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奴隸套上了奶嘴
隨著二十一世紀到來,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被套上了奶嘴
,慢慢的成為「邊緣人」。就大學生(社會的未來)來說,四五十年代的讀書人在一起導論的是國家的未來,是世界動向;七八十年代大學生們在一起也是導論學業,社會建設。
而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不是天天追劇,就是死宅玩遊戲,很少有人能夠對社會問題、國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並且他們很少有人能意識到自己正慢慢遠離正常的社會生活,成為邊緣人,成為現代化奴隸
。

奶頭樂(英語:tittytainment),又譯為奶頭娛樂或奶嘴娛樂,是一個合成詞,來自於英文「titty」(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兩詞的組合,根據德國作家Hans-Peter Martin稱是由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創造的,特別泛指那一類能讓人著迷、又低成本、能夠使人滿足的低俗娛樂內容。
這個設想: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會不用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安慰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比如網路、電視和遊戲)填滿。
社會動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
那要如何避免少數得益者與大多數的底層人民間的衝突呢?
方法之一是給其「奶頭」,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
讓他們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
可以通過觀察社會現象而窺探一二,主要表現在媒體的泛娛樂化、大眾對於娛樂和遊戲產業的高度關注和追隨等。
資本主導的社會制度,
控制經濟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在現今貧富懸殊的世界結構中,20%的菁英階級統治著其他80%的人(帕累托法則,他們深諳使用金錢控制人性,從而在數千年的文明演化至今,8成人已被馴化為金錢的奴隸,全球資本化-就是他們創造新世界秩序的核心架構。
布里辛斯基計策:誰也沒有能力改變未來的「二八現象」,而要讓20%的精英們高枕無憂,80%的人安分守己,就得採取麻醉、低成本、半滿足
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像安撫嬰兒一般,給他們嘴裡塞一個「奶頭」。
政府通常會對有爭議的內容實施管控,然而在奶頭娛樂的體制中,只要不會撼動利益,就可以見到其對於低俗內容的放鬆,儘管有些誇張,但是確實指出貧富分化的差距。
最基本例如發洩型娛樂:開放色情產業、熱鬧選戰造勢、無休止的口水戰、暴力網路遊戲。或者是如滿足型,報導無聊小事(可愛動物、明星醜聞)、廉價品牌橫行(自產品牌或引進山寨手機、白牌服飾)、商品優惠活動(例如飾品、旅遊簽證)、視聽娛樂大眾化(偶像劇、動畫、好萊塢)等。
這類娛樂十分受歡迎,由於生活辛苦的大眾對於此需求有所提升,使得不知不覺中,自然發生他們樂不思蜀、喪失思考能力
。因此社會對於不正統的通俗文化也就變得十分寬容。而商人、政府高層們也樂見其成,透過如同一般民眾「吸奶頭」的方式,使社會中下階層著迷其中。
這些娛樂遊戲通過佔用人們大量 的時間與精力, 無心去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從而讓20%的精英們達到一定的統治目的。
會發生上述結果則在於全球化世界會導致貧富差距快速拉大,80%(以上)的人將落入失敗方且無任何方法避免此一結果,處置邊緣化人口的最佳辦法只有(containment)「圍堵」「集中」「淘汰」。
要使全球80%「邊緣化」的人安分守己,20%搭上全球化快車的人可以高枕無憂,就需要採取對色情寬容、麻醉除罪化、放寬交通違規、槍枝氾濫等用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解除被「邊緣化」的人的精力與不滿情緒。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召開了一次會議,據說聚集了全球當時的500多位政治、宗教及商業精英。會議的主題是什麼呢,如何應對全球化?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將會加劇貧富差距,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們(「我們」)將被徹底「邊緣化」。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化解這80%的人們和20%精英之間的矛盾衝突?如何化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里辛斯基認為,唯一的玩法就是:給這些80%的人們,都塞上一個快樂的「奶嘴」
。讓他們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資訊當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慾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
「奶頭戰略」
布里辛斯基說: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自我判斷能力;最終他們會集體無意識,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奶頭戰略」。
具體比如:
- 一、大力發展發泄性的產業;
包括色情業、賭博業、暴力型影視劇、網路遊戲;持續聚焦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負面新聞等等;讓大眾有一個渠道將多餘的精力發泄出來。 - 二、大力發展滿足性的產業;
包括持續報導連篇累牘的無聊瑣事;比如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里短;發展廉價品牌,搞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發展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產業;讓大眾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說白了,對於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們,只需要給他們一張電影票,一桶爆米花,一瓶可樂;讓他們有畫面可看,有東西堵嘴,有「快樂」沉浸,一切就妥了。
在「我們」裡「我」到底算個什麼東西?
這就是「我們」,可悲又可惡,可憐又可恨!實則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我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在「我們」裡「我」到底算個什麼東西?
當有人說「我們國家」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
你可以說我的汗毛,我的痘痘,我的無知,我的偏執,
你怎麼可以說「我們國家」呢?國家跟你有多大的關係?
當有人說「我們女人」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
你可以說我的感情,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體驗,
你怎麼可以說「我們女人」呢?女人跟你有多大的關係?
你當然可以說你是這個國家的,但是這個國家真是你的嗎?
你也可以說你是一個女人,但是你真能代表所有的女人嗎?
你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你真的誰也代表不了。
當有人在說「我們公司」的時候,「我」有股份嗎?
當有人在說「我們學校」的時候,「我」有產權嗎?
當有人在說「我們民族」的時候,「我」有尊嚴嗎?
當有人在說「我們家鄉」的時候,「我」有版圖嗎?

「我們」就像一碗古老的孟婆湯,喝太多了,就忘了「我」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了。
你除了兩個鼻孔可以出氣,你跟我一樣什麼都沒有不是嗎?你怎麼可以拿「我們」來麻醉自己,覺得自己好像很強大似的。
一群逃亡的羚羊,只是一隻羚羊;
一群返鄉的民工,只是一個民工;
一群狂歡的腦袋,只是一個腦袋;
「我們」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誰正在將你一口一口地「們」掉?可不可以嘗試安靜下來,自己抬個小板凳坐好去獨立思考一下?當你再次面對N年之前的「爾等」或是N年之後的「我們」,你能不能獨自梳理明白
:「我」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原文
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一切知識看起來似乎唾手可得,但卻讓很多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那種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精神也漸漸消失。
階層開始出現固化,基層年輕人向上的空間似乎變得越來越小。 就比如房價的居高不下,大部分青年買房子,都要傾盡父母畢生積蓄,或者貸款,出賣未來自身的勞動價值來換取安身之所,在這當中,有沒有人認真思考誰在炒高房價?
而以此帶來的後果就是,大部分青年人,背負著房貸、車貸、消費貸,所有的
激情與創造力
皆被磨滅殆盡
,最後只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夠安逸的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杜勒斯的「反共」與蔣介石的「反共」
杜勒斯曾勸蔣介石把國共之爭,視為自由世界反共戰爭的一環,準備長期整體作戰。但蔣介石名為反共,卻是墨守「漢賊不兩立」的中國觀念,把國共當爭權的內戰,是爭奪統治權的生死之鬥,而當蔣高喊口號,「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他只是在與時間競賽,心不在台灣;蔣在台灣的政權也沒有統治的正當性,要靠戒嚴與高壓控制。
杜勒斯以外交手段設法保障台灣安全,挖空心思嚇阻蔣介石對中國的冒進攻擊,並經由國際法律觀點確認台灣與澎湖非中國領土,保障台灣現狀。杜勒斯深信,透過自然演變,台灣與中國會走向兩個不同的軌道。
本書作者原為台灣媒體駐美國華府的資深特派員,經爬梳美國外交檔案與艾森豪回憶錄等資料,剖析杜勒斯的政治哲學與實質外交手段,是如何運用在美國對台灣情勢的評估與政策設計,替台灣留下演變成新國家的生機。
「杜勒斯十條」~ 這是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於1999年6月份,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報告。以下是美國ClA奉行的「杜勒斯十條」,用以腐化目標的國民、摧毀其國家民族傳統、擾亂社會制度、攻擊當地政府的十條措施,現正是消滅中國與傳統思想的十大步驟,本來是用來對付中國大陸,但先在香港及台灣試驗落實~
覺得其中幾條已經用在香港和台灣,例如香港的黃,毒和價值觀透過不同平台包括媒体,老師,律師,金錢。已經在香港和台灣年青—代實踐了!
「杜勒斯十條」
是西方旨在針對共產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
的行動守則
一、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藐視、鄙視、進一步公開反對他們原來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共產主義教育。替他們製造對色情奔放的興趣和機會,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性的濫交。讓他們不以膚淺、虛榮為羞恥。一定要毀掉他們強調過的刻苦耐勞精神。
二、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大氣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只要他們嚮往(美國夢)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們青年的注意力,從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於: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遊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時常製造一些無稽恐懼之事,讓人民公開討論。這樣就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種下了分裂的種子。特別要在他們的少數民族裡找好機會,分裂他們的地區,分裂他們的民族,分裂他們的感情,在他們之間製造新仇舊恨,這是完全不能忽視的策略
五、要不斷製造消息,醜化他們的領導。我們的記者應該找機會採訪他們,然後組織他們自己的言辭來攻擊他們自己。
六、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宣揚民主。唯有民主才能渗透。一有機會,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無形,都要抓緊發動民主運動。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不斷對他們(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權。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斷地說同樣的話,他們的人民就一定會相信我們所說的是真理。我們抓住一個人是一個人,我們佔住一個地盤是一個地盤。
七、要盡量鼓勵他國政府花費,鼓勵他國政府向我們借貸。這樣我們就有十足的把握來摧毀他國政府的信用,使他們的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只要該政府對物價失去了控制,該政府在人民心目中就會完全垮台。
八、要以我們的經濟和技術優勢,有形無形地打擊其他國家的工業。只要他國政府的工業在不知不覺中癱瘓下去,我們就可以鼓勵社會動亂。不過我们必須表面上非常慈愛地去幫助和援助他們政府,這樣他們政府就顯得疲軟。一個疲軟的政府,就會帶來更大的動亂。
九、要利用所有的資源,甚至舉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壞他們的傳統價值。
我們要利用一切來毀滅他們的道德人心。摧毀他們的自尊自信的鑰匙,就是盡量打擊他們刻苦耐勞的精神。
十、暗地運送各種資源武器,装備他們的一切敵人,和可能成為他們敵人的人們。
何志平先生補充:他演講時說的是蘭德公司1999年報告的三點對華戰略。而杜勒斯十條是1950-60年代,杜勒斯還是為一任中情局局長時給中情局行動手冊的十條,在1980-90年代 拿出來在東歐大行其道,為顏色革命之藍本
。以上僅供參考與思考。個人覺得:其內容都在香港歷歷在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