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有了Line以後,原本就幾乎沒有上下班界線的編輯們,陷入了另外一種數位疲乏。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工作和私人時間、空間越來越切不開。如果真的有增加工作和溝通效率也就算了,但問題是,工作也沒有變得比較快。
有些作者或窗口想到什麼就要交辦什麼,理由是「怕自己沒有馬上寫會忘掉」、「這樣編輯會更快看到」。關於非上班時間的聯繫,有些人也會說「編輯也可以上班時間再處理啊」、「我就懶得用mail啊,不是都一樣可以傳訊息傳檔案嗎?」
說到底,問題不是工具,而是看什麼人、怎麼用。那麼,怎樣才能最有效率的使用E-mail和即時通訊軟體呢?
一、「輕重緩急四象限」的分級分類原則
在網路上搜尋「時間管理」或「輕重緩急」,會看到一套老牌理論叫做「輕重緩急四象限」或「時間管理四象限」,用「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個標籤來幫任務作分類排序。任務分類牽涉常識和經驗法則,暫且不表,但分類之後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判斷適合的工具和行動」。
以作者校對回稿來說,校對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緊不緊急?不一定。如果是印前的最後校對階段,有急迫性而且數量少(比如10個問題),用Line聯絡處理,編輯大概不會有意見。
但如果是一、二校階段,實在不到非常急迫,而且修改量通常不少。這時候不是看到什麼問題就一次Line個十幾上百頁給編輯還附帶一堆se̍h-se̍h-liām,而是先好好把需要修改的內容整理好,用紙本註記或電子檔案表列回給編輯處理才對。
二、選擇適合的溝通工具
工作上常用的溝通聯絡工具,可大致分為「同步型」與「非同步型」兩類。像Line、Messenger、手機、市話都屬於同步型,要求對方即時反應;而E-mail、共用雲端文件、Slack等協作平台則屬於非同步型,給予對方處理的彈性。
同步型工具很快,但長期過度依賴同步型工具,反而會損害自己和對方深度工作(deep work)的能力,降低整體效率。所以聯絡之前,請給自己三秒鐘,用「輕重緩急四象限」來決定該何時、如何聯絡。
三、「批次工作」的高效魔法
前面說到,有人覺得看到問題直接Line給對方,最快最安心。但我可以肯定地說,這只是自以為的「偽效率」,把自己分內事的時間成本都轉嫁給編輯而已。
再以校對為例。傳統校對是以紙本進行,看一輪、改一輪,三校之後定稿付印。這個批次工作的模式雖然老古板,但編輯和美編排版能一一核對作者的修改內容,並確認是否有確實改正。
因為對編輯和美編而言,「校稿」就是一種集中處理的「同質性任務」,一段時間專心處理一批內容,更能發揮效率。若不斷被即時訊息打斷,或是無止盡的更新修改,會破壞原本安排的時間區塊(Time Blocking),導致思緒中斷與注意力耗損。
又如果在Line上面丟訊息,一條一條的修改內容過於分散,沒有人能看到整體修改的狀況。編輯不可能把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就丟給排版修改,反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重新集稿,過程中更有可能漏改、改錯。
為什麼要做這種浪費時間又增加出包機率的事情?
四、工作時間的尊重和配合
因為出版產業的變遷,只靠寫作生活的「專職作者」變少,許多作者都是在本業斜槓的狀態下寫書,想當然爾,作者的出版校對工作也多半是利用下班或假日進行。
換言之,作者和編輯在出版上的工作時間,很多時候是顛倒的。但編輯下班跟假日也都需要休息,這種時候使用同步型工具,其實就是干擾。
此外,編輯上很多事情的討論,其實未必能夠即時展開,需要開電腦或是找文件。這些不需要、沒辦法即時處理的事情,透過E-mail給對方一點緩衝準備,在適合回應的時間處理,才是最好的方法。
五、資料儲存與管理
Line、Messenger這些同步型工具,有資料傳遞與管理檢索的限制。用Line傳遞檔案有儲存時效,過期無法存取;要在Line、Messenger裡面撈檔案、找特定內容,通常比找E-mail還要花時間(除非記得關鍵字)。
而且,在這麼多工具裡面管理各路檔案,到底要浪費多少腦力?哪個誰在哪裡丟了什麼東西?什麼時候?這些繁雜的資料和通訊管理,統一用E-mail收發,除了信箱容量限制以外我真的想不到其他缺點。
想和作者或合作窗口建立溝通的規則和默契,就一起看看這篇文章,討論彼此都能接受的聯絡模式吧!也務必記得:溝通效率,從來不是靠「回得快」,而是靠節奏與規則的設計。對工具理解得越清楚,工作的時間與成果,也就越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