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Panasonic 的 5G 經驗談台灣企業的佈局心法
近期 GreyB 的文章〈How Mid-Sized SEP Portfolios Like Panasonic’s Are Leading in 5G Licensing〉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在 5G 標準必要專利(SEP)的授權戰場上,並不是「專利最多的人」才能掌握話語權。相反地,中型規模的專利組合(mid-sized portfolios),像是 Panasonic、ETRI 等,展現出比超大型專利組合更高效、更務實的價值。這種現象,或許正在悄悄改寫我們對 SEP 授權「規則」的傳統認知。
數量不是唯一標準
長久以來,SEP 的遊戲規則幾乎被認為是「數量決勝」。畢竟,誰的專利數量最多,誰就能在授權談判中握有優勢。龐大的專利池意味著更高的覆蓋率,能增加對手被迫簽約的可能性,也能在訴訟時形成強大的防禦牆。
然而,GreyB 的觀察提醒我們:這種「數量迷思」正在逐漸動搖。特別是在 5G 這種高速演進、技術領域廣泛的環境下,單純堆疊專利數字,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中型組合的三大武器
以 Panasonic 與 ETRI 為例,這些中型專利組合雖然沒有華為、三星、高通那樣驚人的數量優勢,但他們透過更精緻的專利經營策略,在三個面向展現出強大競爭力:
1️⃣ 續案的勤勉(Continuations as Proof of Due Diligence)
在美國專利制度下,續案(continuation)是一種延伸既有申請、逐步強化專利範圍的做法。根據統計,中型組合中有 84% 的專利族使用續案,而大型組合僅有 34%。這代表中型組合更願意在有限資源下,集中火力投注在「值得經營」的專利上,確保這些專利能在訴訟或談判中真正發揮價值。

2️⃣ 精準的法域選擇(Jurisdictional Strategy)
專利不是申請得越多越好,申請在哪裡同樣關鍵。中型組合往往精準挑選申請地點,聚焦在授權市場或潛在訴訟熱點,例如美國、歐洲、中國。這樣的策略既能降低維持費用,又能讓單一專利的價值更集中。相較之下,大型組合雖然遍地開花,但因為管理與維護成本高昂,反而稀釋了專利的實際效益。

3️⃣ 規範聲明的清晰度(Specification Declarations)
在 ETSI 的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過程中,中型組合更傾向於「一個專利族對應少數明確的技術規範」。這種透明度讓授權談判更有效率,也降低在訴訟中被指控「過度聲明」的風險。相比之下,大型組合為了全面覆蓋,往往將專利聲明到多個標準規範,容易讓對手在訴訟中找到攻擊點。

對台灣企業的啟示
這篇文章,對台灣企業如何經營專利組合,其實具有不少啟發。
如果用一句最近很夯的名言來說,就是: 👉 「不是誰的專利數多就是贏喔!不是喔!」
筆者曾在多個 事務所以及in-house 法務部門服務過,回顧台灣企業的專利策略,往往陷入兩種極端:
- 一種是為了「看起來有專利」而大量申請,但這些專利多半防禦力有限,難以在授權或訴訟中派上用場;
- 另一種則是因為成本考量,對於專利申請的態度相當保守,佈局國家也有限。
其實,台灣企業應該把專利策略聚焦在四個字:「精準打擊」。
專利數量不是重點,關鍵在於:
- 是否能鎖定與公司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產品;
- 是否能在核心市場建立足夠的佈局;
- 是否能在有限資源下,把每一件專利「養精蓄銳」,而不是「養而不用」。
換句話說,與其申請 100 件雞肋專利,不如針對2~3 件重要的專利進行完整的佈局,使使其能夠對公司的產品進行維護,甚至之後有好的授權價值。
最頭痛的問題:怎麼選?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最大挑戰其實是「怎麼選」:
應該挑選哪些專利或技術才是真正值得長期維護與深耕?這才是是專利策略中最重要的決策與挑戰。
筆者也認為,這正是台灣企業在全球專利戰局中最需要補強的能力——前瞻判斷與策略選擇。
或許,下一篇文章,我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在實務上對「如何挑出值得投資的專利標的」的小小心得,與大家一起討論。
結語
GreyB 的觀察提醒我們:SEP 的世界正在改變規則。
在 5G、6G 甚至未來更多新興技術標準的戰場上,專利數量不再是唯一的遊戲規則。
中型組合的「專注、精準、透明」策略,或許才是真正能帶來授權價值的關鍵。
對台灣企業來說,這也是一次機會。如何用有限資源打出最大的專利效益,才是未來能否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的關鍵。
#5G專利 #標準必要專利 #SEP #專利策略 #台灣企業 #專利佈局 #智慧財產權 #Global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