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寫作的下半年,我終於更看清自己文字的薄弱。不是語氣也不是技巧,是我根本還沒看見更大的世界。迷茫的一年,文字也在自我挖掘裡迷路。
I人的無聲社交:一種逃避式吸收
雖為數位行銷領域的文字工作者,以觀察分析為由,IG追蹤數百個社群帳號、各種變現教學、流量秘訣,看似必要,或許更像說服自己再多滑幾下螢幕的合理藉口。
長期沉浸數位快節奏的頻率下,埋進紙本書堆,才是我最自在的輸入方式。一本有目錄、有脈絡、語氣一致的書,終於能在翻頁的空隙裡緩緩呼吸,更完整的和作者共感,也能安靜的與自己對話。
對於一個不喜多餘社交關係的內向I人來說,那些零碎的閱讀,是我另類無聲的「交流方式」。
只是後來發現,吸收了很多,我輸出的文字卻相較薄弱很多。
從閱讀到反思:我停留在內在覺察的層次
我尤其喜歡散文,寫生活、寫社會、寫自己。
同時,我也開始思考:作者字裡行間裡那樣的深度、說服力與帶入感是來自哪裡?
他們筆下的厚度,常來自更大的脈絡連結——從小處觀人性,從群體看社會,再回到個體及自己。
反觀自己,我好像還困在鏡子裡自我對話。
寫作好夥伴ChatGPT幫我理出一個小結論:我多停留在「內在覺察」與「生活觀察」層級,少了更大世界觀的深度。
說白了,我只是停留在個人經驗裡自說自話,跟世界沒什麼連結。
遇見教練,感受「在」的真實力量
半被迫轉換工作型態的這一年,雖對外自栩為自由工作者,但收入其實可憐到比較像「自由失業者」(苦笑)。但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參加更多閱讀書寫、覺察和療癒活動。
一面自我懷疑著,一面渴望拓展更多可能性。
某次,在一場咖啡療癒覺察活動,我終於見到關注已久的教練。我在活動中問了他好多和創業、助人相關的問題,發現他的出發點珍貴又真誠。
但他同時表示:「我們好像還沒被社會看見啊。」語氣裡參雜淡淡的無奈,但我知道,他還會持續分享。
我鼓起勇氣向教練提議:「如果我能用文字幫忙推廣的話,你願意聊聊嗎?」
他帶著微笑說道:「等你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在』時,那樣的分享會更有力量。」
那句話像一只針孔攝影機,細細照見我的狀態與文字上的飄。
回望書寫:從表達到存在
回家後,我反覆思索,什麼是「在」?專注參與、認真提問,這些都不算「在」嗎?
再想起教練的話,他提到:「你發問時眼神有點飄,或許是害羞、或是還不太確定。」然而,我當下完全沒察覺。
我不是不在場,只是其實一直不篤定、也不夠自信。
我的文字到底能帶給誰價值?這個問號在心裡,被放得更大了。
回頭看,從我最初想當樹洞的自媒體算起,斷斷續續寫了九年。一直到今年,才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對感受的比喻也許更精準,但還不夠安於當下,不知道自己確切要拓展什麼
不曉得自己之於這個群體,我的文字,處於什麼位置?能帶給誰價值?
所以文字缺乏更宏觀的視角,總是在自我身上環繞、迂迴,繞不出去。
不穩,就先停下來沒關係:陪自己扎根
「在」不是什麼專注技巧,是當下的誠實。在與世界對話和分享之前,我必須成為最理解自己的人。
看見並承認自己還沒有底氣與世界分享,這種承認,本身已是一種「在」了。
後來我持續寫,寫我想寫的句子、走進想深入的產業,也持續參與協會活動。
直到前幾天,協會的姊姊說:「想邀請你來實習看看,有興趣嗎?」
目前什麼都還沒開始,但至少持續做喜歡的事的這份「在」,好像被默默看見了。
厚度,不止於知識量,更是真實存在後的延展
我現在對「在」的理解,是對於這世界的好奇,必須由自己這個本體向外延展、往下扎根。
當你的根基搖搖晃晃的時候,就先停在這裡好好陪伴自己、誠實地書寫、真心地分享、做些會讓你感覺幸福的事。
因為當你穩穩地「在」、扎實的踩著屬於自己的腳步,世界才會更快找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