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社群上看到有討論為什麼大阪萬博的網站設計這麼複雜難用,延伸出大家討論對於日本網站UI普遍都這麼複雜難用的設計,我覺得這是個滿有趣的議題, 許多初次接觸的非日本使用者會直覺地認為,這種設計風格是過時的、醜陋的,彷彿停留在2000年代初期的Web 1.0時代。
實際上早在我剛進入社會作電商產業開始就有類似的疑惑,這麼多年下來隨著網路發展和網站設計的迭代優化,尤其在mobile 出現後,愈來越追求簡易易讀,動線流暢平順,日本網站卻始終保持一樣的複雜步調設計,以日本這個非常追求美感的國家來說,實在是滿值得討論的,我整理了一下幾種可能的原因,讓有相同好奇的朋友們一起思考一下。
大阪萬博官網手機畫面,滿滿的資訊。
網路歷史的進程
再進入討論之前,我們先想想日本社會網路的進程
「桌機優先」的慣性: 相較於歐美市場迅速轉向「行動優先」(Mobile-First)的設計思維,日本的PC網路市場發展得非常成熟且穩固。許多複雜的B2C平台與服務都是在桌機時代建立起來的。這些系統功能龐雜,要將其完全簡化並轉移到行動端,不僅技術成本高,也可能流失習慣了舊有介面的忠實PC用戶。因此,我們常看到的現象是,許多日本網站會開發一個獨立的行動版網站或App,而不是採用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實際上,早期網站尤其是電商網站,通常是把系統的疊床架屋,不停地在既有系統上開發功能,這導致在多年後原生系統複雜怪異,且難以取代,如果要直接提換,所以花費的各種成本通常難以負擔。
「入口生態」長期影響 :不只是搜尋,而是包含新聞、天氣、拍賣、金融等一站式入口。這種「綜合入口」的密集連結與模組化資訊牆的首頁結構是日本人習以為常的設計。Yahoo、樂天市場這種入口型網站,在世界各國都已經不在流行,但日本時至今日依舊佔據網站流量的龍頭位置。(Yahoo第二、Yahoo news 第四、樂天市場第八)(順帶一提台灣則是各種社群網站像IG、FB流量排在前十)
功能型手機的影響: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前,日本的功能型手機已具備高度發達的網路功能。這些手機螢幕小、解析度低,使用者早已習慣在狹小的空間內透過快速滾動和點擊文字連結來瀏覽資訊。這種使用習慣無形中培養了使用者對高密度資訊的耐受度和處理能力。

使用者、企業方、文化
其實日本網站UI設計的話題在好多年前就有很多的討論,也有很多相關的研究文章,例如這篇"Why Japanese Websites Look So Different | by Mirijam Missbichler | Medium"就是經典且流傳甚廣的文章,詳細分析了文化差異、消費習慣和現實世界(如唐吉訶德商店)的類比,解釋了為什麼資訊密集的設計在日本是有效的。
通常來說,我們討論網頁設計多半會從使用者和企業方兩個角度來看,但這邊需要連文化一起納進來看。
高不確定性迴避:日本文化上偏好把風險與疑慮在決策前消弭,而日本人本身又偏向不造成他人困擾,所以資訊與規則傾向「前置完全揭露」,從一開始就能夠把所以資訊給獲得。網站於是把規格、條款、費率、例外、客服、地址…都攤在一頁,優先降低風險而非減少視覺雜訊。
零缺陷思維:這點很有趣,日本人追求盡善盡美,把一切都設計到位,這樣的思維從製造業延伸到數位,強調上線前把缺點「設計掉」,傾向一次做到最完整;對「不完整」與「模糊」的容忍度低,自然導向資訊密集與多重備援路徑,但這也造就了產品開發後難以優化的狀況。這和現行數位開發上追求最小可行的MVP設計以及持續迭代優化的敏捷作法大相逕庭。
稟議(Ringi)式共識決策:多部門逐級蓋章,要求「誰都挑不出洞」的交付物。首頁常成為法務、行銷、客服、IT 的「公告欄」,每個單位都要一塊版位與 CTA,內容堆疊。I
謹慎決策 : 日本人在做出決策時,傾向於極度謹慎。他們需要了解所有細節,包含產品成分、使用者評價、配送方式、退貨政策、積分回饋等等。而如果要滿足這些消費心理,完善的資訊量是必要的。它給人一種「我們已將所有你需要知道的都告訴你了」的安心感。

畫面視覺與設計
文字視覺 : 影響日本網頁設計其中一個原因,是日語本身的複雜性。不同於英語,日語同時使用平假名、片假名與漢字三種文字系統,同時會搭配部分英語使用。而日文的文字結構在視覺上容許更高的資訊密度與細字密排而仍可讀。這容易把更多關鍵字、備註、比較點「塞進同一屏」,但字形繁多,這在視覺上會顯得過於繁複,搭配大量資訊,對於不習慣日語體系的使用者來說會顯得難以接受。
日本美學 : 日本的文化美學多元,但也造就偏向鮮明繁複的視覺畫面,各種元素的視覺拼接共存,用大量圖像、icon與繽紛配色去成就畫面,單一看會很有特色,但搭配足量資訊會造成閱讀體感上的過飽和。

以日本麥當勞比較
日本網站圖片上的資訊過於繁複,而現行設計流行圖文切分,視覺更單純。




以日本極簡風格為名的Muji來看
在整體視覺上的確上非常乾淨簡約舒服,但即便如此,在日本文字的視覺呈現上還是會給外國人有種複雜感。



結論
總結來說,日本網站的UI/UX之所以呈現出「資訊滿載」的複雜風格,並非單純的設計不良或是不願改革,而是在日本文化、歷史軌跡和商業生態中演化出的結果。
- 對內有效,對外困惑: 這種設計對於習慣了該模式的國內使用者來說是高效且值得信賴的;但對於習慣了簡約風格的外部使用者來說,則顯得混亂且難以適應。
- 開發設計理念 : 日本職場偏向瀑布式開發和現行主流的敏捷式開發不同,這導致了一步到位後接下來不易做出改變,也難以推倒重來。(其實以前的PCHOME最大被詬病的地方也是在於它們首頁醜陋的資訊版面,且難以優化改善,一定要進行推倒,後來最終也是進行了現代化的調整)
- 趨勢的變化: 其實偏2010/20年後的品牌網站多半也開始採納更現代、更簡約的設計和開發理念,也更多是RWD的設計概念,而不是保留桌機的複雜度。就算以這次大阪世博的網站來說也是採用響應式設計。但這次會被詬病還是有可能是因為追求最大資訊提供的設計,根據消息指出,大阪世博由於系統招商有多達10幾20套系統要整併,導致混亂感的產生。
頁尾。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