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成敗,是由自己決定與環境因素互相影響所組成的。 取自本書第一章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勉勵人們努力的話,「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期勉人們要成功,就必須靠自己平時的努力。
但這句話還有一個關鍵要點,同樣說明機會來也很重要,努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機會來不來就完全是憑機運或運氣。
而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狀況叫做機會?機會什麼時候來?機會一定會來嗎?這些「不確定性」其實都會大大影響我們人生的成敗,因此才會出現許多人想要藉由算命或是改運的方式,讓機會早一點來,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幫助決策嗎?
本書《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成功只是倖存者偏差?從健康、投資到事業,讓每一個風險變好運的決策指南》,由,史畢羅斯.馬克里達奇, 羅賓.霍格思, 阿尼爾.加巴三位作者撰寫,他們分別為統計學家、心理學家與策略科學家等,三個不同領域的教授,他們共同興趣都在於關注人們預測,與對未來需求。
該書是匯集他們三人的專業,期望讀者可以本書的建議,用更科學的思維,在這種不確定性與無法預測的的狀況下,在遭遇到人生階段、健康、財富與事業的重大事項,都能做好決策,並能在機運不佳的時候,盡量減少傷害,提高成功的機率。
重點一:人們喜歡預測未來,是對掌握安全感的天性,卻忽略這個安全感,就是造成錯誤決策的原因
迷信就是讓我們自以為可以控制一些不可控制的事物。取自本書前言
人類早就知道事情的成敗,很多都是基於機運,而機運本身就是代表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往往會引起人們感受到不安全感,因此在遭遇到人生階段轉換時,就會傾向去算命,像是結婚前會去合八字算日子,確保婚後會抱持幸福的婚姻。甚至會迷信一些轉運小物,購買石頭、護身符,或是迷信於一些儀式,比如說穿紅色內褲去賭博,讓賭運鴻通。
這些行為都代表了人們在遭遇了不確定時,都會試圖想要去預測未來、影響未來,用各種方法在不確定性的世界,掌握安全感,但掌握這個安全感,可能往往造成更大的傷害。這種人類為了控制更多的東西,想要獲得安全感,結果造成更大的錯誤,被稱之為「控制錯覺」。
比如說書中舉的一個例子,911 事件後,美國機場一年少了 18% 的客戶,但實際上,在 911 事件後四年後,真正死於空難的人數只有三十人,但同一時間,美國有十二萬的人死於車禍,且根據過去的數據推算,這個比例比以往拉高了 5% 以上,這是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導致:
- 新聞報導往往會報導稀有且驚悚的事物,飛機掉下來的新聞遠比車禍稀有且深刻。
- 人們認為自己掌握方向盤,命運是掌握在自己身上,而飛機方向盤握在駕駛員,是把安全感寄託在別人身上。
以上兩個原因,導致 911 事件後,開車的人數大增,卻殊不知過去的統計上飛機遠比開車安全,且即便自己開車技術很好,會不會出車禍仍是機運,如交通設施品質與他人的開車技術,都會影響自己的安全。因此如書中推測,在 911 事後如果政府有花一點預算,去好好宣導飛機是安全的,其實有高達 5000 人的車禍是可以避免的,他們只要按照原本的習慣搭飛機就好,甚至有高達 四萬五千人的重傷可以避免、32萬人可以避免輕傷。
而要解決這種「控制錯覺」所帶來的影響,就必須接受「控制悖論」,藉由透過接受世界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擺脫這種控制權的假象,才能為我們帶來更大的控制權,確保決策與機運狀況不好時,對我們的損害。
重點二:越複雜的統計模型,為什麼很難幫我們預測未來?
在 AI 時代,各種演算法與模型都相當盛行,並被妥善運用在各種預測未來,但越強大的模型真的能完美預測未來嗎?
在說明這個答案之前,作者們先用一個案例,認為人類對於預測未來的能力其實很弱。
有一位教授,請學生們去預測一位教授到了歐洲休假,「這休假的一年會做什麼?」而另外一群學生題目也是一樣,只是換了個問法,「教授已經從休假回來,他過去一年做了什麼?」,發現後面負責描述過去的學生總是可以描述的比較生動。
同樣的其他各種研究也表明,人類其實很善於解釋過去發生的現象,卻不擅於預測未來,因此常會有「後見之明」的偏誤,這也能解釋金融專家,為什麼能解釋過去一週金融市場發生了什麼事情,卻無法明確指出,或是預測未來市場即將發生什麼。
回到統計學複雜的模型也是這個狀況,複雜模型往往可以很好的說明過去狀況,但真的要拿來預測未來,反而沒有一般的商業人士簡單預測或使用的「單一指數平滑法」來的準確,根據研究「單一指數平滑法」這種簡單方法,幾乎有達 61.8% 準確程度,遠高於統計學家發明的複雜模型。
但回到心理學的領域,根據保羅米爾的研究,透過小樣本的預測,運用統計的方式又往往比臨床判定的效果要好,代表人類的判斷其實比統計效果要差。看似這兩個學科在預測未來方面,在解釋模型與人為的猜測,似乎有所矛盾,但其實並沒有。
這是由於統計學家很執著與準確的模型,對,他們想要達到預測百分之百,但這樣的狀況,產生的複雜模型,確實可以很完美的解釋過去的狀況,卻對未來失準的更嚴重。
這個很大原因是,過去的數據,往往是由「模式」加上「雜訊」所組成的,模式代表該事物本來呈現的狀態,雜訊則是受到其他因素而被影響的狀態,而對於過去資訊,進行深度訓練的複雜模型,會深受雜訊的影響,因此這些複雜模型正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人類直覺所做的事情,分析過去找出變數,但未來卻預測困難,因為未來雖是過去的延伸,但未來的環境、市場等狀況都會改變,第二則是,世界就是充滿雜訊,要觀察純粹的模式就是很難,所以相對於複雜的模型,使用簡單的模型反而在預測未來的效果更好。
平均的力量更好
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能持續拘泥在簡單的模型,統計學家仍給我們一個更好的預測模式,就是試著把不同的模型預測數據做平均,這將會得到一個比「單一指數平滑法」更好的結果。
當然,有時候會遇到沒有模型的狀況,但仍需要一個預測結果來幫助我們判斷,這時候請教專家不一定預測效果比較好,反而妥善運用眾人的力量,也有很好的預測度,像是選舉,往往眾人的預測的平均結果,遠比專家的預測精準。
重點三:在不確認性的機運面,善用四種決策方式,就能提高決策品質。
如開頭說的,成敗來自於決定與機運,當我們能確定機運的不確定性後,就要來改善我們的決策,以因應任何的不確定性,盡力取得良好的結果。以下是作者們提供的四個決策方法:
- 瞬間決定: 其實就是《快思慢想》中的捷思法,人類在遭遇到問題的瞬間,大腦就會自動反應出想法,甚至快速的運作在身體上,確保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事物,大部分的日常運作都仰賴「瞬間決定」,因此強大的運動選手,在的「瞬間決定」往往是重要的技能。 但在非運動項目上也同樣重要,過往認為強大的西洋棋大師應該是富有邏輯的,但根據長期的研究,發現西洋棋大師往往是具備強大的「瞬間決定」能力,而不單是邏輯能力,他能在對手下棋的瞬間,就看到最適合的棋步,並深思熟慮的思考其他步是否更好。 而「瞬間決定」的訓練方法不論是否為運動項目,這個能力的養成方法,都必須經過長期的刻意練習,才能讓腦袋從深層的資料庫,快速的提供資訊。
- 深思熟慮: 「深思熟慮」適合在沒有時間的壓力下,處於獨特型決策的狀況,通常獨特型都具備稀少、且不重複的特性,建議可以先思考三個問題,再來進行替代方案的挑選,這三個問題分別是:得失利害有什麼?有那些不確定?個人對於風險的態度?在確認以上三個問題後,才進入替代方案的挑選。 在方案挑選也可以用「局外人身分」,將自己化為顧問,針對每個問題與替代方案給予建議,將有利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 思明克決策法: 思明克決策法是作者們創造的決策法,該決策法是仰賴簡單模型來進行決策,它很適合重複性決策的情境,藉由每次的數據,調整變數的關係,驗證模型,就能達到良好的決策。目前經常被用於徵人或是貸款的信用評級,能最高的降低人為的判斷所造成的成本,且決策品質亦優於人工決定。 只是在理解並分析變數的時候,需要善用深思熟慮,並適當的微調變數,才能確保簡單模型可以一直維持良好的狀況。
- 借助專家決定: 專家其實也是仰賴過去的經驗,去預測未來並給予建議,因此專家的預測並不一定精準,且難以幫我們消除不確定性,所以正確的專家用法,應該是透過問正確的問題,掌握事件的相關知識,我們甚至可以多問幾個專家,協助我們提高決策的品質,但作者建議不要讓他們幫我們做決定,因為連專家都難以證明自己的對錯,因此在做決定的時候,還是要仰賴我們自己思考。
最後
很多書籍都是教我們怎麼進行努力,通往成功的道路,但本書卻揭開另外一個成功的重要因子,就是機運,努力只是邁向成功的因素之一,而沒有機運,成功還是同樣難以企及。
而人們為了掌握這些不確定,或是想要預測未來,就會掉落在「控制錯覺」的狀況,甚至把自己的成功歸類在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運氣身上,這時候就會有強大的傷害隨之而來。
就像以往聽到很多的少年股神,在他們賺錢的時候,新聞會報導,這些少年股神也會頭頭是道的分享,他們成功的預測方法,但實際上,股市經過多年的研究,很多的起起伏伏根本連許多的金融專家與教授都無法預測,因此少年股神一直把自己的運氣好,當作是自己的能力,最後持續進行風險性的投資,總有一天會遇到無法承擔的風險,導致財產付之流水,這就是「控制錯覺」導致的傷害,我們以為我們用能力控制了全部,殊不知這次的成功只是運氣。
而本書就是期望讀者閱讀後,可以避免「控制錯覺」,並在接受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狀況下,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最適合的策略,確保我們可以在幸福、健康、財富與事業,獲得長贏的道路。
人們根本無法預測發生在自己身上大部分的事,更遑論控制它們了。 取自本書第一章
本書適合閱讀的人:
✅ 正在面臨重要決策的人
✅ 想學會風險管理與長期思維的人
✅ 容易焦慮、不安於未來的人
書籍資訊
作者:史畢羅斯.馬克里達奇, 羅賓.霍格思, 阿尼爾.加巴
書名: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成功只是倖存者偏差?從健康、投資到事業,讓每一個風險變好運的決策指南
原文書名:Dance with Chance: Making Luck Work for You
👉 點這裡讀墨
感謝您的閱讀,想要了解更多設計、行銷與商業好書,歡迎點這裡加入 👉 我的沙龍














