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瀏覽器大戰】
最近兩款 AI 瀏覽器Comet(Perplexity)與Atlas(OpenAI)相繼推出,讓 Google 的股價出現波動。我很好奇,這些新瀏覽器都仍然建立在 Chromium 核心上,為什麼會撼動Google Chrome的地位呢?
因為不懂這些技術,因此我問了ChatGPT,並以Perplexity、Grok、Claude做事實查核以下內容,若還有事實錯誤,還請網友留言勘誤!
快速總結:
AI 瀏覽器之戰,不是引擎之爭,而是「資訊入口」之爭。Google 仍握有 Chromium,但它真正需要守住的,是人們開啟網頁時的第一步。
問1:為什麼幾乎所有 AI 瀏覽器都用 Chromium?
- 相容性最穩定:多數網站都是以 Chrome 為主體測試,使用 Chromium 可以減少錯誤。
- 開發成本最低:自行維護一套瀏覽器引擎成本極高,安全與效能優化都需長期投入。
- 生態成熟:Chromium 已有完整的開發者工具、擴充套件機制與跨平台支援,新創瀏覽器能快速上線。
因此,像 Atlas、Comet、Arc、Brave 都選擇用 Chromium 打底,把重心放在「AI 助理、側邊欄摘要、整合搜尋體驗」等功能上。
問2:如果 Google 把 Chromium 關起來,會怎麼樣?
- 不太可能。Chromium 是開源專案,採用 BSD 授權等多種開源授權,過去版本無法被收回。
- 即使 Google 停止釋出新版本,其他公司仍可從最後版本分叉(fork)繼續維護。
- 成本會變高,但技術上不會出現斷層。
目前 Google 仍是主要維護者,但 Microsoft、Opera、Brave 等廠商也有持續貢獻。
問3:Chromium 到底算不算「Google 的」?
- 算。Chromium 專案由 Google 發起與主導,代碼審查、釋出節奏、開發流程都在 Google 的基建上運作。
- 但不是只有 Google。微軟自從採用 Chromium 作為 Edge 核心後,已成為重要的貢獻者。也有Opera、Brave等其他貢獻者。
-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開放但仍由 Google 掌控方向」的專案。
問4:那為什麼 Atlas、Comet 一推出,Google 股價還是跌?
因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在「引擎主導權」,而在「使用者行為是否改變」。
- 如果使用者在 AI 瀏覽器裡直接問問題、得到答案,不再進入 Google 搜尋頁
→ 搜尋流量就會下滑。 - 一旦關鍵字查詢與廣告曝光從 Google 搜尋頁「被攔截」
→ Google 的廣告營收就受威脅。
所以投資人擔心的,是「搜尋入口的地位被動搖」,而不是「引擎被搶走」。
接下來要觀察什麼?
- AI 瀏覽器的實際使用率與留存(不只下載量)。
- 查詢是否被內部消化,也就是用戶是否還會回到 Google 搜尋頁。
- 監管政策變化(例如 iOS 在更多地區是否開放非 WebKit 引擎),會不會讓瀏覽器多樣化。
總結:
AI 瀏覽器的競爭,本質上是「誰能成為使用者的第一入口」。Chromium 引擎的開源特性,讓新創團隊可以快速打造產品,但真正的戰場在於:能否改變使用者的搜尋習慣,讓資訊查詢不再依賴 Google 搜尋頁。這場戰爭才剛開始。
從開始使用電腦後,我主要使用的瀏覽器順序是Chrome→Firefox→Opera→Vivaldi。真心覺得內建滑鼠手勢操作很棒,所以暫時不會離開Vivaldi。
目前我仍然主要用Vivaldi,需要網頁摘要的時候打開Edge用Copilot執行,目前陸陸續續用Comet摘要看看,並偶爾測試Comet的操作代理功能。期待這些AI瀏覽器會有什麼驚人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