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週和一家知名的 NPE——就暫且稱它為 W 公司——開了場頗有意思的會。
他們近來正積極收購與「影音串流」相關的專利🎬。知道內情的人,大概也能猜到這背後的盤算:隨著串流產業逐漸成熟、訴訟熱點持續升溫,網飛在今年Q2就大賺31億美金,串流的重要性就不言可喻。
在會議中,我們也聊到了他們的專利佈局策略。
W 公司理想中的專利組合,首選當然是美國,其次是德國——這不僅反映出這兩個國家穩定的專利制度,也說明 美國與德國的訴訟環境普遍對原告方較為有利⚖️。
特別是近來德國似乎有意在 SEP(標準必要專利)費率 上扮演主導角色,這也難怪德國的訴訟正越來越受到專利權人的青睞
然而,當我們以為第三順位會是中國大陸時,W 公司卻給出了一個意外的答案——印度。
理由其實很直接。W 公司坦言,在中國大陸起訴本土企業的勝訴率相當低,訴訟環境對外國專利權人並不友善。反觀印度,近年有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前往設立分公司、拓展市場。再加上印度與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緊張關係,在印度起訴中國企業,或許反而是一個現實且具策略性的選項。
雖然這個觀點讓我半信半疑🤔,但我還是回頭查了一下印度的專利申請趨勢圖。果不其然,印度的專利申請量這幾年明顯上升📈,如下。

從這個統計圖來看,2021至2022似乎進入高速成長期,印度的專利申請輛突然大幅度增加,雖然2024和2025年看似趨緩,應該是還有許多專利還未公開,並且2025年的數據也非完整。
另外,根據印度官方統計資料,外國企業在印度的主要申請者以美國公司為主,而中國企業只有華為進入前5名。

這樣的現象,也許正暗示著一個轉變:
當中國市場的訴訟環境難以撼動時,印度正逐漸成為新的戰略舞台。
對於在中國屢戰屢敗的權利人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新方向。只是,這條「印度路線」是否真能打開專利訴訟的新藍海,還得交給時間來驗證。尤其專利權人還要面對印度的專利審查時間也是高達3至4年,以及印度侵權訴訟審理的高度不確定性。
#PatentStrategy #IntellectualProperty #NPE #PatentLitigation #IndiaIP #SEP #PatentPortfolio #IPInsights #TechLaw #InnovationEco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