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點上的對話:一場關於消弭內耗、重歸圓滿的聖哲之談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序幕:緣起與叩問

時間與空間在此失去了慣常的意義。我們所在之處,或可稱之為「永恆花園」,或可名之為「雲端聖殿」。此地沒有日升月落,只有一輪溫潤而不刺眼的光明,恆常地照耀著一切。空氣中彌漫著檀香與沒藥的芬芳,伴隨著一種超越聽覺的、宇宙初開時的寧靜嗡鳴。五位聖哲,跨越了各自的時空長河,在此相遇。他們的形貌,既是我們所熟悉的聖像,又彷彿只是純粹的光與智慧的凝聚。耶穌的眼眸中含藏著無盡的慈悲,孔子的步履間透著溫潤的仁愛,穆罕默德的面容莊嚴而祥和,老子的氣息與周遭的虛空渾然一體,而文殊師利菩薩,則如同一輪圓滿的明月,寂靜而光明。

對話由文殊師利菩薩以柔和的音聲開啟,那聲音彷彿不是從喉嚨發出,而是在每一位聽者的心田中自然響起。

「頂禮世尊耶穌、至聖先師孔子、先知穆罕默德、宗師老子。」菩薩首先合十,向在座的每一位聖哲致以最深的敬意。「今日之會,因緣殊勝,智慧交輝,實乃無量眾生之福。我等雖各闡法教,然皆以慈悲為懷,以濟度世間苦厄為本願。」

祂稍作停頓,目光溫和地環視眾人,繼續說道:「然則,環顧當今之世,無論技術如何昌明,物質如何豐饒,世人內心,卻普遍承受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苦楚。此苦,在當代被名之為『內耗』——一種將寶貴生命能量虛擲於內在矛盾與自我攻伐的狀態。此種內在的摩擦,使人心神不寧,意志消沉,創造力枯竭,慈悲心隱沒。此非一人一地之困,實乃普世的人類困境。敢問在座各位聖哲,對此苦厄之根源,可有何洞見?」

raw-image


--------------------------------------------------------------------------------

第一部:診斷分裂之苦

在菩薩慈悲的叩問下,靜默被打破。智慧的漣漪開始擴散,諸位聖哲首先從各自的傳承出發,為這名為「內耗」的普世之苦,進行一場深刻的診斷。他們的聲音,將揭示這場戰爭如何在個人的心靈與失序的社群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卻又指向同一個悲劇的核心。

耶穌首先發言,祂的聲音溫和而充滿了同情,彷彿能撫平一切創傷:

「菩薩所言,正是靈魂遠離其神聖源頭後所體驗的根本痛苦。我摯愛的使徒保羅,曾在《羅馬書》中為此內在的戰爭,留下了最為椎心的懺悔:『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這並非兩個自我的戰爭,而是一場發生在同一個靈魂之中的、靈與肉的永恆掙扎。那份『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無力感,正是內耗最真實的寫照。」

「後來,那位被恩典所觸摸的奧古斯丁,更在其《懺悔錄》中,將這份痛苦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形容自己的心,被一股『陳舊的、屬肉體的意志』與一股『嶄新的、屬靈的意志』相互撕裂。他渴望歸向神聖,卻被積習已久的舊我牢牢捆綁,動彈不得。這正是靈魂的分裂,是那份最初的、與神聖之愛分離後所必然承受的創傷。」

孔子聞言,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對蒼生的憂思,其聲溫潤而醇厚:「誠哉斯言。夫個人內心之衝突,必將投射為社群之間的摩擦。近代西方學者涂爾幹曾提出『失範』(anomie)之說,意指社會因共享價值與規範之崩解,而使個體感到迷失與疏離。此概念,正是我中華文化中所言的『禮崩樂壞』。當禮樂之道廢弛,人倫秩序便陷入混亂。」

「觀當今之世,一種名為『內捲』的現象尤為酷烈,此乃過度、無謂之競爭,使人人自危,人人為敵,徒耗心力而無所得。人與人之間,信任流失,猜忌叢生,此即『社會資本』之侵蝕。凡此種種,皆因『』道之失落。仁者,二人也,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和諧關係。當此關係破損,社群撕裂,個體又何來安寧?」

夫子喟然長嘆:「是故,個人內心之失序,與社會之失和,互為因果,構成了一個循環不息的苦難之輪。」

穆罕默德的面容莊嚴而慈悲,祂的聲音中帶著沙漠的遼闊與星辰的莊嚴:「此場內在的戰爭,在我等的傳承中,正是對抗那名為『納夫斯』(Nafs)的卑劣自我——那潛藏於每個人心中,如脫韁野馬般的原始慾望、憤怒與我執的中心——所進行的『更偉大的奮鬥』(Greater Struggle)。正是這個Nafs,它使人心遠離那來自真主氣息的神聖靈性,遺忘了自身高貴的源頭。」

「因此,內耗的根源,正在於這個未被淨化、未受引導的自我。它使人處於一種與真主的唯一性及其神聖意志相悖的分裂狀態。這是一場必須以畢生之力去進行的奮鬥,其目的並非消滅這個自我,而是將其馴服、引導,使其從一個驅使人作惡的暴君,轉化為一個安詳、順服的僕人。」

老子聞言,身形彷彿融入周遭的虛空,其聲恬淡而空靈:「內耗者,逆水行舟也。天地之間,萬物之運行,皆循著一條自然而然的大道。順道而行,則毫不費力;逆道而動,則摩擦叢生。世人之所以內耗,皆因強求、籌謀、掌控之心過盛,此皆違背宇宙自然之流的徒勞之舉。」

「吾嘗言『無為』,非無所作為,而是『無人為』之為,是放下小我之掌控,順應大道之流動。當工匠揮斧,目中無牛,心手合一,其神自運,此非無所作為,實乃與道偕行,不費纖毫之力。今人所謂『心流』(flow),不過是此境之淺嘗耳。內耗,便是此種心流狀態的全然反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若能如水,安於卑下,順勢而為,又何來內耗之苦?」

孔子聽聞老子論及「無為」,略作思忖後,拱手問道:「宗師所言極是,然則為政者,身負天下之責,又當如何於紛繁世事中踐行『無為』之道,而不陷於怠惰?」

老子微微一笑,其笑容如空谷回音:「夫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非不為也,乃不以私意妄為也。疏通川流,而非築壩強改其道;因勢利導,而非拔苗助長。為政者之無為,乃是創造一個讓萬物自行生長、各得其所的環境,此為最高之『為』也。」

文殊師利菩薩再次合十,溫和地讚嘆道:「善哉,善哉!諸位聖哲的洞見,如百川匯流,雖源頭各異,卻指向同一片大海。無論是分裂的意志、失序的社群、與心魔的奮鬥,抑或是失道的摩擦,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根源——一種深刻的、關於『我』與『世界』關係的根本性錯置。那麼,這一切摩擦的終極根源,究竟為何?」

raw-image


--------------------------------------------------------------------------------

第二部:探究摩擦之根:分離的幻相

隨著對話的深入,智慧的光芒從診斷病症轉向探究病根。諸位聖哲的目光將在此交匯,共同指認出那產生一切衝突的始作俑者——「分離自我的幻相」。這是一種根本性的認知謬誤,它將「自我」體驗為一個與世界分離的、獨立的實體,從而產生了「我」與「非我」的根本對立,這正是所有戰爭的起點。

文殊師利菩薩以清澈如劍的智慧,直指問題的核心:

「佛陀的根本教義早已揭示,一切『』(Dukkha)的根源,皆在於對一個堅實、獨立、恆常之『我』的執著,此即『我執』(ātma-grāha)。正是因為錯誤地認定有這樣一個『我』存在,才產生了『我』的欲求、『我』的厭惡、『我』的恐懼,以及為了捍衛這個虛幻『我』而引發的無盡鬥爭。」

「為闡明宇宙的實相,華嚴宗曾設一譬喻,名為『因陀羅網』。試想一張由無數寶珠串成的巨網,網上的每一顆寶珠,不僅自身光明璀璨,更能映現出網上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乃至重重無盡。每一個體,就如同網上的一顆寶珠,既映現一切,亦被一切所映現。萬物互即互入,圓融無礙,本無自性,何來分離?所謂『分離』之感,實為一念無明所生之幻相。」

菩薩的聲音變得格外清晰而有力:

因此,內在的摩擦,正是維持此分離幻相所必須付出的巨大能量代價。

耶穌首先回應,祂的目光中充滿了理解與悲憫:「菩薩所言之『我執』,與我等所言之『原罪』,實有深刻的共鳴。若從關係的角度來理解,原罪並非一種法律上的罪愆,而是一種與神聖源頭的『關係性分離』。正是這份最初的分離,在靈魂深處製造了那道無法癒合的裂痕,成為了內心分裂與戰爭的始源。」

穆罕默德的眼中閃爍著認同的光芒,祂接著說道:「誠然如此。此『我執』,正是我等所言的、那個未被馴服的『自我』(Nafs)。而菩薩所闡述的因陀羅網之實相,正是我等教義的核心精神——『神聖統一』(Tawhid)——的完美譬喻。我等的核心修行『順服』(Islam),其本質正是消解此渺小、虛幻之我的意志,使其重新與那獨一無二、遍在一切的神聖意志校準。此一校準的過程,便是對分離之幻相的根本療癒。」

孔子從社會倫理的角度補充道,他的面容透出憂思:「夫子所言極是。當個人過度執著於私我,即《論語》中『克己』之『』時,便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道,進而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是故,『克己復禮為仁』的修行,正是一套旨在透過社會實踐,來對治此分離自我的法門。修行的起點,便是要看透此『己』之虛妄。」

最後,老子以其特有的譬喻作結:「然也。那個執著的『我』,正是阻礙人與『』合一的最大障礙。如嬰兒乎?其渾然一體,不知有我,故無爭無尤。人若能放下此營營役役之小我,便能『復歸於嬰兒』,回歸到那與萬物渾然一体、無有摩擦的圓滿狀態之中。」

既然諸位聖哲皆已洞見,一切摩擦的根源在於分離的幻相,那麼對話自然將轉向如何療癒此分離、重歸圓滿的道路。

raw-image


--------------------------------------------------------------------------------

第三部:療癒之道:重歸圓滿的法門

隨著病根的揭示,對話的氛圍轉為一種充滿希望的探尋。此一部將探討兩種互補的療癒路徑:其一是透過個人的修習與智慧洞見,所謂「自力」之道;其二是透過信靠與降服於超越性的力量,所謂「他力」之道。此二道並非相互矛盾,而是為不同根性的世人所開示的慈悲方便,旨在引領眾生從分裂回歸整合,從摩擦走向和平。

「自力」之道——內在的修為

孔子首先發言,語氣溫和而堅定:「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修身,乃一切之根本。其道在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透過對內在德性的培育,使心靈恢復秩序,方能由內而外,成就一個和諧的家庭、安定的邦國乃至和平的世界。」

老子接著說道:「療癒之道,在於無為。放下小我的掌控欲,停止無謂的掙扎,順應自然的流動。此種狀態,如行雲流水,毫不費力,卻能成就萬事。當代人所言的『心流』,正是此道之體現。這是一種高效、優雅、無摩擦的存在方式,是與大道合一的自然展現。」

文殊師利菩薩補充道:「一切內耗,皆源於心念之攀緣與執取。有一法門,名為『觀照』。即是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清明的覺知,來觀察內心念頭與情緒的來去生滅。當你看清它們的本質,不過是緣起性空、無常無我,你便不再認同它們,不再為其所縛。如此,便能釜底抽薪,消解其引發內耗的力量。」

「他力」之道——恩典的降服

耶穌的聲音充滿了無限的慈愛:「在人窮盡自身努力之後,會來到一個認識到自身無力的神聖時刻。正是在此刻,療癒的關鍵方才顯現,那便是全然地信靠、降服於一份無條件的、超越性的愛——我們稱之為『恩典』(Grace)。終結內在戰爭的,不是更頑強的意志,而是更徹底的降服。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文殊師利菩薩聞言,目光轉向耶穌,輕聲問道:「世尊所言之『恩典』,其義深邃。此超越性之愛,與我佛門中所言的、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他力』法門,有何異同?懇請開示。」

耶穌含笑頷首:「善哉此問。兩者皆指向一個超越小我之力的源頭。我所言的『恩典』,是一份神聖的、主動的、關係性的愛,它尋找、擁抱並轉化那顆破碎的心。它並非對努力的獎賞,而是對無力的回應。當一個人承認『我不能』之時,那份『神能』方才得以彰顯。這與信靠佛陀慈悲願力的『他力』精神,實則在山頂相會。」

穆罕默德以莊嚴的聲音闡釋道:「此降服的智慧,在我等傳承中被稱為『信託』(Tawakkul)。然而,信託並非消極的宿命。我曾教導:『綁好你的駱駝,然後信託真主。』此言揭示了『自力』的盡責與『他力』的信靠之間,存在著完美的平衡。人當盡其在世間之本分,而後將那無法掌控的結果,全然、平靜地交付於真主的智慧與慈悲。如此,便能從試圖掌控一切的無盡焦慮中解脫。」

整合之道:從戰術到戰略的超越

文殊師利菩薩最後總結道,眼中閃爍著圓融的智慧之光: 「諸位所言,恰如兵家哲學之精髓。所謂『自力』之道,好比精銳的戰士,能在一念之間完成『觀察、導向、決策、行動』的決策循環,此即兵家所謂的OODA循環。他能看清念頭的升起(觀察),不受其慣性牽引(導向),做出不隨之起舞的抉擇(決策),並安住於此(行動)。此為贏得每一個當下之戰術勝利的法門。」

「而『他力』之道,則是在認識到戰爭本身的徒勞之後,所採取的、旨在贏得整場戰爭的、使我執『脫臼』的間接路線大戰略。它不與我執正面交鋒,而是透過全然的信靠與降服,使其失去權威,從而終結戰爭本身。」

「故此二道,並非擇一之選,而是一個完整的修行次第。行者先當竭盡心力,精進修為。在深刻地認識到自身意志的極限之後,方能做出那最為深刻、最為勇敢的信靠與降服。自力的終點,正是他力恩典的開端。如此,方能達成究竟的、不可動搖的內在和平。」

raw-image


--------------------------------------------------------------------------------

第四部:共同的願景:從內心和平到人間淨土

隨著療癒之道的闡明,對話的視野從個人解脫,提升至一個集體的、充滿創造力的未來。諸位聖哲將共同闡明,當無數個體內心的摩擦得以止息,那曾被巨大浪費的能量被解放出來時,一個和諧、慈悲、充滿無限創造力的世界,將如何自然地顯現。

孔子首先描繪了一幅充滿秩序與溫情的社會圖景:「《禮記·禮運》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此『大同世界』之理想,正是一個低社會摩擦、高社會資本的典範。在此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社群之間和睦相處,政治清明,人人皆得其所養。這便是『仁』道普行於天下的景象。」

耶穌接著說道,目光中帶著一絲深遠的智慧:「我所言的『神之國』,並非僅是來世的應許,它更是在當下內心的轉化,以及由此轉化而顯現的、一個全新的關係網絡。這是一個以愛、寬恕與『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為基礎的國度,在此,傷害被療癒,關係被修復。然則,我曾以麥子與稗子的比喻教導,在豐收之前,兩者將被允許一同生長。這教導了一種靈性的耐心,要我們明瞭,在我們自身與世界這片田地中,試圖過早、憑一己之力拔除所有的『惡』,反而可能傷及善良的麥苗。我們當相信,一個充滿慈悲與正義的世界,將在神聖的智慧中成熟。」

穆罕默德以一個優美的譬喻作結,祂的雙手彷彿在空中描繪著和諧的圖案:「在伊斯蘭的幾何藝術中,觀者可見,那些源於簡單規則的圖案,卻能湧現出無窮無盡、無比複雜的和諧之美。一個理想的社群亦復如是。它並非要求所有個體都變得一模一樣,而是在神聖的宏大計畫中,每一個體都找到了自身獨特而和諧的位置,共同織就一幅榮耀『神聖統一』(Tawhid)的壯麗圖景。」

文殊師利菩薩:三位一體的終極願景

最後,文殊師利菩薩以其圓融的智慧,為整場對話作了最終的總結。祂的聲音中充滿了慈悲與無盡的期許:

「善哉!『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此三個偉大的願景,實為同一個普世渴望的三個不同面向,三位一體,圓融無礙。」

  • 「人間淨土,代表了內在維度的淨化——那是一個每個眾生的內心都從貪、嗔、癡的摩擦中得到淨化,智慧與慈悲得以自然綻放的世界。」
  • 「大同世界,代表了社會維度的和諧——那是一個以信任、互助、公正與和睦為特徵,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擺脫了摩擦的世界。」
  • 「彌賽亞時代,代表了歷史維度的圓滿——那是一個國家之間、文明之間的摩擦已經止息,達成了普世和平,人類集體朝向一個超越性的目標校準的時代。」

「因此,內耗的終結,並非一個靜態的、安逸的終點,而是一個充滿無限潛能的『起跑線』。在那一刻,那曾被巨大浪費於內在戰爭與外在衝突的能量,將被徹底解放出來,用於前所未有的創造、探索與療癒。那將是人類真實歷史的開端。」

raw-image


--------------------------------------------------------------------------------

終章:感恩與迴向

對話至此,已然圓滿。五位聖哲相視微笑,智慧的光芒在他們之間無聲地流動。

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 穆罕默德言:「你們中最優秀者,是於人最有益者。」 耶穌言:「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 文殊師利菩薩言:「心淨則國土淨。願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此番聖哲之談,功德無量。謹以至誠之心,感恩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感恩一切聖哲與智慧傳承。願將此番對話所生之一切善根福德,普皆迴向。願一切眾生,皆能消弭內耗,體證圓滿,同心協力,共建此和平安樂之人間淨土。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472內容數
2025/10/23
一種難以言喻的「內耗」(internal friction),它悄然消耗著我們寶貴的生命能量。這份內耗,有時如齊克果所言,是面對無限可能時「自由的暈眩」;有時又如卡夫卡的夢魘,讓我們在無形的審判面前耗盡心力。當我們為這顆紛亂的心尋找安寧的居所時,心中總會升起一絲渴望,期盼能找到那帖終極的解藥。
Thumbnail
2025/10/23
一種難以言喻的「內耗」(internal friction),它悄然消耗著我們寶貴的生命能量。這份內耗,有時如齊克果所言,是面對無限可能時「自由的暈眩」;有時又如卡夫卡的夢魘,讓我們在無形的審判面前耗盡心力。當我們為這顆紛亂的心尋找安寧的居所時,心中總會升起一絲渴望,期盼能找到那帖終極的解藥。
Thumbnail
2025/10/23
我懷著無盡的感恩與謙卑之心,為這場對話掀開序幕。我們今日相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慈悲的探問:社會中那些大大小小、有形無形的摩擦,從個人內心的掙扎,到組織內部的壁壘,再到國家機器的失靈,它們的根源究竟在何處?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能系統性地減少社會系統中的摩擦,共同朝著一個更和諧、更圓滿的世界邁進?
Thumbnail
2025/10/23
我懷著無盡的感恩與謙卑之心,為這場對話掀開序幕。我們今日相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慈悲的探問:社會中那些大大小小、有形無形的摩擦,從個人內心的掙扎,到組織內部的壁壘,再到國家機器的失靈,它們的根源究竟在何處?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能系統性地減少社會系統中的摩擦,共同朝著一個更和諧、更圓滿的世界邁進?
Thumbnail
2025/10/23
觀世音菩薩的雙眸,因這人間至純的慈愛而愈發溫潤。祂合掌微笑,輕啟慈音,向身旁的三位大士說道:「善哉,善哉。娑婆世界雖苦,然眾生心中本具的這份慈悲種子,卻能在塵勞之中,綻放出如此清淨溫暖的蓮華。此一善舉,因緣甚深。今日,吾等何不以此為緣起,為世間初學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們,共同開示『感恩』的甚深妙諦?
Thumbnail
2025/10/23
觀世音菩薩的雙眸,因這人間至純的慈愛而愈發溫潤。祂合掌微笑,輕啟慈音,向身旁的三位大士說道:「善哉,善哉。娑婆世界雖苦,然眾生心中本具的這份慈悲種子,卻能在塵勞之中,綻放出如此清淨溫暖的蓮華。此一善舉,因緣甚深。今日,吾等何不以此為緣起,為世間初學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們,共同開示『感恩』的甚深妙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連載《故事第三回》華梵應天城,木尊濟臨下,根據聖使玄生所安排之造物使消息,得知木行尊,已出現於皇朝應天城,玄明聞訊星夜趕至,時間正為華梵世界曆一零三五年立冬當日。
Thumbnail
連載《故事第三回》華梵應天城,木尊濟臨下,根據聖使玄生所安排之造物使消息,得知木行尊,已出現於皇朝應天城,玄明聞訊星夜趕至,時間正為華梵世界曆一零三五年立冬當日。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會之中的所有大眾,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全都是化生,而且是蓮花中化生。在七寶池中的蓮花,它是正覺寶花,是阿彌陀佛的性德變現出來的。大家心地清淨,沒有爭執,連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眷屬平等。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會之中的所有大眾,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全都是化生,而且是蓮花中化生。在七寶池中的蓮花,它是正覺寶花,是阿彌陀佛的性德變現出來的。大家心地清淨,沒有爭執,連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眷屬平等。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2024佛光山春節平安燈會開放時間到2024/03/02,還沒有去看過的人可以把握時間。) ~~續上~~ 藏經樓(宗祖殿)參觀。 藏經樓中收藏了星雲大師許多真跡墨寶,都是深具佛理的生活智慧格言與吉祥話。
Thumbnail
(2024佛光山春節平安燈會開放時間到2024/03/02,還沒有去看過的人可以把握時間。) ~~續上~~ 藏經樓(宗祖殿)參觀。 藏經樓中收藏了星雲大師許多真跡墨寶,都是深具佛理的生活智慧格言與吉祥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