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資料來源:大井泵浦
大井泵浦工業成立於 1967 年,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專業水泵製造商。公司總部位於新北三芝,在台灣擁有三座生產基地,包括新北三芝廠、高雄正義廠,以及預計 2025 年第4季啟用的高雄環球新廠。大井泵浦主要產品涵蓋各類 水泵(抽水馬達),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從民生用的建築自來水加壓、農業灌溉,到工業用的機械製程冷卻、娛樂休閒設施供水等皆有涉及。簡單來說,不管是住家大樓穩定供水,還是工廠生產線冷卻設備,都可能有大井的泵浦在背後運轉。
目前公司營收以民生和建築相關市場為大宗,2025年上半年營收結構中家用(民生)型水泵占比 73%,工業用泵浦占 24%,其餘約 3% 為零件及其他收入。其中建築物用泵浦是最大宗的應用產業,占總營收約六成;大井在台灣建築物屋頂水塔加壓泵領域的市佔率超過 60%,可謂市占龍頭。營運版圖上,過去大井仍以台灣內銷為主(2025年上半年內銷約占68%,外銷32%),但近年公司也積極拓展海外,包括在美洲、歐洲、日、東南亞等地發展代理商與通路,目標邁向全球前十大泵浦品牌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工智慧(AI)浪潮興起,公司近年開始投入科技水泵領域,也就是應用於資料中心伺服器液態冷卻系統的特殊水泵產品。這塊新興業務雖然目前營收占比仍小,但被視為大井泵浦未來成長的重要契機。產業趨勢與成長率
傳統泵浦產業過去成長相對穩健平緩,需求多隨民生經濟和基礎建設而變動。然而隨著近年 AI 高速運算(HPC)的蓬勃發展,帶動資料中心伺服器對液冷散熱的需求大增,泵浦產業出現令人矚目的新藍海市場。因為最新一代的 AI 伺服器(例如搭載 NVIDIA H100 GPU 等)單機櫃功耗動輒數十千瓦,傳統風扇空冷已難以有效散熱。為確保伺服器穩定運作,全球伺服器製造商與雲端資料中心正快速轉向液態冷卻(Liquid Cooling)技術。液冷系統通常由冷板(cold plate)、冷卻液分配單元(CDU)、管路和水泵等元件構成,而水泵正是液冷循環的核心,負責驅動冷卻液在伺服器與熱交換器之間循環。
目前液冷伺服器滲透率雖仍在起步階段,但增長極快。據 TrendForce 預估,2024 年具備液冷系統的 AI 伺服器滲透率約14%,2025 年將飆升至 33%。也就是說,到明年每三台 AI 伺服器就有一台採用液冷,較今年比例翻倍成長。這股趨勢帶動整體液冷相關市場水漲船高。有研究指出,2025年全球資料中心液冷市場規模約可達 14.5 億至 46.8 億美元,預期到 2034 年將快速成長至 225 億至 897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9%–40%。雖然各機構預估值有差異,但方向一致地看好未來十年液冷市場的爆發性成長。對泵浦產業而言,伺服器液冷應用意味著巨大的新商機:未來無論是直接液冷(冷板+CDU)還是浸沒式液冷方案,都需要大量可靠的循環水泵來維持冷卻迴路運轉。傳統以民生和工業用途為主的泵浦廠商,只要能切入這波趨勢,就有機會分享 AI 時代的高速成長紅利。
預期成長空間
在 AI 伺服器液冷這塊全新市場中,大井泵浦擁有不小的成長想像空間。以目前全球 CDU 循環泵(資料中心冷卻液分配單元內的水泵)由丹麥 Grundfos 和德國Wilo領先。臺灣本土過去並無專門供應商,不過大井有機會在在地供應鏈的庇護下闖出一片天。大型電源暨電子系統廠 台達電看好液冷趨勢,透過旗下創投單位持有大井泵浦約 2.59% 股權,並與其合作開發應用於自家液冷機櫃(CDU)系統的水泵。2024 年科技水泵開始貢獻營收(約占當年營收的1%)。隨著合作深化、產品放量,公司甚至取得國內散熱大廠的訂單作為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種種跡象顯示,大井正逐步站穩 AI 液冷供應鏈。

由於目前基數還小,科技水泵未來的營收成長率可望十分可觀,有望達5%以上。換言之,在整體營收規模維持成長的前提下,科技液冷泵業務一年內將成長數倍。雖然占比看似仍不大,但這塊業務毛利率較高,對獲利貢獻的提升幅度會更顯著。更長遠來看,如果 AI 需求持續爆發,到 2027 年甚至以後科技水泵貢獻可能上看雙位數比重,成為公司新的支柱。
尤其大井目前是少數具備在地生產優勢並切入國際大廠液冷體系的廠商,有機會隨著台灣系統廠與散熱廠在 AI 供應鏈中的地位提升。例如先以台廠為基地取得實績,再逐步向國際資料中心市場擴張,其未來潛在市場空間相當值得期待。總的來說,切入 AI 伺服器冷卻開啟大井在本業營收之外額外創造長期向上的動能。

產品現況分析

大井泵浦目前產品線完整,覆蓋九大應用領域,可提供一站式的泵浦解決方案。產品大致可分為民生用泵浦與工業用泵浦兩大類,前者包括家庭及商業建築給排水、蓄水池加壓等設備,例如我們常見的大樓頂樓加壓馬達;後者則涵蓋工廠製程冷卻、循環用水、農漁業灌溉抽水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多元的產品線讓大井能服務從一般住戶到工業企業的各類客群,也建立起「大井用心、用水安心」的品牌形象。從銷售占比看,民生用產品約占營收七成以上,工業產品約占四分之一,其餘零件與服務僅佔一成以內。這反映出公司營收與房地產景氣及基礎建設投資關聯度高,住宅和商用建築市場是營運的命脈。
觀察近年的產品銷售情形,各產品線成長出現分歧:傳統民生與工業用泵浦業績在 2025 年略顯壓力,25Q2 營收同比下滑 5.7%,主因台灣房市緊縮政策導致新建案減少、水泵需求轉弱,以及美國對等關稅與新台幣升值造成工具機外銷放緩。房市低迷讓建築用泵需求進入低潮,而工具機相關的工業泵業務(約占營收18–20%)也同步轉弱。因此公司短期整體營收陷入持平甚至小幅倒退的局面。

然而另一方面,新興的科技水泵產品線卻在此時展露亮點。大井自 2020 年開始布局資料中心液冷泵浦研發並陸續推出新產品(如 2024 年發表的 TG 系列循環泵浦),雖然目前出貨量不大,但已成功切入大型客戶。科技水泵的單價約為民生泵浦的 1–1.5 倍,毛利率更高出約 10–20 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賣一台伺服器液冷泵的利潤,相當於傳統家用泵浦數倍之多。這使得儘管科技水泵目前營收占比只有幾個百分點,卻有潛力在未來帶動整體毛利率上揚。整體來看,大井現有主力產品線穩定性佳但受景氣波動,新興產品線則具備高成長高獲利特性,兩者形成互補。公司未來的挑戰與機會,在於如何平衡既有市場的經營同時,全力抓住新應用爆發的契機。
競爭優勢
作為台灣泵浦龍頭企業,大井泵浦擁有多項競爭優勢助力其長期發展。首先是深厚的技術與研發實力。公司成立逾半世紀,累積了 58+ 年產業經驗,培養出一支超過 50 人的研發團隊,擁有 100 多項泵浦相關專利技術。大井在馬達設計、材料工程、機電整合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強,使其產品性能和品質獲得國內外認證(通過 CE、RoHS、UL、ISO9001 等多項國際認證)。再者,大井的垂直整合與品質管控能力出色,公司自行建置了通過國際認證的馬達與泵浦測試實驗室,從研發到生產、驗證均能在內部完成。這確保了產品的一致性與可靠度,同時也縮短開發時程、降低成本。
在市場地位上,大井具備本土品牌與通路優勢。憑藉長年深耕,"WALRUS大井"品牌在台灣享有極高知名度與信譽,特別是在建築給水領域市占第一。穩固的國內客戶基礎(如各大建商、水電工程商)帶來規模經濟,也形成競爭者的進入門檻。此外,公司注重客戶關係與解決方案服務,強調提供「全方位泵浦解決方案」,針對客戶需求客製化產品。例如針對不同產業的特殊需求,大井能調整泵浦的材質、結構或馬達控制,以滿足客戶場景;這種彈性服務提高了客戶黏著度和轉單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AI伺服器液冷這塊新領域,大井取得先發優勢:一方面背靠台達電這類大廠合作,得到資源與訂單支持;另一方面憑藉製造在地化,成功打入台灣重要散熱廠供應鏈作為第二供應商。在液冷供應鏈中,不論是冷板、快接頭等小零件,或如泵浦這樣的關鍵部件,市場都渴求可信賴的第二來源。大井的加入有望填補這一空缺,在國際大廠壟斷的市場中攻下縫隙。同時,公司正積極布局海外,透過參加國際指標展覽(如 Computex 展示先進產品)和拓展各地代理商,加速品牌國際化進程。總合以上,大井泵浦兼具技術實力、在地市場根基與新興領域卡位的優勢,為其未來擴張提供了強勁的後盾。
財務表現

從財務表現來看,大井泵浦近年營運穩健且有逐步成長趨勢。2021–2023 年公司營收皆維持在新台幣 13.9–14.0 億元水準,年純益約 7.5–7.7 千萬元左右,每股盈餘(EPS)約 2.5 元上下。整體而言,2021-23 業績平穩,獲利能力保持在一定水準(淨利率約5%上下)。2024 年則出現亮眼的跳增:營收攀升至 16.13 億元(年增約 15%),稅後純益突破 1 億元,EPS 達 2.85 元,創下上市以來新高。管理層也順勢提高了股利發放,2024 年現金股利每股 2.1 元,高於往年水準。2024 業績成長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疫情後建築與設備需求回溫,另一方面公司提升產品毛利結構(如高毛利產品占比提高)也有助益。實際上,2024 年大井的營業毛利達 4.64 億元,毛利率約 28.8%,較前幾年明顯改善。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不過進入 2025 年,短期逆風因素使獲利出現壓力。2025 年第二季單季營收約 4.23 億元,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 5.7%,毛利率降至 25.9%。當季稅後淨利幾乎打平(僅 100 萬元左右),EPS 只有 0.03 元,同比大減 97%。主要原因並非本業競爭力問題,而是匯率波動導致的毛利侵蝕與匯兌損失:2025 上半年新台幣大幅升值,壓低了出口產品毛利,再加上美元負債的匯損,使獲利短暫失色。不過,2025 上半年累計 EPS 仍有 0.83 元,顯示第一季表現相對正常,問題集中在第二季。隨著匯率趨穩以及公司調整報價機制,下半年盈利可望恢復常態。也就是說,經過2025的盤整後,2026 年獲利有機會大幅增長七成以上,創下新高。財務數據反映出,公司核心業務抗跌力尚可,而新業務放量則有望帶來盈利的新高峰。長線投資人不妨留意短期匯率等雜音過後,公司獲利曲線重回上行軌道的表現。
成長動能
大井泵浦未來一至三年的成長動能,主要可從內生擴產和外拓新應用兩方面來看。首先,在產能布局上,公司正迎來擴廠效益。高雄最新的環球廠區預計 2025 年底投產,屆時將使大井總產能有望翻倍。新增產能一方面可支應傳統業務拓展海外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更是為科技水泵等新產品的量產鋪路。在接單方面,公司透露目前來自AI液冷的小批量訂單有望倍數增長,預計下半年起相關泵浦出貨將明顯放量。同時,其他國內散熱與資料中心設備大廠看見成功案例後,亦有可能陸續採用大井的方案。這些新應用領域的訂單將成為營收新增長來源。
產品研發方面,公司也持續推出創新型產品以開拓市場。例如針對 電動車電池熱管理的水泵系統、大型 AIoT 智慧建築的節能泵浦方案等,都在研發版圖之中。特別是在 AI 伺服器液冷領域,大井已於 2024 年 Computex 展出最新的資料中心冷卻方案,展示自家循環泵如何整合在 CDU 液冷機櫃與浸沒式液冷槽中運作。這些展示不僅吸引潛在客戶目光,也象徵公司研發實力足以滿足高階應用需求。可以預期,隨著 AI 應用持續擴大,大井在科技水泵方面將有更多產品問世,增加銷售動能。
此外,台灣房市經過一年多修正後,建築開發需求有機會逐步回穩,帶動民生建築用泵需求回升;國際工具機景氣復甦則有助工業泵業績反彈。這些傳統板塊的回暖,配合同期新興板塊的成長,將使公司營收結構更為健康平衡。整體而言,大井泵浦正處於新舊動能交替的階段,為未來數年營運帶來催化劑,營收獲利皆有望步入新一輪成長循環。
風險
當然,投資大井泵浦也需留意各項可能的風險與挑戰。首先是原物料成本與匯率風險。泵浦產品的主要成本來自金屬零件、馬達繞線(銅)等原料,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上揚,將壓縮公司毛利。此外,大井雖立足台灣,但也有一定比例收入來自出口(約三成),如果新台幣突然大幅升值,就如同 2025 年上半年那樣會直接侵蝕產品競爭力與帳面獲利。因此匯率和原料價格的不確定性,是公司利潤穩定性的變數。
其次是市場需求的周期性與不確定性。AI 伺服器液冷雖然前景看好,但高科技產業本身具有投資循環快的特性。一旦未來全球科技景氣放緩、資料中心擴建趨緩,對液冷相關泵浦的需求增速可能低於預期,短期訂單能見度降低。大井目前在這塊新市場剛起步,訂單能見度相對依賴少數客戶(如台達電等),集中度較高,若大客戶資本支出延後也會影響公司成長節奏。因此 AI 投資熱潮的可持續性是需要關注的變數。傳統業務方面,民生用泵浦和建築市場則受房地產景氣循環影響,如果高利率環境持續、建案量長期低迷,公司主力營收來源也可能面臨壓力。
再者是競爭加劇的風險。雖然大井在台灣市占高,但放眼國際泵浦市場,強敵環伺,包括前述的 Grundfos、Wilo 等跨國大廠,它們的技術實力與資源遠勝大井。如果未來這些巨頭加碼亞太市場、或著眼液冷應用推出針對性產品,大井在海外開拓之路將面臨激烈競爭。同時,國內也不排除有其他廠商看中液冷商機投入市場。大井能否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在成本上維持優勢,將是對其競爭優勢的考驗。
最後,大井目前的海外滲透率仍不高也是一項風險。國內市場再大畢竟有限,如果海外開拓未如預期,成長性將受限。公司雖訂下拓展全球的目標,但各地市場需求特性、認證門檻、在地渠道經營等都有挑戰,進軍國際需要時間成本。一旦國內市場趨緩而海外尚未接棒,營收成長可能出現空窗期。在這過程中,投資人需要留意公司的國際化進度是否順利。綜上所述,原料匯率、需求波動、競爭環境和海外拓展,都構成對大井泵浦的潛在風險變數,需要審慎觀察應對。
領趨觀點
總體而言,大井泵浦是一家根基穩健、正在積極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優質公司。它在台灣民生與工業水泵市場擁有絕對領導地位,本業提供了穩定的營收基礎和現金流。同時,公司敏銳地抓住 AI 時代帶來的液冷新趨勢,投入研發布局科技水泵,這為未來業務成長開啟了想像空間。儘管短期受到匯率、房市景氣等因素干擾,2025 年獲利壓力較大,但這些多屬週期性或一次性影響。展望未來 3–5 年,隨著新廠投產、液冷產品線擴張以及海外市場所取得的進展,公司營收與獲利有望邁上新的台階。尤其是AI伺服器液冷應用,若發展順遂,大井有機會從中培養出「第二成長曲線」。
液冷市場雖熱度高漲,但競爭和技術門檻同樣存在,大井能分得多大杯羹仍取決於自身實力與策略執行。不過以目前跡象看來,公司管理層展現了前瞻性和行動力,從技術研發到策略合作都搭上了產業趨勢。
未來建議持續追蹤幾項重點:其一,科技水泵訂單及客戶拓展進度,包括與台達電合作深化程度、是否再拿下新的大廠訂單等。其二,新產能消化與營收成長率恢復情形,觀察 2026 年起營收是否因液冷業務放量而明顯跳升。其三,毛利率走勢,留意產品組合轉變(高毛利佔比提升)是否帶來整體獲利能力改善。以及匯率、原料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是否趨於平穩。總的來說,大井泵浦兼具防禦性與成長性:穩固的傳統業務,而AI液冷題材賦予成長潛能。在市場風格偏好AI概念且強調基本面的當下,大井的投資價值值得中長期關注。
參考資料
- 大井泵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25 Q3 法人說明會簡報》,2025。
- TrendForce 研究報告,《2024–2025 年液冷伺服器滲透率與資料中心冷卻市場趨勢》。
- IT Pro Magazine,《資料中心液冷系統破解伺服器散熱瓶頸分析》。
- 各大財經新聞報導(如經濟日報、工商時報、MoneyDJ):「大井泵浦進軍 AI 伺服器液冷應用」系列報導,2024–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