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產業的衰退不只是台灣在傷腦筋,世界各國的出版產業和文化部門,大家都非常努力思考出路。但即使如此,夢想出書或想透過出版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作者,還是大有人在。
的確,作為內容傳播的手段之一,寫書出版所耗費的時間精神跟收益可能很難成正比。但書在目前的文化內容產業當中,還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和媒介。
想出書的寫作者,或是剛進入出版相關產業的編輯們,也許可以思考一下,在那麼多內容發表和資訊流通的形式中,「為什麼還要出書」、「出書的功能」等等根本的問題。
如果你沒想法,不如跟著我用「植物分析法」來解析一下出書企劃的目的和效果吧!
種子型出版:從零開發
這是很常見的出版狀況,也就是從0開始,作者將自己完整的知識想法、經歷見解、思想概念或一個原創故事,透過「一本書的固定規格」(開本、字數、頁數、色彩等條件)進行開發製作,而後包裝呈現給讀者,就好像一顆內容的種子,作為向外傳播的源頭或起點。
莖葉型出版:延伸整理
和種子階段不同的是,有些創作者可能已經在其他平台或領域,開發出自己的內容和受眾,但想透過出書的編輯整理與加工,進一步將內容系統化、結構化,成能夠和其他領域溝通的媒介,發揮更大的傳播影響力和品牌形象。
例如某位專業人士的工作心法,曾經在個人部落格或社群上發表散論,但經由出版計畫整編成書,更方便作為後續線上課程或其他活動的開發基礎。如果出版企劃一開始就帶有這樣的明確目的,編輯企劃可能就要針對這些目標讀者或領域,做出對應的編輯設計和後續行銷。
花果型出版:成果變現
最後,也是最厲害、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靠「出書」進行包括收入和信譽的綜合變現。
這個狀態非常不容易。一般來說,這樣的創作者可能也不一定要出書了,比起賺錢,出書的「服務」更加重要──透過「書」這樣的媒介或形式,和讀者建立、保持關係,讓讀者能夠對創作者表達支持,甚至是讓讀者之間建立社群網絡,產生群體認同的道具。
這套比喻分析,用植物部位呈現三種企劃的目的類型,也不是要大家一刀切,在種子階段就不能想根莖葉。
但不同性質的作者和內容,不同的出版目的,確實會影響到書的編輯、設計、行銷甚至傳播上的戰略構想。把當下位置該做的事情做好,盤點資源,提高種子開花結果的機率,是出版冰河期投入出版前,更應該好好想的事情。
哪一種出版品是種子型?哪一種是花果型?歡迎大家分享喜歡的書來討論喔~
//////////////
如果想收到更多即時內容和互動,請加入「A編工事中」臉書粉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