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四章「正念」的重要性

更新 發佈閱讀 25 分鐘
raw-image

时时刻刻守护内心,就是培养正念与心智的方法,能让它们具备进行禅定修习与其他修行工作的能力。当人做任何事时,若有正念在场,注意力自然集中,行事便会谨慎、细致,不会粗心大意或出错。这样的人,不会把生命浪费在享乐上,不会像个玩世不恭的人,而会是一位守住本分的人或比丘,不会因为行为失当而贬低了自己的身份或修行的价值。因此「在一切情况下都应具备正念」这句话,既正确又贴切,是无可争辩的真理。

当一个人修习禅定或深入探究佛法时,便会更加体会到正念的重要性。这类修行工作,无论是任何阶段,都需要正念随时在场,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当下心的状态以及佛法的运作,足以达到修行的目的。对于那些心地与智能层次超出一般人的人来说,正念更是不可或缺,哪怕已经到达最高的修行境界,正念仍旧是最关键的法门。实际上,一个人智慧的敏锐、力量与成熟的程度,都仰赖正念来支持与推动。即使一个人已接近「大智慧」的境地,也表示他的正念同样必须达到「大正念」的层次,因为正念是引导一切修行的前导工具。

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有时会心不在焉,当下的行为就会显得不庄重、不得体。如果严重到完全失去正念,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这种状态就像该被送去「机构」一样,不可小觑。

也因此,修行者在走上修行道路并获得成果的快慢,与他们的正念与正智有直接的关联,而这点即便考虑到个性上的差异仍然成立。那些努力培养正念的人,很快就会发现禅定自然生起,而关于智慧的思维与洞察也会比平常更快涌现。

这让我想到写这本书的过程。如果某天心神恍惚,正念松散,脑中杂念纷飞,那天写出来的文字就会错误连篇、混乱不堪,还得修修改改。但如果那天内心安稳,有正念相伴,写出来的内容通常都正确、流畅,几乎不用怎么修改。

那些在修心与佛法方面广为人知、成就卓著的人,大多都拥有稳定而深刻的正念,并能体会正念的重要性。他们努力让自己整天保持正念,不让心落入遗忘与散乱之中。特别是在进行禅定修习与观照法义时,他们的正念与正智总是相互配合、同步运作,不会一下子有正念,一下子又失去。

一个人若能如此生活与行事,内心就会自然具备一种「警觉的法」,让他随时清醒不迷失。不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都有一套坚固长久的保护机制,使外在的敌人难以入侵,内心也不会陷入危险。这样的人与那些缺乏正念、痛苦不断、还总是自找麻烦的人,实在是天壤之别。

阿姜曼常常强调正念的重要性,不管对方是初学者还是老修行,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法门、姿势或情况,他总会坚持提醒对方保持正念。他曾说,从他自己开始修行那天起,便深深体会到缺乏正念所带来的后果,也见证了正念所带来的好处。从起步修行到达成最终目标,正念都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让修行者充满信心,他曾说:「不分年龄或性别,只要一个人在所有姿势与情况中都能持续而稳定地保持正念,不间断地用心,那么他就有希望证得禅定,乃至走上正道、证得果位,最终证入涅盘。」

从开始修行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正念成为自己的伙伴与守护者。这样一来,自己与他人身上所显现的善与恶、对与错,都能一一察觉得清楚,而且正念越稳定,这种察觉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同时,若不让正念失守,就不会让烦恼有机会将内在的善根偷走并吞噬掉。只要能守住这点,就真正值得怀抱希望。

然而,一般而言,修行人常常最后反过来责怪佛法,说什么「佛法没给我应有的结果」或「我修行怎么都没效果」。其实是那些烦恼趁着正念不在场时悄悄介入,把本来应该属于正念的位置抢走,成为掌控心的主导者。不论是修行用功还是日常生活,它们都悄悄渗透、控制全局。这就让修行者失望,认为自己没达到预期目标。但他们不检讨自己如何败给烦恼,反倒转过头来怪佛法效果差,结果反而样样都失败。

这就是那些不关注自己烦恼活动的修行者的下场,也是修行中最大的危机。那个「大老板」烦恼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待在修行人的身边,而当事人却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走在正道上,其实早已被烦恼耍得团团转。

如果一个人够细心,他甚至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就察觉到发生了什么。因为当一个人刚开始修行,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一边努力、一边建立起正念,那时他就能清楚地看到,正念的建立与正念的散失在内心中彼此拉锯、互相对抗的过程。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过多久,那种让正念散乱的「忘失」便会占上风,把心整个拉走,一起消失不见。而这个「忘失」,其实就是烦恼早已在暗中盯着你,伺机而动。

从那一刻开始,留下的就只是一个没有正念也毫无努力的修行人。如果他正在经行,那只是身体在走;如果在打坐,那就只是身体坐着;如果站着思惟佛法,那也只是站着,就像木偶或假人一般。这时,若去找那种真正用心修行者所展现的努力,是找不到的,因为本应引发成果的正念,早就被那种漫不经心的烦恼整个吞噬殆尽了。只剩下一副外表上看起来好像在修行的身体,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这就是烦恼摧毁人的方式,也就是它们如何摧毁修行者的努力。这种破坏,往往就在眼前发生,当人还清醒、有意识时,它却让人如同陷入沉睡ㄧ般地失去正念,就连正在努力修行的时候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人真想知道,只要愿意,随时都能看见这些烦恼有多狡猾。即便刚开始修行,也不难察觉——但通常一般人并不想知道。人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禅定的境界、道果与涅盘。然而,除了正念与正智这两样清除障碍所需的工具,还有什么能引导他们通往那些境界呢?肯定不是那种漫不经心、不想防备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摧毁了一切佛法的成果——那些人们渴望与希望达成的境界。

有时阿姜曼在说法时,话语既直接又带点幽默,让我们这些在场的人忍不住在心里笑。他的话虽然令人发噱,但其中所指出的佛法,如今却几乎已不复记得了。他曾说:「如果你们真的把心放在修行上,像个充满活力与斗志的人,那你们的心自然会有发展的空间。不像现在这样,好像随时都准备躺进棺材里似的。我现在所看到的,都是些没用的比丘与沙弥,就像废铁一般,在经行道上走来走去,步伐缓慢、无精打采,心中毫无正念与觉察。至于智慧或深刻的洞察——若你们在打坐,也只是像堆在铺子里或工厂里的废铁人而已。甚至废铁都不会像你们这样摇摇晃晃,前俯后仰,彷佛要死在修行姿势中,看得令人心烦。」

「那些正在打瞌睡的禅修比丘,不管会不会倒地死掉,都足以让旁人得去念功德回向文来替他超度。这实在让人感到难过。有时夜里乌鸦与狗都已安眠,万一发生什么事,谁来帮他安排丧事?若是在白天,那些老鹰与乌鸦也会因此困扰,因为牠们以为有食物而飞来,却发现这家伙还在呼吸、还在动,便不敢靠近,只能飞上树等待观察。有时它们心想:『应该死了吧』,又飞下来察看,准备大快朵颐,没想到这比丘的正念忽然回来了,盯着牠们一眼,牠们吓得又飞走了,心里也不再抱太大希望。但当牠们在附近绕了一圈,找不到其他食物,还是会回来。因为这个打坐的人,看起来就像快死了一样,彷佛在告诉那些乌鸦与秃鹰:『我死了,可以来吃了』,他就是一副死样子,老是这样。」

「这让那些乌鸦与秃鹰,甚至家犬野狗都对这个老爱变来变去的比丘感到烦躁。他不只让动物烦躁,更会让教他修行的人心碎,这比让动物等吃肉与骨头还要难受。因为他完全没有正念支撑与提起自己。他这种修行,根本是永无止尽的准备状态,既没休止也不会有任何成果。」

这时阿姜曼停顿了一会儿,彷佛是在观察在场比丘与沙弥们的反应。他发现大家都安静地坐着,有些人似乎有点害怕,也有人忍俊不禁。接着他又开口说话,彷佛在响应他们心中没说出口的疑问:「要不要帮还活着的比丘举行丧礼啊?死去的人有功德回向仪式,那些打坐时像死了一样睡着的比丘,难道不该也为他们做个功德仪式,免得他们全部堕入地狱?他们不管是在经行还是打坐,总是摇摇晃晃,好像还没死就准备跳进地狱里去了。等他们真的要死的时候,还能跳去哪里?不就是堕入永远沉睡的地狱深渊吗?」

我们当时听阿姜这么说,才第一次听到什么叫做「永恒沉睡的地狱深渊」。是他在那时候揭示给我们知道的。

每次说法结束后,大家通常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简短交谈几句,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修行处。那个地方,被阿姜戏称为「半死比丘的停尸间」,是在为自己的丧礼做准备。不过就像我在书前提过的,很奇妙的是,没有一个比丘或沙弥对阿姜这番严厉的话感到不悦、不满或反感。每个人都静静地听着这场既严肃又有点幽默的说法,内心不但没有排斥,反而听得兴味盎然,甚至希望他不要太快讲完。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对阿姜曼完全信任,知道他的心是清净无染的,而且充满慈爱。因此,没有人会对他有丝毫批评。事实上,这番说法虽然语气中带着些许冷峻,甚至有些阴沉,却反而唤醒了大家的正念,让他们反思自己若是失去正念,将会陷入多么严重的祸害。

当阿姜说这种话时,他的神情与语气都非常威严,但一讲完,又立刻回到平常的样子,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那些跟随他已久、熟悉他性情的比丘们,在这类开示之后,仍能像平常一样与他交谈,彷佛刚才那段话只是一场小插曲。然而,刚来不久、才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比丘们,从未接触过像阿姜这样的教导方式,一旦突然遭遇这样的调伏,就会出现各种反应。有的人坐立难安,有的人觉得身体哪里酸或哪里痛,或觉得热,或觉得冷,却没有足够的正念来控制自己,稳住身心。

就像有一次,一只狗被人抓起来扔到一只死老虎身上,牠吓得只会低声呻吟、跳开逃命。最妙的是,当牠逃跑时,居然还在老虎身上留下了一些东西。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而那只狗则是毫无节制地逃之夭夭。

通常,刚开始接受阿姜曼训练的比丘们,就像那只被扔到死老虎身上的狗一样,还没有足够的正念来掌控自己。站也怕、坐也怕、走也怕、躺也怕,总觉得阿姜曼下一句就是责骂或批评。他们从来没想过,阿姜曼这样做背后的真正用意,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远比那只死老虎还要可怕。

至于那些已经长期受过阿姜曼训练的弟子,他越骂,对他们来说反而越像一帖猛药,能快速治病。就像一个病重的人,不会对立刻为他开药的医生心生怨怼,反而会心存感激。因为这位医生愿意伸手救他,是出于慈悲心,想要助人一臂之力。

真正走在修行路上的人,若能看见自己愚痴的危险——这种愚痴其实是烦恼在背后压迫与堆积的结果——他们对这样严厉而又慈悲的教导,会心甘情愿接受,甚至欢喜微笑。因为这样的开示,正是为了对治与清除他们内在的烦恼而来;而这样说法的人,是一位内心充满慈爱的老师,心心念念想帮助众生摆脱烦恼、避开痛苦,不被烦恼击垮,不让生命沦为一场向烦恼低头、被其拖进毁灭的失败修行。

聆听导师的法谈

当我们听阿姜说法时,如果是为了佛法与真理而听,愿意敞开心胸去接受那深邃的智慧与真正的理性,而不让我执与成见(见慢)来阻碍、干扰他所揭示的佛法,那么我们所听到的法,就会真正入心。这样的佛法,能一层层地对治我们的烦恼,就像拾级而上一般,每一次听闻,内心都能清楚地感受到它带来的转变。

特别是当某些突发事件,或是与比丘们有关的某件事触动了他,他常会把这些作为例子,当场作为契机,开示佛法。这种临机而发的说法,往往比平常的法谈更具启发性与价值。那些比较害怕阿姜曼的人,这时常会吓得六神无主;但对于那些重视理性、真理与佛法的人,却能因自己的正念与正智程度,得到丰厚的法益。

在这样的时刻,阿姜所说的法,与我们过去听过的都不一样,但却完全契合当下的因缘,而且从不重复他过去说过的话。他即使偶尔引用过去讲过的俗语或谚语,也会重新诠释,不照原来的方式解释。虽然意义可能接近,但每次听起来仍像是新的,让我们对他的善巧方便不禁心生敬佩。这也显示出,他对内心的法的探究,正是所谓真正的「辩才法」。

跟随他一段时间的弟子们,越来越喜欢他那种强烈、坚定、有力、振奋人心的开示,甚至比他平和的说法更让人受用,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味道」格外深刻。但那些从未听过这类佛法的人,则会误以为他是在责骂他们,吓得魂不附体,甚至无法听清他说话背后的真义。因此,同样的一场法谈,听者所获却天差地别,彷佛在同一时间里,两场不同的开示同时进行。

当阿姜曼对那些亲近他的修行比丘说法时,总是直指因果,毫不修饰、直言不讳。他会涵盖禅定的各个层次以及智能的各种层面,甚至深入三法印。不管谈到什么,他都能使之活泼、生动、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听者当下就能感受到那句句中肯、直入内心的力量。这对那些心在修行上已有根基的比丘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指导。

不过,身为记录者的我,无法将他所有说的都原原本本呈现出来,因为那些法谈是阿姜曼与当下接收者之间的心心相印之语。只能说,那是一种「火辣辣」的「法」,烦恼一听见就如被烈火灼烧般四处逃窜,这就是「头陀行之法」的威力,也是一种驱逐烦恼的神奇开示,如烈日蒸发积水般,使烦恼的家族支离破碎、四散奔逃,毫无章法可言。

据说,佛陀每次说法结束后,都有信众证得不同程度的圣道与圣果,从最初阶到最高阶都有。在这个时代,阿姜曼所对比丘们讲述的法,虽然与佛陀亲说的无法相提并论,仅是微不足道的一道影子,但我自己在听过后回想,并比对那些记载,完全相信这些说法是真的。有人可能会说我太容易相信,但相信的人会知道我所写的是实情。

烦恼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圣谛中的第一谛,而能够对治、灭除烦恼的佛法,也是真实存在的圣道法门。当这个「对治法」与「烦恼实相」相遇时,心必然会在当下产生实际的转化与成果,而且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样,没有例外。

佛陀所教导的佛法是真理,阿姜曼所教的佛法也是真理,都是为了对治那一直存在于世间的烦恼。因此,无论是谁来传授这种法,只要能导致烦恼的消融与清除,这就是合乎理性的真理。我们不该反对,因为烦恼与正道之间的对抗,根本不依赖其他什么因素,只依赖烦恼的累积与正法的对治,就像脏污的地方,只要用清水去洗,自然就会干净。

当阿姜曼说法时,那些内心智慧已经成熟的修行者,特别能在听闻的同时深入观察,体会其含义,也让智慧在那一刻破除烦恼。随着阿姜曼的教导,他们一边听一边剖析,一点一滴地清除内心的障碍。今天听一场法、解决一部分问题,未来再听另一场,再进一步深入烦恼核心,这样一次次累积,总能走出烦恼的密林,自由解脱。

所以,那些否定「听闻佛法能导致证道与证果」的人,其实只是又在表现自己过去一直纵容的烦恼罢了。因为烦恼一向不喜欢听理性话,它们喜欢的是表现自我、赞叹自己「多聪明」——即使事实并非如此,即使真正有智慧、远比他们资深的人,总是不断提醒与警惕他们。

那些已在禅定基础上有成就的人,一旦听到阿姜曼说法,很容易就安住下来,心比自己独修时更容易沉静,因为他的「法」一边说一边在安抚与调柔内心。因此,聆听佛法,是整个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至于那些从未真正修行过,也没听过足够多次并有所体会的人,如果他们想照自己的理解与观念走,那是他们的选择。但若以真实与实际利益来说,这种做法毫无益处。只会产生更多污染佛法名声的烦恼,让那些真正用心修行的人对此感到厌倦、甚至暗自嘲笑:「这位天才,靠自己的意见与否定佛法来证悟吗?」

这些人将圣道、圣果、涅盘都一笔抹煞,说什么「那是其他时代、其他地方人的事,不干我们的事」。但对他们自己而言,却甘愿吞下满腔对抗与自以为是的情绪,让这些东西成为他们内心的根本。

当一位修行的阿阇梨在说法之后,转头问弟子们:「你们刚才听这场法,有没有体会到什么?」他其实是在问,听闻者是否在听闻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的宁静与安详,或是智慧上有什么体悟,这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修行基础与所处的层次。他并不是在问你是否记得他讲了哪些内容,虽然有些话你可能自然记住了,事后也能回想起来,但记得与否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当下是否能让心安住其中,保持清醒,不让自己一不留神就被那些充满情绪与诱惑的念头带走,而是让正念与心同行,持续自我觉察。

这样一来,阿阇梨所说的法,就能直接触及那份已准备好的觉知,使我们听得更深刻、更清楚,比起心向外攀缘,「法」更为真切。当内心与佛法稳定连结,不是偶尔接触,而是持续不断地融合在一起,这股流动会安抚心,使之宁静、稳定,甚至进入定境。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情绪性的感官刺激不会入侵,也不会让心向外驰求那些引人注意的对象或念头,导致内心浮动与迟钝。因此,只剩下「心」与「法」彼此接触,内心自然趋于平静。

一旦心安定下来,那些诱惑性的念头与幻想便不再干扰,我们也会自然忘却疲惫、酸痛与时间的流逝。甚至彷佛身体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那份平静的感受,让内心像在饮用最滋养的法乳,而非依附于那些念头与感官对象。

当「心」与「法」深深交融为一时,不管维持多久都不会感到疲倦、烦躁或无聊。只要内心不离开这份宁静,身体就不会产生苦痛,心也不会被情绪性的外境所扰乱。那时,「心」与「法」和谐共处,沉浸在平静中,因为它们自古以来本就不曾对立。然而一旦情绪化的念头或外境浮现,就会带来对立感,使身体开始疲惫、心生烦躁,昏沉加剧,筋骨开始酸痛,就像全身各部分逐渐败坏。因为那些以懒惰为根的烦恼,会在身体四处游走,引发疼痛与不适,使人难以修行。最终,修行的精进会瓦解,变得散乱、无力、心不在焉,这正是烦恼的作用。

这就是烦恼的本质,不论是什么类型,它们的运作方式都是如此,目的就是引人堕落,导致伤害与毁灭,因此被称为「魔」。若烦恼少,所造成的破坏有限;若烦恼多,其破坏力便极大。它们与「法」正好相反,而「法」则是我们的助缘与依靠,引领我们走向正道。「法」越深,内心便越安稳,越能不断累积,直到整颗心都成为「法」。这样的人,便是真正彻底转化为「法」的人,也拥有了究竟与永恒的安乐。

当阿姜曼问我们:「你们听懂刚才那场『法』了吗?」其实指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一切。从一开始听法时内心的宁静与欢喜,到智能生起,当下断除一些烦恼,每个人的根器与波罗蜜都不同,体会也有深浅差异。而这正是他所说的「听懂『法』」。这样的体会可能一再发生,直到最终完全断除一切烦恼,于那一刻明了一切的『法』,这便是他所说的「完全听懂」。

一般来说,行头陀行的禅修比丘听法时,总是带着「要听出法义」的心。他们让内心与「法」相会,而这样的相会会带来宁静与明见。而至于是否记得法谈的内容,他们并不认为这有多重要,远不如让心牢牢安住在「法」与内心相接之处来得重要。因此,无论听众有多少人,整个场面都静到几乎让人以为没人存在。因为每一位比丘都把心安住在听法之中,如木桩一般安然不动,毫无烦躁或疲惫的迹象。

唯一的声音,是阿姜曼的说法之音,那法语强烈集中,如雷雨交加、冰雹狂风肆起四方。此刻,彷佛所有烦恼与恶业都被这股「法」之狂风给吹扫得一乾二净。因为当心神专注,真正投入地聆听法义时,烦恼连头都不敢露出来,更不可能开口自夸,而正念与正智正用尽全力,斩断它们,将它们粉碎。

那时,所留下的只是「法」——外在是声音,内在则是与心合一的法流。那种平静与喜悦在内心中自然升起,「心」与「法」融为一体,只剩欢喜与安乐共伴而生。

每场法谈通常长达三、四个小时,结束后,若有人心中有适合的问题,也可以恭敬地请示阿姜曼,他便会耐心地为人解惑,直到完全明白。之后,大家便各自回到自己的修行处。有些人会去经行,舒缓久坐的僵硬,也继续用他们最擅长、正念与正智充足的方法修行,去清除内心的烦恼。这样的经行往往会持续数小时才休息。

但只要是有法谈的那一天,休息时间通常会比平常晚很多。因为他们视这些日子为殊胜吉日。也有不少人决定整晚都只在站、行、坐三种姿势中修行,不躺下、不睡觉。

他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想以最大的努力,来礼敬阿姜曼所说的「法」,因为这些法句是他从头到尾用满心慈悲倾心传授的。听完之后,信心自然增长,激发他们奋起用功,想依照「法」去实践。第二,是因为「法」已深入他们的心,「法」的余韵尚留在心中,那股法味打开了他们的心门。

每位比丘对「法」的吸收程度,会依他们内心的根基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定力浅薄,有些较细腻,有些则具有极为微细与深厚的定力基础。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他们都能从「法」中获得相应程度的喜悦,使他们依自己的基础欣然受用。

此外,有些人会开始培养智慧(观慧),虽然尚浅,也符合他们的定力程度;有些人则以更有力的智慧观察分析;有些人智能增长得更高;也有些人已达到智慧运作自如的程度。这时,正念与正智会不断地运作,紧随各种与内心接触的佛法现象,从不懈怠,丝毫不放过。若以雨水来比喻,这就像一场从早到晚不停歇的大雨;若以水流来比喻,则像是雨季与旱季都不间断地涌出的泉水。

而这种观照智能的状态,被森林中的修行人称之为「自动的正念与正智」。若用佛陀时代的说法,则称之为「大正念与大智能」,其价值自然不在话下。因为这种层次的正念与正智,始终发挥着最大效能,不曾停止、犹豫或迟钝,也不需勉强催促,与一般初阶的正念与正智不同。它们深知自己的任务,清楚自己的职责。但修森林法的比丘,多半不敢使用「大正念、大智能」这样的字眼,怕被误以为自比佛世的圣者。因此他们宁可谦虚地称之为「自动的正念与正智」,这种称呼倒也符合他们的修行风格与特质。

正是这样的「法」,让头陀比丘们深深着迷、投入修行,以致几乎不眠不休。每个人都依自己的根基方式融入「法」。当他们心中有疑问或障碍时,有些人平时并不敢主动向阿姜曼请问,可一旦开法会的日子来临,他们便欣喜若狂,彷佛能一跃便登上月球,因为这是一次能让他们解惑、继续观修分析、一步步深入修行的良机。

每个人都怀着渴望与精进的心,准备好迎接阿姜曼满怀慈悲所传的「法」,就像久旱逢甘霖。到了那一刻,他们以安静、谦和、庄严的举止来到集会处,任何人看到这种景象,都会升起无比的敬意与信心。每一位比丘都是为了法而来,专心一意地要听入心底的「法」。他们礼拜后,端正而恭敬地坐下,静候佛法的开示。

当阿姜曼准备好之后,便开始说法。他的话语柔和而平稳,如细雨初落,一点一滴地流淌出来。在开口之前,他会先让自己的心完全平静下来。我想,他此时可能是在思量,眼前这些听闻者最适合接受什么样的「法」。之后,他才开始讲述只对头陀比丘开示的「法」。

他通常从定的层次谈起,接着说到智慧,最后通向最高层次的解脱,才圆满结束。在整个说法的过程中,四周毫无杂音,只有他的法音回荡在会场。听众个个神情专注,真诚渴望听懂与体会,毫无心神散乱或思绪飘离,内心全然系念于法的对象上——唯有这颗心,才是一切「法」所应汇流之处。

因此,阿姜曼所开示的「法」,与那颗已准备好、愿意接纳「法」的心,两者交会时,最容易产生深刻接触。无论他说的是四圣谛、四念处,还是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全都是佛法的真理,涵摄整个人类与一切众生的宇宙法界。他当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彷佛是宇宙真理的流动,注入早已准备好全心接纳的内心。

佛法在内外来回流转,由阿姜曼提起并揭示,使得听闻者的身心各层都受到帮助与触动,不再有疑惑之门可开。

在阿姜曼满怀慈爱的开示中,听闻者听到的,不仅是善与德,也是恶与错。过去,他们总是将那些深藏心中的烦恼视为「珍宝」,如今应该愿意放下、舍弃它们。否则,也只能说这颗心实在太闭塞、太迟钝了。此时此刻,怎会还有人愿意继续积聚烦恼、自寻苦果?尤其当他们已发愿要全心聆听,来自一位如实说法、满怀慈悲的导师所说的真实「法」,又怎还会固执己见?

真正的听法者,是为了分辨自身何者为善、何者为过;听懂之后,便应舍弃那些错的,守护并培养那些对的,依真理与发愿去实践,这才是唯一的修行之路。

因此,那些真心聆听佛法、追求真理的人,藉由导师所说的真实法,找到「明见」与「放下」的门径。这便是「法」带来的果报,也是最确实的证明。

疾病靠药医治,烦恼靠「法」来对治,这是世间法与出世法中皆通行的自然法则。唯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听不进药方的病」与「不肯依法奉行的烦恼」。若是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么此人将注定只会走向败亡——这一类的人,也就只能说是「无可救药」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5會員
340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三章 禅修的方法——经行的修法 阿姜曼的内心对佛法体证得非常清楚透彻,他所实践的修行方式一贯、稳定而且庄严优雅,毫无疑问地,可以全然称之为当代比丘的「中道之修行法门」(Majjhima Paṭipadā)。不过,我在撰写他的传记时,却忘了描述他经行(caṅkama)时所采用的具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三章 禅修的方法——经行的修法 阿姜曼的内心对佛法体证得非常清楚透彻,他所实践的修行方式一贯、稳定而且庄严优雅,毫无疑问地,可以全然称之为当代比丘的「中道之修行法门」(Majjhima Paṭipadā)。不过,我在撰写他的传记时,却忘了描述他经行(caṅkama)时所采用的具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二章第六节 更多其他的修行方法     阿姜考住在山林中的时候,一旦遇到身体不适,他从不急着去找药物治疗,因为他依靠「法的疗效」远甚于其他的医疗方法,主要是「法」对于身与心都同时有效。他能抓住问题的症结,将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比平时花更长的时间内观。他曾多次通过这种方法战胜发烧,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二章第六节 更多其他的修行方法     阿姜考住在山林中的时候,一旦遇到身体不适,他从不急着去找药物治疗,因为他依靠「法的疗效」远甚于其他的医疗方法,主要是「法」对于身与心都同时有效。他能抓住问题的症结,将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比平时花更长的时间内观。他曾多次通过这种方法战胜发烧,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二有一天傍晚,当他扫完地之后,离开了小禅屋去沐浴,他看见田里的稻子呈金黄色,显然都即将成熟,这立刻引发他内心的疑问与深思:「水稻之所以发芽与生长,是因为有一粒种子使它生长的缘故。而无休止牵引众生出生与死亡的心应该也如同水稻一样,有一颗种子在其中起作用。如果心中的那颗种子没有完全被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二有一天傍晚,当他扫完地之后,离开了小禅屋去沐浴,他看见田里的稻子呈金黄色,显然都即将成熟,这立刻引发他内心的疑问与深思:「水稻之所以发芽与生长,是因为有一粒种子使它生长的缘故。而无休止牵引众生出生与死亡的心应该也如同水稻一样,有一颗种子在其中起作用。如果心中的那颗种子没有完全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楞嚴經》開篇就講如何找心,因為找到「心」,也就等於在成佛的路上,邁出堅定的步伐。認真學習《楞嚴經》的人,不會在學佛的路上走偏,更不會落入邪道,能夠穩妥地依循佛陀教示,穩步前進,直至成佛。所以,魔才會視《楞嚴經》為「眼中釘」,不管用什麼辦法也要滅《楞嚴經》。
Thumbnail
《楞嚴經》開篇就講如何找心,因為找到「心」,也就等於在成佛的路上,邁出堅定的步伐。認真學習《楞嚴經》的人,不會在學佛的路上走偏,更不會落入邪道,能夠穩妥地依循佛陀教示,穩步前進,直至成佛。所以,魔才會視《楞嚴經》為「眼中釘」,不管用什麼辦法也要滅《楞嚴經》。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