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資組合的決策,個人偏好是相當關鍵的主觀因素。除非投資人全心相信特定投資組合架構,否則失敗將不可避免。憂柔寡斷的投資人必定經常變動所持有的部位,最終也會因為反覆的行情而招致嚴重後果。
2.全心相信的信心來自了解自身偏好的投資組合裡的風險。
3.缺乏信念會導致投資人追高殺低,降低投資組合的績效表現。
4.投資組合建構過程勢必牽扯許多個人條件。
5.如果個人擁有異乎尋常的專業技巧,可以運用於特定領域的主動式管理,藉以創造擊敗市場的優異報酬,並佔投資比重較高比例。對個人投資者,此技巧相當罕見。
6.投資期限是影響投資組合結構最重要的變數之一。
7.資產配置是一種建構投資組合的科學來符合個人需求和偏好的藝術。
8.各資產類別應佔總資產5~10%,最高配置不超過25%~30%。
9.過分自信導致的錯誤包含資產分散不足,過份熱衷選股,產生反效果的選市時機。
10.退休人士投資期限:供生活的資金搭配保有適當的資產基底可供成長。
11.年輕人的投資期限:買房、兒女教育基金、退休。
12.投機狂熱的本質,就是會讓最多的投資人資金,在行情顛峰暴露於市場風險,原本存疑的市場參與者,最終忍不住投降,決定加入狂歡宴會,這往往是行情的峰位。
13.回歸均值是金融市場極大影響力,因此定期的再平衡,買進受到市場冷落者,賣出市場青睞者,有它的必要性。但這意味投資人必需違背市場潮流,進行反向操作。很少投資人會真正進行再平衡。
14.建立反向部位是完成了半過投資過程。在歷經數月、數季、數年的等待與堅持,立場不夠堅定的反向操作者認輸,決定加入主流,雖然抒解了等待與堅持的痛苦,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
15.再平衡代表著非凡的理性行為。出脫強勢者,買進弱勢者。碰上極端市況,再平衡的操作往往最為困難,投資者需要異常果斷的決心。
16.以10~20年的投資長度來看,有80%的共同基金無法擊敗市場,但這統計樣本不包含已經不存在的業者,也就是倖存者偏差,所以實際的狀況更差。
17.20年的投資長度,共同基金績效每年平均落後市場2.6%,這數字是共同基金業者對投資人收的交易成本,也是參與這場賽局必需支付的成本。20%的贏家領先市場約1.4%,前提是你需要挑中贏家。
18.證券選擇低成本低周轉的被動管理指數基金。
19.結構不當的被動型指數基金,或是設計不當的主動管理策略,投資人都會因不必要的過高周轉率而受害。
20.高周轉率的問題:期限短,提供正價差機率不高,交易成本,摩擦成本會吃掉績效。
21.羅素指數每年進行的重整過程透明,規則明確,通常會引發風險套利行為,使指數投資人必需承擔相關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