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企業不是不想轉型,而是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特別是製造業與代理商,面對 ESG 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那就先算吧。」
但「算」只是起點。
真正決定成敗的,是那個起點能不能被延展。
<轉引本文/改編本文請標註作者(Hsiao-Hsuan Chang, 2025)以及附上本文連結>

一、起點錯了,再努力都只是繞圈
我遇過不少企業在轉型初期都很積極:想做碳盤查、想寫 ESG 報告書、想拿 ISO 標章。但過了一兩年後,卻發現成果難以延續,每件事都很努力,卻看不到實際成效。
原因並不是做錯了,而是在初期就少了策略框架去設定方向。
所以看起來會覺得做了好多事、好多努力、花了很多錢,
卻滿滿的自我感動無法傳遞出去。
二、拼圖式轉型:老闆想到什麼就加什麼
很多中小企業的永續行動,都是從「老闆想到什麼就先做」開始。
例如:
想節能、增補助,就裝太陽能板
想吸睛、獲得消費者認同,就出新產品
想讓報告書好看,就加幾張海邊走走的公益相片。
其實這就像是一幅還沒構圖完成的拼圖,每一塊拼圖都對位,
但卻不知道最後拼出來的是什麼畫面,甚至那些畫面可能只存在老闆的腦海中。
太陽能板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成本消耗,
關鍵並不在那一塊太陽能板,而在於這是不是在構圖規劃內的拼圖。
策略框架的存在,就像是那張構圖
它讓企業知道哪個地方該先動、哪個地方暫時不動
以及這些動作之間的關聯性會影響哪些面向
因為每一個面向,可能都會迫使執行部門面臨很多問題,牽一髮動全身。
三、延展性,是企業最容易忽略的成本
短期成果容易規劃,難的是讓它是否能延展成制度。
今天為了交報告而建立的資料流程,未來能不能被沿用?能不能自動化?能不能成為決策依據?還是明年換了一個行政就沒人能接手了?
而真正能讓企業持續成長的,不只是 ESG 的這些指標,
而是要讓企業整體的產、銷、人、發、財都得能被延展。
產品要能延伸價值,
銷售要能延展市場,
組織要能延展學習與人才,
研發要能延展創新,
財務要能延展結構與韌性。
如果只有永續(一人?)部門在動,而整個企業運作沒有延展,那麼轉型就會變成一場數字遊戲。
四、轉型不在做更多事,而在做能連動的事
永續轉型不是繳交一份報告書、一個專案,也不是一年一次的檢核。
它是一場關於「關係」的治理。
策略框架的功能,就是讓每個當下的選擇都能有未來性。
----------
THINKING 留給你的思考
1. 你在做的事,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是設計未來?
2. 你的報告書,是用來交代供應鏈需求,還是用來與之對話?
3. 你的企業是拼圖式前進,還是有策略方向的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