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多利亞港邊,有一個名叫「星光碼頭」的小地方。那裡不大,但每天都停著來來往往的天星小輪。白天有海鷗盤旋,夜裡則被萬家燈火映得像星海一樣。
住在碼頭附近的女孩叫阿晴,她十歲,跟奶奶一起住在一棟舊唐樓裡。她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回來,奶奶是她世界上最親的人。
一、會發光的紙燈籠
阿晴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每年中秋,奶奶都會幫她做一個紙燈籠——不是塑膠的那種,而是用舊報紙、竹條與糨糊一層層糊成的。「真正的燈籠,不靠電,是靠心裡的光。」
奶奶總這麼說。
今年中秋前夕,奶奶生病住院,不能回家。阿晴放學後,坐在唐樓天台上,看著遠處的獅子山,感覺整個城市都變得安靜了。
她決定自己做一個燈籠。可她手拙,糊了一整晚,燈籠總是歪歪的。最後,她乾脆拿起畫筆,在皺皺的紙上畫滿星星和月亮。
做完,她輕聲對自己說:「這樣,奶奶就能看到天上的光了。」
那夜,她把燈籠放在窗邊。
奇怪的是——那燈籠竟在微風裡輕輕亮起一點點光,就像真的星光。
二、夜裡的小訪客
半夜,阿晴聽到「叮噹——」一聲。她睜眼一看,燈籠居然飄了起來,慢慢飛出窗外!
「哎呀!我的燈籠——!」
她急忙追出去,赤腳跑下樓。燈籠在前面漂浮,閃閃發亮,像在引路。
它飛過舊街巷,經過街市、茶餐廳、還有正在收攤的報紙檔。每個看到的路人都露出微笑,因為那光實在溫柔,像童年的記憶。
燈籠最後飛到了碼頭邊,停在一張長椅上。阿晴追到那裡,卻發現——長椅上坐著一個穿著舊式學生服的男孩,年紀大概十二、三歲,臉上帶著淡淡的光。
「妳的燈籠,好漂亮啊。」
男孩微笑地說。
「你是誰?為什麼我的燈籠會發光?」
阿晴喘著氣問。
男孩輕輕摸著燈籠:「因為妳在做的時候,心裡在想念一個很重要的人。那份想念,會變成光。這城市的星光太多,但最亮的,永遠是想念。」
阿晴瞪大眼:「那……你也是光嗎?」
男孩沒有回答,只是望向遠方的海。那裡,天星小輪正慢慢駛過,船身的燈映在水面上,一閃一閃。
三、失落的孩子們
男孩說,他叫阿朗,是一個「漂流的靈光」。
「很多孩子的願望,沒有人聽見。我就在收集那些還沒說出口的心願。」
他帶著阿晴一起在夜裡走。燈籠照亮前方的路,他們看見:
— 一個流浪漢在街角睡覺,燈光落在他身上,他微微笑了; — 一位巴士司機加班到深夜,看著那燈,想起遠方的女兒; — 一對老夫妻在公園長椅上依偎,燈光映出他們滿頭的白髮。
阿晴低聲問:「阿朗,為什麼你要幫他們?」
阿朗笑了:「因為城市很亮,但有些人卻活在暗裡。我只是想讓他們記起自己心裡的那盞燈。」
阿晴聽著,忽然想起奶奶躺在醫院裡的樣子。
「那我能不能請妳幫我帶光給奶奶?」
阿朗看著她的眼睛:「妳自己就能做到啊。只是要相信那光是真的。」
四、星光碼頭的願望
他們來到碼頭的盡頭。夜色靜得像呼吸都能聽見。燈籠在海風中微微搖晃。
阿朗伸出手:「把它放到海上吧,讓妳的想念去旅行。」
阿晴點頭,捧著燈籠,輕輕放入海面。那一刻,燈籠並沒有熄滅,而是在波浪間緩緩漂遠,映出一條金色的光路。
「奶奶,一定要快點好起來。」她在心裡默念。
阿朗轉身,對她微笑:「等她康復時,妳再來這裡。那時候,我可能已經去別的地方了。」
「你會回來嗎?」阿晴問。
「也許吧。」他頓了頓,「不過,妳要記得——這城市所有的燈,都來自人心。」
說完,阿朗的身影變得透明,像被風輕輕帶走。
五、光仍在
幾天後,奶奶真的康復了。她回家時,笑著摸摸阿晴的頭:「妳是不是偷偷祈了願啊?我在醫院做夢,看見妳做的燈籠,一直在我床邊亮著呢。」
阿晴笑了,什麼也沒說。只是那晚,她又跑到星光碼頭。
海面靜靜的,遠處的高樓燈光閃爍。
她彷彿聽見有人在風裡輕聲說:「謝謝妳,讓城市又多了一盞溫柔的光。」
阿晴抬頭,看見天空裡有一顆星特別亮——像那個微笑的男孩。
她在心裡默默想:
「原來,每個人的心裡,都可以是一盞燈籠。
只要願意發光,世界就會少一點黑暗。」
🌙後記
多年以後,阿晴成了一名社工。她常在節日期間,帶孩子們到碼頭邊,一起做紙燈籠,教他們用舊報紙和竹條,一層一層糊成形。
孩子問她:「老師,為什麼不用買新的?」
她微笑著回答:
「因為,最美的光,不是買回來的,而是我們親手做出來的。」
夜裡,碼頭邊的燈籠一盞盞亮起,倒映在海面上。
有人說,那些燈籠裡,藏著過去所有未被忘記的心願—— 也許其中一盞,就是那年中秋,阿晴親手畫滿星星的那一個。
💫寓意
這個童話寓意著——
即使身處最繁華的城市,人心也需要光。 而真正的光,不是霓虹或煙火,而是善良、想念與關懷。
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溫柔地照亮別人,香港的夜,就永遠不會黑。

星光碼頭的小燈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