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有聽到聲音嗎》活在這個世代,你滿意嗎?當科技不斷進步,我們都以為世界變好,但真的是這樣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篇文章是整理自《喂?有聽到聲音嗎》EP.13 的內容,這一集我們討論了這個世代的變化以及我們的觀察,雖然有些閒聊,但也有些輕鬆的觀點,整理成文字給大家。




  1. 科技與生活壓力
    • 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增加了人們的焦慮感,如成就焦慮和社會比較焦慮。
    • 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多元化,從工作到人際關係,都可能導致焦慮和憂鬱症的增加。
  2. 社群媒體與心理影響
    • 與社群媒體相關的焦慮問題被多次提及,例如按讚焦慮和社交比較。
    • Mio 分享個人例子,認為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別人的生活成就常常會讓人感到焦慮,特別是在涉及自己的孩子時更加明顯。
  3. 憂鬱症的社會化
    • 討論了憂鬱症在當代社會中更容易被接受和討論的情況,但也提出了一些人可能會濫用這個概念來獲得關注的問題。
  4.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 討論了個人與社會的距離感問題,即使在社交媒體上看似親近,實際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距離可能更遠。
  5. 對自我和他人的評估
    • 最後,討論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如何對自己和他人進行評估,這種評估可能受到社會媒體和虛擬生活的影響。
三人分別聊到的觀點



Mio 的觀點:

科技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增加了成就焦慮和社會比較焦慮。

  •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他人的成就常常會引發焦慮感,尤其是在涉及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時更加明顯。

Maggie 的觀點:

  • 強調社會媒體和虛擬生活對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真實距離感造成的影響。
  • 討論了社交媒體上的虛擬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際互動之間的差距,這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宸瑒 的觀點:

  • 指出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多元化,不僅僅侷限於科技和社群媒體,還包括工作和人際關係等方面。
  • 討論了憂鬱症在當代社會中更加被接受和討論的現象,同時也指出了一些人可能濫用憂鬱症的概念來獲取關注。


總結

這些觀點共同揭示了現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於個人心理健康的複雜影響,以及人們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和壓力。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供了對這一議題深入理解的貢獻。

這段對話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參與者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一腳跨在新媒體、另一腳則是在影視圈。 製作過多部百萬點擊的新媒體影音,也開發過進入國際創投的故事。 有時候追劇是興趣,有時候是工作。 喜歡從劇中人物中找到一些小小的想法,然後記錄下來。 行銷出身,偶而會興之所至的揀著寫一些觀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豎屏劇跟豎屏劇之間,其實也有決定性的差異。 兩種原本截然不同的豎屏劇經濟模式,在中國大陸正在慢慢靠攏,也因此,台灣在這階段有極大的空洞,因為台灣目前尚未發展出來有連續故事感的「豎屏劇」經濟模式。
豎屏劇在台灣的市場到底有沒有機會被打開? 從 2020 年開始,中國大陸開始慢慢的把橫店變為豎店,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許多人在觀望,而這個觀望期大約在去年的時候為最高峰,而又為什麼時至今日,一直沒有人做豎屏呢? 去年筆者到北京做項目提案的時候,遇到了多組製作人、發行商,大多數人都會花會議一
如果你們真的是我朋友,該在乎的就不會是我失敗回來的事,而是我是否真的像報導所說那樣,如果是真的,我又為什麼那麼做,你們應該要好奇這個才對。 那些我不需要向他們解釋的人拼命問,我想向他們解釋的人卻又沒人肯聽我說、沒有人問我。   在《歡迎回到三達里》的故事裡面,很大一塊講述了友情、愛情以及親
4/5歡迎回到三達里
所有的一切回歸於自身,於是我慢慢的變的更好也更壞了,我自己喜歡這樣的狀態,願意被看見缺點以及優點的一個普通人。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豎屏劇跟豎屏劇之間,其實也有決定性的差異。 兩種原本截然不同的豎屏劇經濟模式,在中國大陸正在慢慢靠攏,也因此,台灣在這階段有極大的空洞,因為台灣目前尚未發展出來有連續故事感的「豎屏劇」經濟模式。
豎屏劇在台灣的市場到底有沒有機會被打開? 從 2020 年開始,中國大陸開始慢慢的把橫店變為豎店,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許多人在觀望,而這個觀望期大約在去年的時候為最高峰,而又為什麼時至今日,一直沒有人做豎屏呢? 去年筆者到北京做項目提案的時候,遇到了多組製作人、發行商,大多數人都會花會議一
如果你們真的是我朋友,該在乎的就不會是我失敗回來的事,而是我是否真的像報導所說那樣,如果是真的,我又為什麼那麼做,你們應該要好奇這個才對。 那些我不需要向他們解釋的人拼命問,我想向他們解釋的人卻又沒人肯聽我說、沒有人問我。   在《歡迎回到三達里》的故事裡面,很大一塊講述了友情、愛情以及親
4/5歡迎回到三達里
所有的一切回歸於自身,於是我慢慢的變的更好也更壞了,我自己喜歡這樣的狀態,願意被看見缺點以及優點的一個普通人。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疫情之初,人們囤積衛生紙;疫情之未,雲端服務業囤積伺服器;6 月 15 日解封的加州將面臨缺人、缺工、缺料及物價爆漲的後疫情之亂⋯⋯而這背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因。
數位遊牧生活一年多前因疫情危機被迫停止,我在巴拿馬體驗了六個月封城。一年多後的今天,我剛剛打完疫苗第二劑,此時我沒有興奮,只有鬆一口氣。若你覺得現在未來充滿未知,我想與你分享我和新冠肺炎相處一年多來的總結:「與其等待恢復自由那一天的到來,倒不如現在就開始練習與疫情共存。」
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不知道大家還好嗎?突然改成在家上班/上課,是不是有些不習慣,或是手忙腳亂呢?今天法科暫時不聊劇,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國外居家上班/上課超過一年後,所歸納出的三個提升居家生活的小提案。
這週因為疫情的關係,公司開始實習遠距工作後,除了拜讀網路上已經有多年經驗的文章之外,可以藉這個機會嘗試使用新工具也算是我很喜歡的環節。以下就簡單的分享這幾天發現的好玩工具,雖然不一定在公司內部能推行起來,但至少有一個機會開始讓大家願意去摸索不一樣的東西。
最近因為疫情升溫,愈來愈多朋友必須在家工作、孩子也得在家遠距上課,維持正常作息時間,定時工作/上課或休息,變得非常重要。 有朋友說可在家中播放學校鐘聲來維持作息,這真是好主意,但要怎麼讓鐘聲按時自動響起呢?如果你家有 Apple TV、HomePod,就可以用下方的步驟,自動在設定的時間於指定的裝置
被瘟疫趕鴨子上架的遠端工作,在矽谷竟意外地玩出了火花。現在各大公司都食髓知味,紛紛開始計劃玩更大的下一步。以後的職場會不會只剩下一張書桌和電腦?
疫情之初,人們囤積衛生紙;疫情之未,雲端服務業囤積伺服器;6 月 15 日解封的加州將面臨缺人、缺工、缺料及物價爆漲的後疫情之亂⋯⋯而這背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因。
數位遊牧生活一年多前因疫情危機被迫停止,我在巴拿馬體驗了六個月封城。一年多後的今天,我剛剛打完疫苗第二劑,此時我沒有興奮,只有鬆一口氣。若你覺得現在未來充滿未知,我想與你分享我和新冠肺炎相處一年多來的總結:「與其等待恢復自由那一天的到來,倒不如現在就開始練習與疫情共存。」
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不知道大家還好嗎?突然改成在家上班/上課,是不是有些不習慣,或是手忙腳亂呢?今天法科暫時不聊劇,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國外居家上班/上課超過一年後,所歸納出的三個提升居家生活的小提案。
這週因為疫情的關係,公司開始實習遠距工作後,除了拜讀網路上已經有多年經驗的文章之外,可以藉這個機會嘗試使用新工具也算是我很喜歡的環節。以下就簡單的分享這幾天發現的好玩工具,雖然不一定在公司內部能推行起來,但至少有一個機會開始讓大家願意去摸索不一樣的東西。
最近因為疫情升溫,愈來愈多朋友必須在家工作、孩子也得在家遠距上課,維持正常作息時間,定時工作/上課或休息,變得非常重要。 有朋友說可在家中播放學校鐘聲來維持作息,這真是好主意,但要怎麼讓鐘聲按時自動響起呢?如果你家有 Apple TV、HomePod,就可以用下方的步驟,自動在設定的時間於指定的裝置
被瘟疫趕鴨子上架的遠端工作,在矽谷竟意外地玩出了火花。現在各大公司都食髓知味,紛紛開始計劃玩更大的下一步。以後的職場會不會只剩下一張書桌和電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讀者會不會覺得現如今的社會很浮躁,這麼浮躁的氣氛洗腦出來的人生建議會健康嗎。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Thumbnail
 你幸福嗎? 近幾年來,你們有發現更多的人關注「幸福學」的議題嗎? 也許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忙碌的生活,資訊的爆炸,生活的不確定感,讓人類感知生活中的壓力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焦慮與不安的情緒充斥在生活當中,現在有些公司及人資在訓練上已經開始調整,不再只是安排和工作上直接先關的硬課程,希望員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這幾年的社會氛圍讓我越來越有一種笑貧不笑「壞」的感受,而我們對於生活許多面向也愈加不信任。個人的力量很小也很大,想改變這個社會,我們或許可以從「關心政策」開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讀者會不會覺得現如今的社會很浮躁,這麼浮躁的氣氛洗腦出來的人生建議會健康嗎。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Thumbnail
 你幸福嗎? 近幾年來,你們有發現更多的人關注「幸福學」的議題嗎? 也許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忙碌的生活,資訊的爆炸,生活的不確定感,讓人類感知生活中的壓力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焦慮與不安的情緒充斥在生活當中,現在有些公司及人資在訓練上已經開始調整,不再只是安排和工作上直接先關的硬課程,希望員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這幾年的社會氛圍讓我越來越有一種笑貧不笑「壞」的感受,而我們對於生活許多面向也愈加不信任。個人的力量很小也很大,想改變這個社會,我們或許可以從「關心政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