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 GreyB 的報告〈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tent Landscape〉,
https://insights.greyb.com/global-artificial-intelligence-patent-landscape/
不得不說,這篇報告頗有一讀的價值。📈
它用大量的數據,分析全球 AI 專利的分布、各國的成長趨勢,以及主要企業的佈局情況,從宏觀的角度勾勒出一幅 AI 專利版圖的全景圖。

from: https://insights.greyb.com/global-artificial-intelligence-patent-landscape/
然而,讀完之後,我心中最大的疑問卻是:
👉 GreyB 到底是依據什麼樣的標準,來判定哪些專利屬於「AI 專利」?
這篇報告通篇未對此做出明確的界定。對於熟悉專利分析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這會直接影響整份報告數據的可信度與解釋力。
🤖 AI不是產業,而是跨產業的滲透力量
一般人常會說:「AI 是一個產業」,但這句話其實是外行人講外行話。AI 並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滲透進各個產業的技術力量。
舉例來說,伺服器算不算 AI 產業的一部分?
如果算,那什麼樣的伺服器專利才被歸類為 AI 專利呢?
- 伺服器機箱的結構設計 🖥️ — 顯然不是。
- 散熱系統的改良 🧊 — 也許相關,但與 AI 無直接關聯。
- 智慧電源管理或動態負載分配 ⚡ — 這可能就有 AI 元素在其中。
而這樣的灰色地帶並不只存在於伺服器。
像是自駕車、機器人、智慧眼鏡等領域,其實都同樣模糊: 究竟哪些專利該算作 AI?哪些只是 AI 的應用環境?
這是 GreyB 報告中最大的遺憾——缺乏分類標準的透明性。
📚 次級資料的侷限:看得到趨勢,看不清脈絡
當然,這份報告仍有其價值。它讓我們得以從宏觀層面了解各國在 AI 發展上的熱度與投資方向。🌍
但若要說它能真實反映「AI 技術創新的深度」或「產業應用的成熟度」,恐怕還言之過早。
畢竟,專利文件只是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它能告訴我們「誰在動」,卻不一定能告訴我們「動得好不好」。
許多專利也可能只是防禦性申請,或尚未轉化為實際技術成果。
🌪️ AI浪潮已至,台灣準備好了嗎?
儘管如此,不可諱言的是,AI 的發展速度正如同海嘯般席捲而來,誠如廖承威局章所說的"AI已經回不去"。🌊
從生成式 AI、智慧製造到醫療輔助診斷,AI 正在重塑各行各業的運作邏輯。
而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們在硬體製造與半導體上有絕對的優勢,但在 AI 的應用層與專利策略上,仍缺乏整體性思維。
或許,這份 GreyB 報告的最大啟發,不在於它的數字,而在於它提醒我們: 👉 在AI時代,定義「邊界」的能力,比追趨勢更重要。
#GreyB #AI專利 #人工智慧 #PatentLandscape #智慧財產 #產業觀察 #IPStrategy #台灣AI #次級資料分析 #專利佈局 #科技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