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裡頭有這樣一句話:Xennials 是最後一代真正記得「離線世界長什麼樣子」的人。這一句話觸動了我,出於好奇,我特地上網查找了關於 Xennials 的定義及資料。
「Xennials」 是一個介於兩個主流世代之間的「微世代(micro-generation)」的名稱,不同學者與媒體各有不同的看法。根據 墨爾本大學社會學家 Dan Woodman 的研究,出生於 1977 至 1983 年 的孩子,被歸類為 Xennials——這群人橫跨了 X 世代與千禧世代的分界線。
英國《The Independent》則將範圍略為延伸,將 1977 至 1985 年 出生的人歸入此列,並形容他們是「成長於無科技、成年於數位時代」的一代。而美國媒體 Business Insider 的定義稍有不同,他們將 1978 至 1984 年 出生的人稱作「夾縫世代(The Oregon Trail Generation)」,象徵這群人正好踩在兩個世界的分水嶺上。
由於各地科技普及的時間不同,在亞洲地區,人們普遍將範圍再往後延一點——大約落在 1977 至 1990 年初期 之間。
這是「最後一批在沒有科技的世界長大、也是第一批學會與科技共存的人」。
在網絡科技並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想要了解世界,必須透過廣播、電視、報紙,甚至是百科全書。如今一個搜索引擎或ChatGPT就可以了。

Xennials世代屬於「科技耐受度」人群
BBC 曾形容,這一代人Xennials擁有一種「科技耐受度」:意思是他們不像上一代(X世代)那樣抗拒或害怕科技,但也不會像年輕一代(Z世代、千禧世代)過度依賴或沉迷科技。
Xennials世代的人能夠接受、學習並靈活運用新科技,但又有不過度依賴新科技的能力與心態。對 Xennials 來說,他們的童年沒有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或高速網路,但在成長過程中又親身經歷了科技迅速普及的時代:
從傳統的撥號電話、撥號上網,到 MSN、ICQ 這些早期即時通訊工具,從第一支只能按號碼鍵的手機,一路跨越到如今觸控螢幕的智慧型手機、雲端服務和社群平台的全面普及。他們走過了傳統,跨過了數位科技。
他們有能力使用科技,也懂得放下科技,這種在「接受」與「距離」之間取得平衡的能力,就是 BBC 所說的「科技耐受度」。
「科技耐受度」(technological tolerance) 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學術名詞,而是媒體(如 BBC)用來形容 Xennials 這一代人 對科技的特殊態度與適應能力的一種概念性描述。
🌿舉個生活例子:
一位 Xennial:
能用手機導航、行動支付、線上開會;但仍會習慣隨身帶筆記本、用紙筆記錄、下班後關掉通知。
他們知道科技的便利,也明白過度連線的疲憊。這種「能連上,也能拔掉插頭」的自在與分寸感,
正是他們的特質。
簡單一句話總結:
科技耐受度,就是既能擁抱科技,也能適時離線的智慧。

可以長時間不碰手機 又需要手機的一群人
研究機構 Kadence Insights 對 Xennials 世代給出的定義是,他們認為這群人在數位時代與傳統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點,既能自在地使用各種科技產品,但又不會被科技所左右或束縛。
Kadence Insights指出,Xennials 世代的人,能夠幾個小時內不碰手機,但當環境過於安靜或缺乏刺激時,偶爾會感受到一絲「技術焦慮」。他們展現出對科技既依賴又保持距離的獨特心態。同時又懷念那些沒有螢幕干擾的純粹時光。
他們出生於沒有網絡的時代,卻成長於網絡興起的時代。他們知道沒有網絡的日子如何度過,也懂得有網絡的日子又是如何度過。他們是在戶外奔跑長大的孩子,也在學校的電腦教室裡,見證了網路興起的一群人。
墨爾本大學教授 Dan Woodman 認為,「Xennials 的特質在於同時理解兩個世界。」
他們在沒有網路的童年學會社交,也在網路誕生的瞬間學會線上互動。他們是第一批用 MSN 聊天、卻也寫過明信片聯絡的朋友;懂得聽卡帶、也習慣串流音樂;寄過信,也寄過電子郵件。他們經歷過資訊不足的焦慮,也在資訊過載的浪潮中學會選擇。
《Business Insider》 曾形容 Xennials 是「最後記得什麼叫『不需要一直被找到』的人」。他們能出門不帶手機,卻也能用手機付款、導航、追劇。他們清楚科技帶來的便利,也明白那份被連線太久的疲憊。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他們練就了一種平衡——既熟悉雲端,也珍惜離線的靜謐。

時代的見證者
如今,這群人都已是超過四十歲。他們在職場上是數位轉型的關鍵一代,在生活中是連結傳統與未來的橋樑。他們懂得懷舊,卻不抗拒創新;懂得速度,也珍惜緩慢。在這個幾乎無法脫機的世界裡,Xennials 是最後一代真正記得「離線世界長什麼樣子」的人。
結語:
我們的童年,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Wifi,也沒有社群軟體。想要找朋友或親人,不是直接跑去敲門,就是拿起電話撥號聯繫。 記得80年代的電話,那是種需要用手指插進號碼洞口,一格一格慢慢搖撥的轉盤電話; 到了90年代,按鍵式電話開始普及,電話鈴聲清脆響亮, 每當鈴聲響起,我們總是充滿期待,急忙跑去接聽那通來電。 而如今,智慧型手機普及了,而我們大多時候都寧願設定為靜音, 只想留下耳邊的寧靜,讓自己有短暫的喘息空間。

🌏 小總結:
Xennials = 出生於 1977 至 1985 年左右的一代人。
他們:
√童年沒有智慧型手機、網路與社群軟體;
√青少年時期開始接觸電腦、網際網路、MSN、ICQ;
√成年後成為第一批數位化工作與社交的使用者。
他們是
🧠「懂卡帶,也懂串流」的人,
💌「寫過信,也發過Email」的人,
📞「等過電話響,也等過訊息回覆」的人。
正如社會學家 Dan Woodman 所說:「Xennials 是同時理解兩個世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