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警語(Content Warning)】
本故事為黑暗奇幻/末世生存題材,內容涉及暴力、血腥、疾病、屍體描寫以及角色死亡等可能令人不安的情節。
建議讀者斟酌閱讀。
《靈潮行紀・卷二 赤川之途(血與鐵)》
第三章 夜焰審問
「律既入息,則罪亦入息。」——赤川碑餘文
一 灰旗之下
焦原第五夜。風止,灰息垂直升起。
三十七人生還者在焦地立環,灰旗三面,中央為火。
那火不藉木,而自灰中燃,無煙無聲。火光照在人臉上,紅如鍛鐵。
沈凌川立於圈外,未語。
蘇雪鶴低聲問:「他們……在禱告?」
木梢搖頭:「不,是點名。」
圓環內一名老者朗聲呼:「息在者,應。」
眾人一一吸氣、呼氣。氣聲整齊,似鐵鼓。
唯有一名婦人微喘,節拍稍慢。
老者指她:「汝息亂,律不容。」
人群低語:「亂息者,將引旱。」
婦人跪地,哭不出聲。
凌川上前,止步火邊。
「她剛產後,肺弱。」
老者不答,只舉手令審。
焰忽長寸,將婦人衣角燒焦。
她驚叫一聲,火入口中,氣斷。
眾人合聲誦:「亂息既滅,工復歸律。」
木梢顫聲:「這就是……審問?」
凌川目光冰冷:「不,這是秩序的呼吸。」
二 焰律
翌晨。焦原灰靜,唯中央一柱白灰尚溫。
群體自行立碑,碑以鐵灰鑄成,上刻:「息亂者,焰審之。」
碑下燃著灰罐三口,持續吐息。
蘇雪鶴記錄脈象,發現所有生還者的呼吸頻率完全一致。
她低聲說:「他們不再各自呼吸。」
凌川答:「這便是焰律——火教會人合拍。」
那午後,三人前往灰旗外圍。
遠處仍有數人伏地工作,手持鐵鏟,鏟灰入罐。
他們無言無表情,只隨風吸氣。
木梢問:「他們聽誰號令?」
蘇雪鶴答:「他們聽火的。」
凌川沉默。
日暮時,焰聲漸強,如低鼓。
每一次火焰上升,人群便同吸一息。那節奏,精確至心跳。
凌川低語:「火奪了息,息奪了人。」
他轉身離去,語氣冷得像灰:「再不止息,整原皆將燃。」
三 審問之夜
第七夜。灰風再起,焰聲化作歌。
老者持灰杓,宣讀碑文:「焰為律,息為法。逆律者,以息供焰。」
群體重又成環,這次輪到兩名工匠跪於中央。
他們在日間爭吵,有人說他們「呼吸不齊」。
凌川喝止:「夠了——呼吸錯拍,不是罪!」
老者慢慢回頭:「但他教過我們以笛調息。若息不齊,誰之責?」
眾人望向凌川。
他忽覺周圍氣流加重,霧如牆壁逼近。
焰色轉白,聲似嘶鳴。
蘇雪鶴衝上前:「停!火會奪氣!」
老者舉手,火忽爆起,照亮全場——
兩名工匠已伏地,胸中火光閃爍,呼吸反轉。
他們仍在喘,但氣由內燃出。
那一刻,焦原的夜,滿是人的火。
凌川拔笛,笛聲斷三次,終於奏出逆律。
風旋起,焰勢暴漲後瞬息而熄。
黑暗中,只餘眾人倒地喘息。
凌川失聲低語:「這不是審問,是文明自焚。」
四 焰後
黎明。焦原成白灰。
三十七人,只餘十九。
蘇雪鶴尋得碑碎,上刻半句:「焰為——」
後半已化成黑洞。
木梢翻開記錄:「逆律吹息者一,餘息停者七。」
凌川看著天際微光:「還在呼吸的,不代表還活。」
風過灰地,似萬人合息。
那聲低而長,若文明最後的喘鳴。
灰息後記(新段)
赤川焰後第八旬,蒼岫留守三十七人自南谷啟行。
斷潮河已乾,灰霧如幕。 他們無糧、無水,唯以灰壺藏氣,以笛調息。
「尋息之源。」
這是出發前,留守者在廢牆上留下的最後一行字。
沿灰脈北行,留守者日夜以同律呼吸,心拍漸緩。
行至赤川焦原南麓。 那夜,有光自焦坑湧起,眾人被召入其中。
翌日,「息律合者十九」。
其餘無言。
蒼岫自此空村。
唯灰壺猶溫,氣泡緩吐。
靈央壁派員觀察,記下:「灰息合流,焰律得形。」
同時期大事記(靈潮曆 一九六年晚春)
赤川焦原:出現「焰律現象」,火能憑人息自燃。
靈央壁:派員至焦原觀察,首錄「夜焰審問」之事。 蒼岫留守:三十七人北行,沿灰脈入焦原,後合於焰律,稱「灰息合流」。 雲夢澤:焰息傳言蔓延,民眾焚灰為祭,稱「息工節」。
終章題語
「火審非神之命,乃人之息化。
人求以焰淨罪,焰亦以息延命。
焰律既成,人間再無審判, 唯有呼吸,審問自身。」
蒼岫留守三十七人非人非屍。
其息不亂,無聲無語。 灰息覆肺,灰壺為心。 屍群過而不視,鳥棲其肩。 是為「灰息人」—— 行於焦原而無名,息於焰律而不滅。
一、灰息者的生理機制(Hardcore 生存邏輯)
- 低代謝呼吸(Hypo-Respiration)
- 他們的肺部被灰息微粒覆蓋,形成一層「灰膜」。
- 灰膜能在夜間吸收環境中的餘氧與水氣,使細胞以極低速代謝。
- 這讓他們不需進食,只需偶爾汲水潤喉維持血循。
- 灰壺循環(Ash-Jar Loop)
- 旅途中,他們攜帶改製的灰壺(內含焰灰、鐵屑、鹽分與凝灰水)。
- 灰壺能釋放低濃度一氧化碳與熱能,維持體溫與氣律穩定。
- 長時間吸入後,會抑制語言中樞與聲帶活動——這正是「息同於火」的副作用。
- 微度攝食(Low-Level Foraging)
- 沿途仍有少量植物(灰苔、水藻、焦根)可被磨成灰糊。
- 灰糊含少量礦鹽與碳質,配合灰壺熱氣攝入,成為「灰食」。
- 此行為僅維持神經功能,不構成正常人類食慾循環。
二、屍潮不攻擊的原因(世界生態邏輯)
- 息頻遮蔽(Breath-Null Field)
- 屍類(初屍/疫屍)依「聲與氣振」定位活體。
- 灰息者的呼吸頻率極低,氣波近似死體。
- 在屍群感知中,他們是「靜息物」,無需攻擊。
- 灰膜氣味屏障
- 灰膜呼吸會產生「焦碳味」,與屍腐氣接近。
- 屍潮判斷為「已燃死者」,主動避讓。
- 因此他們得以在屍區緩慢行進而不受襲。
- 律場干擾
- 赤川焦原殘留的焰律能場使屍行異常遲緩。
- 灰息者共振頻率與此能場接近,相當於在「死者網絡」中潛行。
三、哲學層意義(文明臨界狀態)
- Safe Bubble 的終末相
蒼岫村原為「據險而安」的典型安全泡。當資源斷絕,人轉向內息求存,結果進入「無聲延命」——自我隔絕到成為屍的鄰類。 - 人與屍之間的倫理塌陷
這三十七人仍保有意識與意志,但生理上已失去語言與情感表達。 他們能看、能記、卻無法發聲。 這象徵文明在末世中只剩「呼吸的秩序」,而不再有「對話的社會」。 - 焰律的哲學轉折
為了活下去,可以放棄「說話」。 此刻「語言→呼吸→律」的演化線完成閉環,轉為「焰化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