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策略】企業在永續轉型中,如何兼顧短期可見與長期落實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多數企業不是不想轉型,而是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特別是製造業與代理商,面對 ESG 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那就先算吧。」

但「算」只是起點。
真正決定成敗的,是那個起點能不能被延展。


<轉引本文/改編本文請標註作者(Hsiao-Hsuan Chang, 2025)以及附上本文連結>

raw-image


一、起點錯了,再努力都只是繞圈

我遇過不少企業在轉型初期都很積極:想做碳盤查、想寫 ESG 報告書、想拿 ISO 標章。但過了一兩年後,卻發現成果難以延續,每件事都很努力,卻看不到實際成效

原因並不是做錯了,而是在初期就少了策略框架去設定方向。
所以看起來會覺得做了好多事、好多努力、花了很多錢,
卻滿滿的自我感動無法傳遞出去。

二、拼圖式轉型:老闆想到什麼就加什麼

很多中小企業的永續行動,都是從「老闆想到什麼就先做」開始。
例如:

想節能、增補助,就裝太陽能板
想吸睛、獲得消費者認同,就出新產品
想讓報告書好看,就加幾張海邊走走的公益相片。

其實這就像是一幅還沒構圖完成的拼圖,每一塊拼圖都對位,
但卻不知道最後拼出來的是什麼畫面,甚至那些畫面可能只存在老闆的腦海中。

太陽能板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成本消耗,
關鍵並不在那一塊太陽能板,而在於這是不是在構圖規劃內的拼圖。

策略框架的存在,就像是那張構圖
它讓企業知道哪個地方該先動、哪個地方暫時不動
以及這些動作之間的關聯性會影響哪些面向
因為每一個面向,可能都會迫使執行部門面臨很多問題,牽一髮動全身。

三、延展性,是企業最容易忽略的成本

短期成果容易規劃,難的是讓它是否能延展成制度

今天為了交報告而建立的資料流程,未來能不能被沿用?能不能自動化?能不能成為決策依據?還是明年換了一個行政就沒人能接手了?

而真正能讓企業持續成長的,不只是 ESG 的這些指標,
而是要讓企業整體的產、銷、人、發、財都得能被延展。

產品要能延伸價值,
銷售要能延展市場,
組織要能延展學習與人才,
研發要能延展創新,
財務要能延展結構與韌性。

如果只有永續(一人?)部門在動,而整個企業運作沒有延展,那麼轉型就會變成一場數字遊戲。

四、轉型不在做更多事,而在做能連動的事

永續轉型不是繳交一份報告書、一個專案,也不是一年一次的檢核。
它是一場關於「關係」的治理
策略框架的功能,就是讓每個當下的選擇都能有未來性。

----------

THINKING 留給你的思考

1. 你在做的事,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是設計未來?

2. 你的報告書,是用來交代供應鏈需求,還是用來與之對話?

3. 你的企業是拼圖式前進,還是有策略方向的延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na个策略共構視角
3會員
9內容數
擅長解構與建立系統性商模策略,規劃落地方案 專注於行銷、管理、動物福利、ESG、社會創新 唸過法律系/哲學所/非營利管理所 這裡紀錄我對世界的觀察方式 ----------- 嘿!我不是來替你解題的 我是來重新描繪題目的人
2025/10/13
在研究 AI 的過程裡,我常會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 AI 真的能學會思考,那它學到的,是人類的知識,還是人類的價值?」 LLM 負責「知道」;監督微調讓 AI 學會「模仿」;RLHF ,教它「選擇」 這三層結構反映人類從「知識」到「判斷」的過程, 也是 AI 學習成為「懂人」的發展路徑。
Thumbnail
2025/10/13
在研究 AI 的過程裡,我常會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 AI 真的能學會思考,那它學到的,是人類的知識,還是人類的價值?」 LLM 負責「知道」;監督微調讓 AI 學會「模仿」;RLHF ,教它「選擇」 這三層結構反映人類從「知識」到「判斷」的過程, 也是 AI 學習成為「懂人」的發展路徑。
Thumbnail
2025/09/26
這篇專欄以黑客松比賽經驗為引,對照 AI 的兩種思維:垂直(Vertical AI) 專注深耕;水平(Horizontal AI) 強調跨界擴展。這兩種模式同時也映照人格傾向與策略選擇:垂直帶來深度優勢;水平帶來靈活連結。真正的關鍵不在於選邊,而是依情境靈活切換,讓深度與廣度互補,推動創新與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9/26
這篇專欄以黑客松比賽經驗為引,對照 AI 的兩種思維:垂直(Vertical AI) 專注深耕;水平(Horizontal AI) 強調跨界擴展。這兩種模式同時也映照人格傾向與策略選擇:垂直帶來深度優勢;水平帶來靈活連結。真正的關鍵不在於選邊,而是依情境靈活切換,讓深度與廣度互補,推動創新與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9/18
黑客松並不只是「創意比賽」,而是一個壓縮版的現實縮影。 它讓我看見了什麼東西容易被快速理解、什麼東西需要時間才能被看見;也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們在推動永續商業模式或 ESG 時,該如何把「不可見的價值」轉化為「可理解的語言」。
2025/09/18
黑客松並不只是「創意比賽」,而是一個壓縮版的現實縮影。 它讓我看見了什麼東西容易被快速理解、什麼東西需要時間才能被看見;也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們在推動永續商業模式或 ESG 時,該如何把「不可見的價值」轉化為「可理解的語言」。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全球致力於低碳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下,台灣商業服務業迎來了智慧減碳的全新機會。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於最新一期113年「商業服務業智慧減碳補助計畫」為企業提供了重要支持,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來降低碳排放。本文將深入探討該計畫的創新趨勢,並提供撰寫計畫書的專業建議。
Thumbnail
在全球致力於低碳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下,台灣商業服務業迎來了智慧減碳的全新機會。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於最新一期113年「商業服務業智慧減碳補助計畫」為企業提供了重要支持,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來降低碳排放。本文將深入探討該計畫的創新趨勢,並提供撰寫計畫書的專業建議。
Thumbnail
▲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表示,消費者對ESG的認知逐年攀升,2024年聽過且瞭解「企業ESG」的消費者達47%。 永續潮流之下ESG已成當代顯學,永續揭露準則將於2026年上路,然而台灣當前的ESG評估偏重企業法規,缺少消費者面向的考量。台灣本土最大消費者市場研究公司-東方線上集團
Thumbnail
▲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表示,消費者對ESG的認知逐年攀升,2024年聽過且瞭解「企業ESG」的消費者達47%。 永續潮流之下ESG已成當代顯學,永續揭露準則將於2026年上路,然而台灣當前的ESG評估偏重企業法規,缺少消費者面向的考量。台灣本土最大消費者市場研究公司-東方線上集團
Thumbnail
【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展,企業面臨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目標前行。(圖/ 巨茂應材提供)】 (記者李婉如報導 )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也愈發受到重視,除了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Thumbnail
【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展,企業面臨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目標前行。(圖/ 巨茂應材提供)】 (記者李婉如報導 )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也愈發受到重視,除了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Thumbnail
玉山金控與天下雜誌合作舉辦的2024國際大師論壇邀請聯合國SDGs倡議大使保羅.波曼,分享企業永續轉型的重要性,提出企業應考慮的五個關鍵問題,會議中也邀請到玉山金控和台積電來分享他們的ESG作為。
Thumbnail
玉山金控與天下雜誌合作舉辦的2024國際大師論壇邀請聯合國SDGs倡議大使保羅.波曼,分享企業永續轉型的重要性,提出企業應考慮的五個關鍵問題,會議中也邀請到玉山金控和台積電來分享他們的ESG作為。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走過2023年的黑暗,2024年是否透露出曙光 2024年全世界的經濟在恢復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決定經營的戰略
Thumbnail
走過2023年的黑暗,2024年是否透露出曙光 2024年全世界的經濟在恢復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決定經營的戰略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 一句摘要: 儘管交易放緩,氣候科技創業公司仍在全球吸引數十億美元投資,展現出創新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潛力。
Thumbnail
📌 一句摘要: 儘管交易放緩,氣候科技創業公司仍在全球吸引數十億美元投資,展現出創新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潛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