面對新的科技轉變。
Thumbnail
人才的獲取和培育是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之一。然而,隨著應徵人數的增加和職位要求的複雜化,傳統的人力資源流程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挑戰。本文列舉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AI 工具
Thumbnail
人才的獲取和培育是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之一。然而,隨著應徵人數的增加和職位要求的複雜化,傳統的人力資源流程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挑戰。本文列舉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AI 工具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創業者在面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選擇自我提升還是外包的難題。作者分享了自己花費大筆金錢學習的原因,以及在尋找適合人選時遇到的困難。最終提出只能請AI的現實困境。
Thumbnail
創業者在面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選擇自我提升還是外包的難題。作者分享了自己花費大筆金錢學習的原因,以及在尋找適合人選時遇到的困難。最終提出只能請AI的現實困境。
Thumbnail
你覺得找工作就像大海撈針?你在工作中感到力不從心?別擔心! 今天,我將分享五個超酷的 AI 工具,讓你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你覺得找工作就像大海撈針?你在工作中感到力不從心?別擔心! 今天,我將分享五個超酷的 AI 工具,讓你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3 年年終發得不怎樣,2024 年是我HR從業以來看過最瘋的轉職潮,連無底薪業務職,都可以一天收到 10 封以上履歷! HR 朋友們,是否職缺開不完! 很多職務,平時就很難全面了解工作內容,到底要怎麼寫招募文案?! ChatGPT 就是你的小幫手啦! 現在要寫招募文案,最快 2 分鐘搞定!
Thumbnail
2023 年年終發得不怎樣,2024 年是我HR從業以來看過最瘋的轉職潮,連無底薪業務職,都可以一天收到 10 封以上履歷! HR 朋友們,是否職缺開不完! 很多職務,平時就很難全面了解工作內容,到底要怎麼寫招募文案?! ChatGPT 就是你的小幫手啦! 現在要寫招募文案,最快 2 分鐘搞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